唐代南阳佛教概况

唐代佛教受到皇室的大力扶植,进入鼎盛时期。唐太宗在统一中国后,曾命令在“交兵之处”建立寺刹;此后又普度僧尼、并优礼名僧,大力资助玄奘翻译佛经;颁发佛典,辗转流通,使“率士之人,同禀未闻之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武则天在争夺政权过程中,一直利用佛教,曾谕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唐大诏全集》)。在她统治期间,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的寺院。在此期间,佛教在南阳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也是空前的,尤其是从肃宗、代宗时起,南阳佛教的声名达到了顶峰。其中既有在全国佛教中具有声望的名寺,同时也出现了几位在佛教史中占有一定位置的名僧。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敕慧能弟子神会禅师往南阳龙兴寺,续于洛阳大兴禅法,始判南北二宗。”(∵∵《高僧传》卷八)“又在龙兴寺举行受戒大会,弘扬佛法”(《南阳和上(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至开元二十年(732),与北宗辩法取胜后,使南宗成为禅宗的正宗(敦煌本《南阳和上南宗定是非王更转》)。至此,慧能的顿悟说由于神会的竭力弘扬才使其成为禅宗的六祖。

“肃宗上元二年(761),遣内给使也朝进迎请慧能弟子、南阳慧忠禅师进见,待以师礼。奏理国治人之要,肃宗闻之悚然,敕居千福寺,号曰国师。相国崔涣从而问津。”(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代宗即位后,将慧忠迎至光宅寺,以便随时请教。大历十年(775),慧忠卒,敕谥为大证禅师。灵骨归葬香严寺时,遣中使临吊。

元和年(806-820)间,“天然法师至洛阳龙门香山与伏牛和尚为莫逆之友,于慧林寺遇天寒,焚木佛取暖,后入南阳丹霞山结庵说法。”曾说:“今时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至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长庆四年(824)卒。嵯部员外郎刘柯为撰碑铭”。(《高僧传.天然传》)对后来的禅宗“五家七祖”影响很大。

后唐“同光二年(924),庄宗李存勖召兴化寺存奖禅师(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的传法弟子)入殿问法,庄宗执弟子礼以事之。”(《景德传灯录》)

由于神会、慧忠、天然禅师诸名僧的声望很高,影响巨大,在南阳地区形成了菩提、香严、丹霞三大佛教丛林,也是豫西南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三座千年古刹。镇平县菩提寺自创建至会昌灭佛前的一百多年间,拥有香火田七十顷,僧众三百多名;淅川县香严寺更因慧忠国师的盛名,在地方官员们的竭力推崇下,产业逐渐扩展,全盛时期分上下两院,有殿堂房舍430间,僧众近千人,水旱田产、林地千顷,曾有“千顷香严”之称;南召县丹霞寺由天然法师苦心经营,名声大振,殿堂房舍140间,寺僧曾发展到300多人,民间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的美誉。

唐武宗会昌三年(844)下令毁拆天下没有寺额的寺庵,“石幢、僧塔、经、佛入大寺,钟送道观。”受创最重的是镇平县菩提寺,土地和人员顿减。但从西峡县城内现存的唐熹宗乾符二年(875)的陀罗尼经幢来看,在武宗以后,佛教活动很快有所回升。

佛教禅宗中南宗(顿悟派)的振兴与南阳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敕慧能弟子神会禅师往南阳龙兴寺(位于南阳黄台岗乡),续于洛阳大兴禅法,始判南北二宗。”(《高僧传》中唐以后,经过神会(663-780年)与淅川香严寺慧忠国师,∵以及慧能弟子四世法孙、南召县丹霞寺的创始人天然法师等人的提倡,使南宗形成为禅宗正统的主流,弘盛于晚唐及五代。至宋、元、明、清尚连绵未已,成为在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