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要如何才能兴盛

举凡佛法广者分为五乘,即人乘(持五戒,求来生荣华富贵)、天乘(修十善

业及禅定,求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声闻乘(修四谛法,求证阿罗汉果)、

缘觉乘(修十二因缘法,求证辟支佛果)、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求证佛果);狭

者分为小乘(求证阿罗汉果)、大乘(求证佛果)。小乘流传於中南半岛,只顾自

利(了脱生死)而独善其身;大乘流传於中国、韩国、日本,不但自利(了脱生死)

而且利他(众生无边誓愿度)而兼善天下。此之所以小乘国家贫弱而大乘国家富强

之主要因素之一,并不是外道信徒或无神论者所批评,凡是佛教盛行的国家都贫弱

不堪。殊不知阿育王时代的印度、佛教盛行的唐朝、以及大化革新后的日本,文治

武功都盛极一时,何以故?盖小乘行者只求自己了脱生死,优秀人才个个超凡入圣,

但不为苍生疾苦贡献己力(弘法利生),而大乘行者则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为己任,但求众生能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尤其是明心见性的菩萨道行者,都能

将自己所学、所证,弘法利生,净化民心,天下和顺,日月清明,灾疠不起,风调

雨顺,国泰民安。∵

何以六度万行菩萨道行者有如此力量呢?单就其中之一的『布施波罗蜜(分

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尤其是『法布施』之功德,依《发起菩萨殊

胜志乐经》开示: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着名、闻、利、养、果、报,以

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就有如下诸利益,兹分述如下:

(一)∵正念成就。盖正念就是佛菩萨之念,与佛法相应。

(二)∵智慧具足。盖法施者身心清净,智慧当然就增长了。

(三)∵有坚持力。盖有智慧的法施者,对一切事理通达明了,毫不迷惑,所以做事

情能够贯彻始终。

(四)∵住清净行。盖法施者心清净,口清净,他的行为就能清净(身清净)。

(五)∵生觉悟心。盖法施者心清净,就能念念觉而不迷。

(六)∵得出世智。盖法施者因之能清楚明白,怎么样能够超越六道轮回?

(七)∵不为众魔之所得便。盖法施者心清净,决定不给妖魔鬼怪把柄而『着魔』。

(八)∵少於贪欲、无有镇恚、亦不愚疑。盖法施者心清净,无贪、无镇、无疑三善

根就能现前。

(九)∵诸佛世尊之所忆念。盖与诸佛心心相应,所以感得诸佛护念。

(十)∵非人守护、无量诸天加其威德。盖法施者三轮体空法布施,故能得到鬼神和

天龙八部护法神的尊敬与保佑。

(十一)∵眷属亲友,无能沮坏。盖ㄧ人修好能法施,家属都能沾光,享受其福报,

所谓『一人得道,九族升天』。

(十二)∵得无所畏、多诸快乐。盖有护法神保佑,就能无惧且能法喜充满。

(十三)∵为诸智人之所称叹。即能得到真正有智慧的人的赞叹。

(十四)∵善能说法,众人敬仰。盖法施者善说法能令听众感动,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五)∵已生辩才,终不忘失。即能得四无碍辩,且永远不忘记。

(十六)∵常勤修习,得陀罗尼。即无论修学那一法门,法施者都能抓住纲领,受用

无穷。

(十七)∵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即不必用很多的时间或精神,就能利益许

许多多的众生。

(十八)∵得身口意,清净律仪。即法施者得三业清净。

(十九)∵超过一切,恶道怖畏。即法施者得阻断恶缘,纵使有恶业种子,也因无恶

缘(如往生西方净土)而不会堕三恶道。

(二十)∵於命终时,心得欢喜。即法施者因之而晓得命终会到那里去(如西方净土),

所以他很欢喜。

(二十一)∵显扬正法,摧伏异论。即法施者能如同佛菩萨说法,摧伏外道异论。

(二十二)∵一切豪贵威德尊严,犹自不能有所窥望,何况下劣少福众生。即世间富

贵和贫践之人,对法施者莫测高深。

(二十三)∵诸根成就,无能映蔽。即法施者的智慧能力都很明显的表现无遗,没有

人能障碍他。

(二十四)∵具足摄受,殊胜意乐。即法施者能得到圆满、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十五)∵得奢摩他,毗婆舍那。即法施者能对一切放下(奢摩他)看破(毗婆舍

那)而得定,不必特意发时间『坐禅』,只要能如同六祖∵慧能大师所开示:「外

不着境,内不动心。」即是『禅定』。

(二十六)∵难行之行,皆得圆满。盖法施者因之有智慧、善巧,对世出世法之难行

之法,都能够很顺利很圆满。

(二十七)∵发起精进,普护正法。即法施者能发起精纯勤进之心,并对一切诸佛所

说之法,皆以真诚心来拥护。

(二十八)∵速疾能超不退转地。即法施者能够快速的超越、证得不退转地。

(二十九)∵一切行中,随顺而住。即法施者对顺境或逆境,都能恒顺众生、随喜功

德而得大自在(普贤十大愿王之二愿)。

由此观之,法施就有如此不可思议功德利益,难怪六度万行菩萨道能净化人心,

能使国家富强康乐。然而为何大乘佛法流行的中国,近世却如此贫弱不堪呢?此亦

是佛法所强调的『因缘果报』的见证。盖中国有近世贫弱的『果』,本人认为至少

有下列的『因』,兹分述如下:

(一)∵外道附佛为非。盖虽广义的佛法有五乘,彷佛藉宗教名义为非,都被误以为

与佛教有关,而对佛教产生不可原谅的误解。其实如《法华经的》开示:「如来以

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

三?」所以真正佛法只有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佛陀曾斥责『小乘』为焦芽败种,

何况其他。

(二)∵佛教内部变质。盖自清顺治皇帝慈悲,废除须经国家考试合格,才能剃度出

家的制度,造成出家人无能力『绍隆佛种』『弘法利生』,甚至於把佛门当逃债避

难之场所,加上民国后,寺庙经济来源全靠在家众护持(清朝以前都有***拨款护

持),故有些出家人以『赶经忏(古德云:此辈业根深,无常一到不相应,积得钱

财将不去,惟有罪业紧随身)』为生,无法全力以赴去修行悟道、弘法利生(如本

法师常如此感叹不已)。

(三)∵弘法僧才缺乏且学历太低。盖以前读书皆以『私塾』出身,只要经过国家

考试合格,都有相当学识,堪为国家中坚份子,加上天天在『三藏十二部经典』中

薰习,往往能够很快得到『辩才无碍』,所以有足够能力弘法利生。然而自从欧美

学校制度传入中国,国人教育程度提升,硕士博士比比皆是,而僧才教育并无随之

提升(天主教、基督教比佛教强多了),加上两蒋时代的打压各宗教,独厚天主教

基督教(如本法师常常感慨地如此说),不开放承认僧才的教育及学历,故弘法法

师无法『辩才无碍』,说服众生学佛修行,大多数的修行者都是到了退休年龄,才

接触佛法,而且大多数都是从『三藏经典』及古德的『遗作』得知佛法的珍贵,而

开始。

(四)∵佛教组织没有如同天主教的『教宗制度』,故对出家人的言行无法有效约束。

不但没有天主教『神学院』有计划培养僧才,而且对於附佛外道或佛教内的『狮子

虫』出轨之事,不能有效地加以澄清或制止,造成一般人对佛教误会更深。

(五)∵不深入佛法教义研究,用似是而非的说法,造成想学佛者视『皈依受戒』

为畏途。例如杀生戒等於食肉戒(其实只要三净肉即可,吃常素只是培养慈悲心,

不是如同某外道说有无量功德,况且只有中国出家人因梁武帝的强制,才要求出家

人要吃常素);又如利用众生求速成、或贪小便宜的心里,误导摸摸头就可『加持』

『灌顶』,增加道行,或获得佛菩萨保佑或赐福(殊不知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

度,《楞严经》开示得很清楚),而赚取供养,但在众生失望之余,造成『退道心』,

或甚至於『诽谤三宝』;又如认为只要是出家人,就要在家众必恭必敬供养,视为

理所当然,否则即是犯戒-毁谤僧宝、破和合僧(其实『和合僧』要具备六和敬的僧

团中之出家人,才属之---净空法师曾如此主张),造成出家人的贡高我慢,甚至於

让游手好闲之徒『有机可乘』,假扮出家人接受在家众必恭必敬地供养(殊不知如

古德云:施主一粒米,胜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总而言之,中国的大乘佛教所以衰微,其来有自,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你、

我有办法救(净宗大德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曾感慨地说:今日佛教及社会乱象,就

连佛、菩萨再来,也无法改善),否则不就没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也没有法

灭之虑了。但是身为佛门四众弟子之一的我们,也应该尽点心力提出有建设性的意

见,但愿佛教能延长『法运』,久住人间,本人认为下列几点建议,提供有关人士

参考:

(一)∵***要开放大学的宗教系,或承认『佛学院』学历,如同外国的天主教『神

父』之人才培养,以便有效地弘法利生,净化民心,社会才能安宁,国家才能富强,

人民才能康乐。

(二)∵佛教组织要模仿天主教的『教宗』『枢机主教』等制度,能够有效率约束

出轨的出家人。并对附佛外道骗财骗色行为,即时有力的谴责,避免众生的误解,

而退失道心,甚至於诽谤三宝。

(三)∵出家众以『弘法利生』及『绍隆佛种』为己任,尽量藉媒体或出书流通,从

事弘法利生之工作(如同∵世尊在世时一样),不要忙於『赶经忏』,否则宁可在

家修行,说不定更有成就(净空法师曾说:末法时代坐着往生、站着往生、预知时

至,在家众多於出家众很多)。∵〈四)在家众以『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及

『护法』为主,若有能力,也可以『随缘度众生』为副。至於『护法』,最好以有

『财团法人』登记的道场或流通经书基金会,为供养或赞助的对象。盖这些才是最

大`的、最好的『福田』,不但可以让这些真正『弘法利生』的道场或基金会没有缺

乏经费之虞,能够专心办道,而且也可以使那些『附佛外道』或『狮子虫』,甚至

於『投机客(假和尚)』,因无法生存而『知难而退』,避免他们伪装沙门,死后

必堕『三恶道』,这也是功德一件。愿与诸仁者共勉之!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