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艺文志》释氏别集、总集考

冯国栋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提要

《宋史.艺文志》集部共收僧人别集、总集六十四种,三百五十六卷,所涉僧人上起晋代,下及有宋,达六、七十人,保留有大量今已佚失之僧人着作目录,对今日僧诗研究颇有补益。然《宋史》之记载或过于简略,或时有差谬,笔者考稽历代经籍簿录,参以佛史僧传,对宋代释氏诗文集之存佚流传、卷数分合、着者生平作进一步之考察。

关键词:1.《宋史.艺文志》2.∵总集3.∵别集4.∵僧人5.∵考证

【目次】

一、前言

二、别集类

三、总集类

一、前言

《宋史.艺文志》集部共收僧人别集、总集共六十四种,三百五十六卷,所涉之僧人达六七十人。其中别集五十三种,三百零八卷;总集凡十一种,四十八卷。所收僧人上起晋代,下及有宋。《四库全书总目》“崇文总目”提要批评《宋史.艺文志》云:“厥后托克托等作《宋史.艺文志》,纰漏颠倒,瑕隙百出,于诸史志中,最为丛脞。”[1]而僧人之作,向不为人所重,故其记载甚简,而时有差谬。职是之故,笔者考稽历代经籍簿录,参以佛史僧传,对此类诗文集之存佚流传、卷数分合、着者生平作进一步之考察。[2]

二、别集类

1、晋惠远《庐山集》十卷

惠远,即慧远,晋僧。雁门娄烦(今山西楼烦)人,俗姓贾氏。年二十一,受业于释道安。太元十五年,于庐山立东林精舍,与宗炳、刘遗民等人结白莲社,六时念佛,求生西方,为净土宗始祖。

《高僧传》云:“所着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3]知慧远身后,其作已结集,共十卷。《崇文总目》子部亦载:“《庐山集》十卷。”[4]然《隋书.经籍志》载《释慧远集》十二卷,集名卷数俱不同,似为另一版本。宗晓《乐邦文类.莲社始祖庐山远法师传》云:“师有杂文二十卷,号《庐山集》。灵芝元照律师作序,板刊绍兴府库,识者敬焉。”[5]灵芝元照为宋代兼修净土之律宗大德,由此可知,《庐山集》在宋代曾刻版流通。

2、《僧栖白诗》一卷

栖白,唐代越中僧人,宣宗大中年间,曾居长安荐福寺,为内供奉,历事三朝,享年逾六十。曾与姚合、李洞、李频诸人有交游。李频《题荐福寺僧栖白上人院》:“空门有才子,得道亦吟诗。”[6]李昌符《寄栖白上人》:“剪发兼成隐,将心更属文。”[7]林宽《哭栖白供奉》亦云:“琢诗方到骨,至死不离贫。”[8]皆说明栖白长于属文作诗。许棠《赠栖白上人》云:“诗传华夏外,偈布市朝间。”[9]也可见其诗偈流传之广。《直斋书录解题》卷19亦载《僧栖白诗》一卷。此集今佚。

3、《僧子兰诗》一卷

子兰为唐末僧人,生平不详。胡震亨《唐音癸签》云:

嗣后转啖膻名,竞营供奉,集讲内殿,献颂寿辰。如广宣、栖白、子兰、可止之流,栖止京国,交结重臣,品格斯非,诗教何取?[10]

可知子兰与栖白、广宣等皆曾作内供奉。文渊阁本《崇文总目》卷12、《通志》卷70、《唐音癸签》卷30皆录有《子兰诗》一卷。

4、《僧怀浦诗集》一卷

怀浦,晚唐五代僧人,生平不详。胡震亨《唐音癸签》卷30载《怀浦诗》一卷。

5、僧安绶《雁荡山集》一卷

安绶,生平无考,观其别集之名,当为雁荡山僧人。《雁荡山集》历代书目不见载录。

6、《僧虚中诗》一卷

虚中,晚唐五代僧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少出家,初住玉笥山二十年,后游湖、湘间,与贯休、齐己、栖蟾、郑谷等人为友。天佑中,往中条山见司空图,未果,遂作诗以寄。司空图得诗大喜,有“十年华岳峰前住,只得虚中一首诗”之句。后住江西宗成寺,与马殷之子马希振过从甚密。

虚中有集一卷,《崇文总目》卷5、《通志》卷70皆作《虚中诗》一卷,与宋志所记同。《郡斋读书志》卷4载:虚中《碧云诗》一卷。二者不知是否为同一集。《唐才子传》卷8亦云:“今有《碧云集》一卷传世。”[11]知虚中诗集元世尚有传本。

7、《僧贯休集》三十卷

贯休,晚唐五代僧人,字德隐,俗姓姜氏,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七岁出家兰溪和安寺,与僧处默邻院而居,隔篱论诗。二十岁受具足戒,移居婺州五泄山寺,修禅十年。咸通中于洪州游学,其后漫游江西、吴越。乾宁元年往钱塘谒钱镠,钱氏甚礼之。二年往江陵依成汭,居龙光寺,后开罪于成汭,流放黔州。三年秋入蜀,为王建所重,赐号禅月大师。梁乾化二年卒,年八十一。休善作诗,与陈陶、方干、李频、许棠、吴融、张为、罗隐、齐己等有唱和。毛晋云:

贯休集名不一,卷次亦不伦。计氏(计有功)云《西岳集》十卷,吴融为之序,盖乾宁三年编于荆门者也。或又云《南岳集》,谓曾隐南岳也。马氏(马端临)云《宝月诗》一卷,未知何据?其弟子昙域于伪蜀乾德五年,编集前后歌诗文赞,题曰《禅月集》。[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毛晋跋文云:

《文献通考》别载《宝月集》一卷,亦云贯休作,今已不传。然昙域不云有此集,疑马端临或误。毛晋又云《西岳集》或作《南岳集》,考贯休生平,未登太华,疑“南岳”之名为近之,“西”字或传写误也。[13]

然考齐己有〈荆门寄题禅月大师影堂〉诗,诗后注云:“大师着《西岳集》三十卷,盛传于世。”[14]齐己与贯休过从甚密,其记当可信,知贯休生前确曾编己诗为《西岳集》三十卷。又考《嘉泰会稽志》卷8载:诸暨县有咸通西岳院。[15]贯休咸通中曾在吴越漫游,或即住于西岳院,故以之名其集。四库提要“传写之误”之说不足信。又考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载:“《宝月诗集》一卷,唐僧贯休。”[16]知《宝月诗集》明代尚有传本,提要“疑马端临或误”之说不确。

《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1又载《僧贯休碑》一卷。《宋高僧传》本传云:

乾宁初,赍志谒吴越武肃王钱氏,因献诗五章,章八句,甚惬旨,遗赠亦丰。王立去伪功,朝廷旌为功臣。乃别树堂立碑,记同力平越将校姓名,遂刊休诗于碑阴。[17]

《僧贯休碑》当即指此。

8、《僧清塞集》一卷

清塞即周贺,字南卿,东洛(今属河南)人,客南徐多年。曾隐居少室山,后又居庐岳为僧,法名清塞。大和末年,姚合任杭州刺史,见其诗,命其还俗。清塞工诗,与贾岛、无可齐名。

《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卷4中均载《清塞集》一卷,《崇文总目》卷5既录《清塞诗》一卷,又载《周贺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云:“《周贺集》一卷,唐周贺撰,尝为僧,名清塞,后反初服。别本又号《清塞集》。”[18]知为同书异名。明祁承《澹生堂藏书目》卷13载《清塞集》一卷,《徐氏家藏书目》卷5亦载《僧清塞诗》一卷,知明代此集传本尚多。

9、《僧齐己集》十卷,又《白莲华(或无“华”字)编外集》十卷

齐己,唐僧,长沙(今属湖南)人,俗姓胡,名得生。七岁出家,后云游各地,曾居长沙道林寺、庐山东林寺。后梁龙德元年,拟往西蜀,荆州节度高从诲慕其高名,留居龙兴寺。后唐长兴末年,病卒于江陵。齐己工诗,与贯休、虚中、李洞、方干、孙光宪诸人有唱酬。

门人西文辑其诗稿,编为《白莲集》十卷,孙光宪为序。序中云:

师平生诗稿,未遑删汰,俄惊迁化。门人西文并以所集见授,因得编就八百一十篇,勒成一十卷,题曰《白莲集》,盖以久栖东林,不忘胜事。余既缮写,归于庐岳,附远大师文集之末。……天福三年戊戌三月一日序。[19]

观此序,《白莲集》之初刻似附于慧远文集之后。《崇文总目》卷5、《直斋书录解题》卷19、《通志》卷70皆作《白莲集》十卷,而《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则云《白莲集》三十卷,不知何本。《崇文总目》又着录《白莲外编》十卷,《通志》同。明毛晋将皎然《杼山集》、贯休《禅月集》与《白莲集》合刻为《唐三高僧诗集》。[20]

10、《僧义现集》三卷

义现,生平不详,《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僧义现诗集》三卷。

11、《僧应之集》一卷

应之,俗姓王,其先为南闽(今属福建)人。初应进士试被黜,遂出家为僧。后唐明宗天成中,从栖隐学诗。南唐中主保大年间,授文章应制大德、赐紫。迁右街僧录,固辞,退居奉先禅院。

《崇文总目》卷5载《僧应之诗》一卷。应之长于撰述,除诗集外,尚有《四注金刚经》一卷、《临书关要》一卷。

12、《僧承讷集》一卷

承讷,生平无考。《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1载《僧承讷集》一卷。

13、《僧无愿集》一卷

无愿,唐末五代间襄阳僧。与齐己为诗友,《白莲集》卷8有〈寄无愿上人〉和〈答无愿上人书〉。另卷7有〈谢无愿寄《檀溪集》〉:“白首萧条居汉浦,清吟编集号《檀溪》。”[21]知师有诗集曰《檀溪集》。《崇文总目》卷5、《通志》卷70、《唐音癸签》卷30均载:《僧无愿诗》一卷。

14、《僧灵穆集》一卷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69〈明远大师塔碑铭〉云:

大师(明远)醮郡酂人,世姓暴氏,僧号明远。七岁依本郡霈禅师出家,十九从泗洲灵穆律师受具戒。[22]

明远之师灵穆为唐代律僧,稍早于白居易。不知是否此书之作者,待考。《灵穆集》不见于历代书目。

15、僧灵护《筠源集》十卷

《宋高僧传》卷25《梁扬州禅智寺从审传》末云:

(从审)以贞明二年三月十八日构疾,迨十九日禺中,微息而终,颜貌如常。荼毗,获舍利三十粒,坚明通锻无耗。叠石为坟,筠源沙门灵护述坟铭云。[23]

为从审撰塔铭之灵护,既云是“筠源沙门”当即是作《筠源集》之灵护。

16、僧可朋《玉垒集》十卷

可朋,五代时诗僧,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能诗,好饮酒,贫无以偿酒债,或作诗以酬之,遂自号曰醉髡。少与卢延让、方干为诗友。后蜀后主广政十九年,欧阳炯力荐于后主。后主赐钱十万、帛五十匹。《十国春秋》卷57有传。

曾慥《类说》卷27引《外史梼杌》云:“诗僧可朋有诗号《玉垒集》。”[24]《十国春秋》亦云:“可朋有诗千余篇,号《玉垒集》。”[25]《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1载《僧可朋诗》七卷,又载可朋《玉垒集》七卷,《外集》一卷。

17、僧自牧《括囊集》十卷

自牧,唐末至五代初金陵诗僧。与齐己为友,己有《访自牧上人不遇》、《寄自牧上人》、《喜得自牧上人书》、《怀金陵李推官僧自牧》。

齐己《白莲集》卷7《喜得自牧上人书》云:“闻着《括囊》新集了,拟教谁与序《离骚》?”[26]可知自牧生前已将其诗编为《括囊集》。另《崇文总目》卷5、《通志》卷70皆载《僧自牧诗》一卷。

18、《僧宾付集》一卷

宾付,生平无考,其集也未见着录。

19、僧尚颜《荆门集》五卷

尚颜,唐末诗僧,俗姓薛氏,字茂圣,唐尚书薛能之宗人。出家荆门,乾符间,至徐州依节度使薛能。后住荆州,景福间曾至京,访给事中陆希声。后仍归荆州。又曾卜居庐山、峡州、潭州等地。光化间曾为文章供奉、赐紫。卒于后梁太祖开平以后,年在九十以上。尚颜为诗学贾岛,与诗人郑谷、吴融、裴说、李洞、陈陶、陆龟蒙、司空图、方干等人有交游。

光化间颜荛集其诗四百余篇,题名曰《颜上人集》,颜荛序称:“其五言七字诗凡四百篇,以为儒释之光。余与师周旋殆将十稔,始仰师为诗家之杰。”[27]知《颜上人集》收其作四百篇。《崇文总目》卷5、《通志》卷70皆载《僧尚颜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19、《文献通考》卷243又录《尚颜供奉集》一卷,当是其光化间作诗文供奉时之作品。而宋志所载《荆门集》,当是其前期出家荆门时作品之结集。今存影印书棚本《尚颜诗集》一卷,收入《唐五十家小集》。

20、僧昙域《龙华集》十卷

昙域,唐末五代诗僧,贯休弟子,扬州(今属江苏)人。通内外学,戒行精严。中年后居蜀,赐号惠光大师。贯休卒后,昙域于前蜀后主乾德五年编集其歌诗文为《禅月集》,雕版行世。生平见《禅月集序》、《宋高僧传》卷30〈贯休传〉及《十国春秋》卷5。

《宋高僧传》卷30云:“有诗集,亚师(贯休)之体。”[28]盖即指《龙华集》。《唐音癸签》卷30亦载昙域《龙华集》十卷。据《宋高僧传》昙域曾“重集许慎《说文》,见行于蜀”,[29]《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1所载“僧昙域《补说文字解》三十卷”,[30]即是其书。

21、《僧文雅集》一卷

今日可考宋僧有二文雅,一为慧日文雅,得法于宝峰克文,住庐山慧日。见《嘉泰普灯录》卷7、《五灯会元》卷17、《续传灯录》卷22。另一为资福文雅,参长芦智福得法,居燕京资福寺。见《续灯录》卷11。此集为谁所作,甚难定论。《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文雅诗集》。

22、僧光《白莲社集》二十卷,又《虎溪集》十卷

僧光,晋僧,又作僧先,冀州(今属河北)人,常山渊公弟子。为沙弥时与道安友善,值石氏乱,与道安俱隐于飞龙山。后迁襄阳,遇疾而化。《高僧传》卷5有传。庐山有虎溪,而僧光曾隐于庐岳,或即以所居之地名其集。

23、《僧处默诗》一卷

处默,唐僧,幼出家于兰溪和安寺,与僧贯休为邻,且与贯休同剃染,二人常隔篱论诗。后曾游杭州、润州等处。入庐山居住多年,与修睦、栖隐、郑谷等为诗友。又曾在九华山居住,后入长安,住慈恩寺,约卒于唐末梁初。《崇文总目》卷5、《通志》卷70皆载《僧处默诗》一卷。

24、僧希觉《拟江东集》五卷

希觉,五代吴越僧。俗姓商,世居晋陵(今江苏常州),生于溧阳(今属江苏)。因世乱入浙,曾佣书于诗人罗隐家,隐尝劝其归乡修学。年二十五,出家于温州开元寺,从西明寺慧则究律部。吴越初年,讲学于永嘉。吴越文穆王时,赐紫,署文光大师。于后汉高祖乾佑元年卒,年八十五。《宋高僧传》卷16有传。

《宋高僧传》本传载:

生常所着《拟江东谗书》五卷、杂诗赋十五卷、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31]

希觉曾佣书于罗隐家,故慕罗隐之诗,题己集为《拟江东集》。《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亦载僧希觉《拟江东文集》五卷。据《宋高僧传》希觉还作有《增晖录》二十卷、《会释记》二十卷。其着作今皆不存。

25、《僧鸿渐诗》一卷

鸿渐,唐僧,元和元年春,日僧空海经越州归国,鸿渐作《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另《通志》卷7载“《唐五僧诗》一卷”其下注曰:“鸿渐等。”[32]知鸿渐诗曾编入《唐五僧诗》中。

26、《僧智暹诗》一卷

智暹,宋僧,住越州天衣万寿寺,得法于真州长芦净照崇信,为青原下十三世。又曾住江州景德寺。见《续传灯录》卷18。《唐才子传》卷3误其为唐僧。《崇文总目》卷5载《僧智暹诗》一卷,《通志》卷70录《智暹诗》一卷。

27、《僧康白诗》十卷

康白,即五代僧匡白,避宋太祖讳而改。[33]曾作庐山东林寺监寺,号文通大师。与齐己、李中有交游。齐己有《寄怀东林寺匡白监寺》,李中有《寄庐山白大师》。《崇文总目》卷5有《僧康白诗集》十卷、《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录《僧匡白诗集》一卷,《通志》卷70作《康白诗》一卷。

28、《僧惠崇诗》三卷

惠崇,宋初僧人,淮南(今属江苏)人,一作建阳人。好诗善画,为宋初九僧之一。《直斋书录解题》云:“《惠崇集》十卷,淮南僧惠崇撰。与潘阆同时,在九僧之数,亦善画。”[34]此处作三卷,不知何故。《直斋书录解题》卷22另载《惠崇句图》一卷。

29、僧文畅《碧云集》一卷

文畅,唐僧,吴(今江苏苏州)人,戒行精严,工诗。与权德舆、柳宗元、韩愈有交游。权氏有《送文畅上人东游》、韩愈有《送文畅师北游》、柳氏有《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崇文总目》卷5着录《碧云集》一卷,僧虚中亦有《碧云集》,盖异书同名欤?

30、《僧楚峦诗》一卷

楚峦,五代前蜀僧人,又作晓峦,[35]为书僧梦龟弟子,长于草书,与昙域并称。《十国春秋》卷57、《书史会要》卷5有传。楚峦与齐己有交游,《白莲集》卷2有《酬西川楚峦上人卷》。《唐音癸签》卷30载《楚峦诗》一卷。

31、《僧皎然诗》十卷

皎然,唐僧,俗姓谢氏,字清昼,湖州长城(今属浙江)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然据贾晋华考证,实为谢安后裔。[36]开元、天宝之际曾应进士试,未及第,遂出家,居润州江宁之长干寺。天宝年间,师从杭州灵隐寺守真学律。后漫游各地,至德后定居湖州,住苕溪草堂、龙兴寺、杼山妙喜寺等地。大历年间,颜真卿集文士编《韵海镜源》,皎然亦预撰。约卒于贞元八年后数年间。皎然工诗善文,赞宁《宋高僧传》本传称:“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37]与文士陆羽、皇甫冉、吴筠、李嘉佑、刘长卿、严维、韦应物、孟郊等皆有交游。

据《宋高僧传》本传,皎然着作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有《皎然诗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郡斋读书志》卷4录《杼山集》十卷。今存《皎然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余者皆佚。

32、《僧无可诗》一卷

无可,俗姓贾,范阳(今属河北)人,贾岛从弟。少出家,曾与贾岛同居龙兴寺,后云游越州、湖州、庐山等地。与姚合、张籍、马戴等人有交游。工诗,与贾岛、周贺齐名。

《遂初堂书目》载《僧无可集》,然未注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卷19、《文献通考》卷243皆录《无可集》一卷。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祁承《澹生堂藏书目》卷13、高儒《百川书志》卷14、徐《徐氏家藏书目》卷5皆载有《无可集》一卷,足征明代其集流传尚广。

33、《僧灵澈诗》一卷

灵澈,又作灵彻,唐僧。俗姓汤,字源澄,又字明泳,会稽(今属浙江)人。幼年出家于云门寺。肃、代间从严维学诗,大历中即以诗名江南。大历末年,住吴兴何山寺,与诗僧皎然为友。兴元元年赴长安,贞元初复归会稽。数年后,复北上入京,贞元后期与刘禹锡、柳宗元、吕温等过从甚密。不久,以受诬得罪,流窜汀州。后遇敕,元和四年至庐山住东林寺。元和十一年,卒于宣州开元寺,年七十一。灵澈工诗,为诗人皎然、刘长卿、严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所推重。

《刘梦得文集》卷23《澈上人文集》云:

上人殁后十七年,予为吴都,其门人秀峰捧先师之文,来乞词以志。且曰:师尝在吴,赋诗仅二千首,今删取三百篇,勒为十卷。自大历至元和,凡五十年间,接词客闻人酬唱,别为十卷。今也思行乎昭世,求一言羽翼之。”[38]

知灵澈卒后十七年,即大和七年,弟子秀峰曾将其诗三百篇编为十卷,名之曰《澈上人文集》,并将灵澈与他人唱和之作另编为十卷。《新唐书》卷60《艺文志》四录《灵彻诗集》十卷,又僧灵彻《酬唱集》十卷,《通志》卷70同,可证刘氏之说。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43作《灵澈诗集》一卷,已非秀峰所编原貌。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载有《灵澈诗集》一卷,知明代一卷本《灵澈诗集》尚存世。另文渊阁四库全书《唐四僧诗》收灵澈诗一卷。

34、《僧修睦诗》一卷

修睦,五代僧人,号湘楚,昭宗光化间为庐山东西二林寺僧正,与贯休、齐己、虚中、处默、栖隐、李咸用为诗友。后应吴国征辟往金陵,天佑十五年死于朱瑾之难。

《崇文总目》卷5、《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1、《通志》卷70皆记载为《修睦诗》一卷。《遂初堂书目》录《僧修睦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9、《文献通考》卷243皆作《东林集》一卷,盖修睦曾居庐山东林寺,遂以所居之地名集。

35、《僧汇征集》三卷

汇征,五代吴越时温州僧。善诗文,曾从孙合受学。后唐明宗天成间,携弟子永安至杭州,钱俶时授僧正,赐号光文大师。擅作碑铭,据《宋高僧传》载,道怤、全付之碑皆汇征所作。《十国春秋》卷85有传,另《景德传灯录》卷26“杭州报恩光教寺第五世住永安禅师”传也可略窥禅师生平。

《五代诗话》引《十国春秋注》云:“(赞宁)大师声望日隆,文学益茂。(略)又得文格于光文大师汇征,受诗诀于前进士龚霖,由是大为流辈所推。”[39]赞宁以文学称,而曾学文于汇征,足见大师精于文学。《崇文总目》卷5录《僧汇征集》七卷,《十国春秋》本传亦云:“僧汇征善诗文,有集七卷。”[40]《宋志》作三卷,可能其诗至此已散佚。

36、《僧本先集》一卷

本先,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俗姓郑氏。幼岁于本州集庆院出家,纳戒于天台国清寺。后从天台德韶学禅,服勤十载得法。住温州瑞鹿寺,大中祥符二年示寂,世寿六十七。《景德传灯录》卷26、《五灯会元》卷10有传。∵

《景德传灯录》本传云:“如昼(本先弟子)乃奉师尝所着《竹林集》十卷,诗篇歌辞共千余首,诣阙上进,诏藏秘阁。”[41]知本先之别集名《竹林集》,本十卷,收诗歌千余首。然《宋志》作一卷,恐其时已散佚不少。

37、《僧文彧诗》一卷

文彧,五代时闽僧,号文宝大师。其文集,历代书目不载。向传文彧有《诗格》一卷,然据张伯伟先生考证,此书实为五代僧神彧所作。[42]

38、《僧秘演集》二卷

秘演,宋代僧人,与石曼卿、欧阳修交游甚欢。有志节,善写诗。欧阳修《文忠集》载其诗集序云: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略)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略)胠其稿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43]

由此知,秘演当时有诗三、四百篇。

39、《僧保暹集》二卷

保暹,宋初僧人,字希白,金华(今属浙江)人,住普惠院。工诗,为九僧之一。陈充收其诗于《九僧诗集》。

《郡斋读书志》〈后志〉载:

《希白诗》三卷,右皇朝僧希白撰。张逸序之云:希白能诗,与宋白、梁周翰、张咏而下十数公相友善。其格律不减齐已云。[44]

希白为保暹字,故此处所言之《希白诗》当为其别集。保暹除别集外,《直斋书录解题》卷22尚载有其诗格《处囊诀》一卷。

40、僧智圆《闲居编》五十一卷

智圆,宋僧,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号潜夫、病夫。钱塘(今属浙江)人,俗姓徐氏。八岁出家,二十一岁依奉先源清学天台教。后居西湖孤山,杜门乐道,与林逋为友。乾兴元年示寂,年四十七,谥法慧大师。智圆长于着述,着有《维摩垂裕记》、《涅盘经三德指归》、《涅盘经发源机要记》、《涅盘经疏百非钞》、《金光明文句索引记》、《金光明玄义表征记》、《观经刊正记》、《金刚錍显性录》、《十不二门正义》等。生平见《佛祖统纪》卷10、《补续高僧传》卷2。

《补续高僧传》载:“于讲道之外,以诗文自娱,有杂述五十卷,题曰《闲居编》。”[45]《闲居编》今存。

41、《僧大容集》一卷

大容,即諲禅师,五代后晋僧。云门文偃弟子,住英州大容,故号大容。《景德传灯录》卷22、《五灯会元》卷15有传。其诗文集不见历代书目记载。

42、《僧来鹏诗》一卷

来鹏,晚唐豫章(今属江西)人,诗思清丽。乾符年间,福建观察使韦岫爱其才,拟招为婿,不果。鹏后入蜀,中和年间,客死蜀中。

来鹏未曾出家,此处误作僧,盖与可朋或有朋相混之故。另《宋志》集部又收《来鹏诗》一卷,重出。

43、僧可尚《拣金集》九卷

《直斋书录解题》卷20载:“《拣金集》一卷,螺江僧可尚撰。有送徐铉诗,盖国初人。”[46]《方舆胜览》卷10载:“螺江,在侯官县西北二十五里。”[47]由此可知,可尚为宋初人福建侯官人。《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卷245皆言其集为一卷,《宋志》言九卷,不知何故。

44、《僧惠澄诗》一卷

惠澄,唐僧,生平不详,据《佛祖统纪》载:“武后,沙门惠澄,乞依前朝毁《化胡经》,敕八学士议。”[48]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老子化胡经”条亦云:“《唐志》云:万岁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毁《老子化胡经》,秋官侍郎刘如璇等议状,证其非伪。”[49]可知惠澄为武后时人。其诗集不可考。

45、《僧有朋诗》一卷

《直斋书录解题》卷20载:“《螺江集》一卷,僧有朋撰,号囷山禅师,族陈氏,闽帅岩六世孙。”[50]据《淳熙三山志》云:“囷山广福院,九功里,(长兴)四年置。《记》云:在钓螺江侧,诗僧有朋尝居之。”[51]囷山在泉州县西,由此可知,泉州囷山广福院曾有诗僧有朋,着《螺江集》一卷。

今日可考之宋僧有二有朋。一为金华(今属浙江)人,名育才,号牧庵,为天台宗僧人。《补续高僧传》卷3、《新续高僧传四集》卷42有传。二为泉州(今属福建)人,俗姓蒋氏。试经得度,参开元子琦发明心地,为临济宗黄龙派禅僧。《补续高僧传》卷3、《续传灯录》卷21有传。禅师有朋为泉州人,或即是着《螺江集》之诗僧有朋。然禅僧有朋姓蒋,而诗僧有朋姓陈,又恐非一人,待考。

46、《僧警淳诗》一卷

释警淳,生平无考,或即宋代僧人景淳。慧洪《冷斋夜话》卷6载:“桂林僧景淳,工为五言诗,规模清寒,其渊源出于岛、可。时有佳句,元丰之初,南国山林人多传诵。”[52]可知此景淳工于为诗。又据张伯伟先生考证,历代流传《诗评》一卷,即此景淳所着。[53]

47、《僧灵一诗》一卷

灵一,唐僧,广陵(今扬州)人,俗姓吴氏。九岁出家,十三岁削发。从律师法慎学《四分律》,历住扬州、杭州等地寺院。禅诵之外,喜为歌诗,与朱放、张继、皇甫冉、严维、刘长卿、陆羽为友。宝应元年卒于杭州龙兴寺,年三十六。《宋高僧传》卷15、《唐才子传》卷3有传。

《遂初堂书目》别集类、《直斋书录解题》卷19、《文献通考》卷243皆载《灵一集》一卷。明代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祁承《澹生堂藏书目》卷13、《徐氏家藏书目》卷5皆载有《灵一集》或《灵一诗》一卷,知明代此集尚不罕见。

48、止禅师《青谷集》二卷

止禅师,即宋僧德止。止,历阳(今属安徽)人,俗姓徐氏。好参究,一夕忽悟,辞父出家,参宝峰惟照得法。宣和三年,徽宗赐号真际,使居江州圆通寺。《五灯会元》卷14、《续传灯录》卷17有传。

宋朝董更《书录》云:“释德止,号青谷。(略)其文有《青谷文集》。”[54]《五灯会元》亦云:“江州圆通青谷真际德止禅师。”故知禅师号青谷,遂以号名其集。又《直斋书录解题》卷12载:“《华严合论法相撮要》一卷,青谷真际禅师,以唐李长者通元(玄)《合论》撮其要义,手稿为图案。”[55]知禅师尚有未刊之《华严合论法相撮要》。

49、僧惠洪《物外集》二卷,又《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惠洪,又作慧洪,宋僧,字觉范,自号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十四岁出家,十九岁得度,假慧洪籍为大僧。年二十三,师庐山归宗寺临济宗黄龙派高僧真净克文学禅,七年后发明心地。崇宁年间,开法江西景德寺、金陵清凉寺。后被控冒籍,入狱,削去僧籍。大观年间,得张商英赏识,复度为僧,改名德洪。政和元年,张商英罢相,惠洪坐累,削去僧籍,流放崖州。政和四年蒙敕回江西,其后又两次入狱。出狱后遂入九峰、洞山,以文章自娱。建炎元年,赐重剃发,复僧名。建炎二年示寂,世寿五十八。《续传灯录》卷22、《佛祖历代通载》卷19有传。

《直斋书录解题》载:“《物外集》三卷,僧德洪觉范撰。”[56]《续传灯录》本传载慧洪之作甚详:

着《林间录》二卷、《僧宝传》三十卷、《高僧传》十二卷、《智证传》十卷、《志林》十卷、《冷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一卷、《石门文字禅》三十卷、《语录偈颂》一编、《法华合论》七卷、《楞严尊顶义》十卷、《圆觉皆证义》二卷、《金刚法源论》一卷、《起信论解义》二卷、并行于世。”[57]

未见《物外集》。北宋居简《北涧集》卷5有文云:《重刻永明寿禅师〈物外集〉序》,[58]言《物外集》为永明延寿之作,《文渊阁书目》亦载:“永明《物外集》一部一册。”[59]故疑《物外集》应为延寿作品,陈振孙误载。

50、《僧祖可诗》十三卷

祖可,字正平,丹阳(今属江苏)人。苏坚之子,苏庠之弟。住庐山,因患疥疾,人号癞可。诗入江西派,时人称其诗料多,无蔬笋气,为僧中角麟。《京口耆旧传》卷4载:其诗为徐俯、曾慥所称道。徐俯评其诗云:

其发源也,以家学。及其成功,自建安七子,南朝二谢,唐杜甫、韦应物、柳宗元,本朝王荆公、苏子瞻、黄鲁直之妙,皆心得而神解。余波所及,蒙润者多,近岁江南高僧逸民,出语可观,皆可之化也。[60]

《直斋书录解题》载:“《瀑泉集》十二卷,僧祖可正平撰。苏养直之弟,有恶疾,号癞可。”[61]《文献通考》卷245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癞可《东溪集》有诗云……”[62]又《通志》卷70载:“《东溪集》十二卷,释祖可。”[63]《国史经籍志》卷5亦载释祖可《东溪集》十二卷。《瀑泉集》《东溪集》皆十二卷,疑为同书异名。

以上别集类收诗人五十人,诗文集五十三种,共三百零八卷。

三、总集类

1、僧玄鉴《续古今诗集》三卷

玄鉴为隋唐之际僧人,俗姓焦氏,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年十九出家,师事净影慧远,深得《涅盘》妙旨。住泽州清化寺,性刚直,见非即呵。唐道宣《续高僧传》云:“于今神志贞亮,每讲《涅盘》、《十地》、《维摩》,四时不辍,春秋八十有三。”[64]可知道宣作传之时,玄鉴尚在人间。《续古今诗集》不见于历代书目。

2、僧惠净《续古今诗苑英华》十卷

惠净又作慧净,隋唐之际人。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年十四出家,住京师纪国寺,贞观二年,笔受《大庄严经论》,十九年,玄奘归朝,敕与译经,以病未赴。道宣《续高僧传》卷3有传。惠净兼习大小乘,着述甚丰,有《杂心玄文》三十卷、《俱舍论疏》、《大庄严经论疏》、《金刚经注》等。惠净既娴于内典,又颇习外学,《续高僧传》本传称其“每以一分之功游心文史”,“或笔赋缘情,触兴斯举;留连旬日,动成文会。”惠净通习诗文,故文士如褚亮、房玄龄、李义府、刘孝孙、庾初孙、韦山甫等多与之游。

《续高僧传》又云:“翰林文士,推承冠绝,竞述新制,请擿瑕累。净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乃搜采近代藻锐者,撰《诗英华》一帙十卷。”又载刘孝孙序言云:“尝以法师敷演之暇,商榷翰林。(略)固请法师暂回清鉴,采摭词什,耘剪蘩芜。盖君子不常矜庄,删诗未为斯玷。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纂而续焉。颖川庾初孙,学该坟索,行齐颜闵。京兆韦山甫,耿介有奇节,弋猎综群言。与法师周旋,情逾胶漆,睹斯盛事,咸共赞成。”[65]知此书乃续萧统、刘孝绰之《古今诗苑》而作,惠净主其事,而庾初孙、韦山甫赞成之。

最早着录此书者为《崇文总目》,题作《续古今诗苑英华集》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续古今诗苑英华集》十卷,右唐僧惠净撰,辑梁武帝大同年中《会三教编》,至唐刘孝孙《成?望河》之作,凡一百五十四人,歌诗五百四十八篇,孝孙为之序。”[66]

3、《僧光上人诗》一卷

光,五代吴越僧,字登封,永嘉人(浙江)吴氏。于陶山寺落发。工诗,善草隶。谒陆希声,得其草法。唐昭宗招至御前,赐紫方袍。后归故里,吴越王钱氏待以客礼,长兴中寂于甬东。《宋高僧传》卷30有传。

《宋高僧传》称其:“多作古调诗,苦僻寡味,得句时有得色。”又云:“有文集,知音者所贵。”[67]知光大师喜作诗,且有文集传世。然《宋志》所载《僧光上人诗》非法师之别集,乃为一总集。《宋高僧传》又载:“有朝贤赠歌诗,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十家,仅成一集。”[68]故《僧光上人诗》应即为吴融、罗隐诸人所赠歌诗之结集。

4、《唐三十二僧诗》一卷,《四僧诗》八卷

《唐三十二僧诗》无考。《四库全书》总集类收《唐四僧诗》六卷,即僧灵澈诗一卷、灵一诗二卷、清塞诗二卷、常达诗一卷。不知与《宋志》所记《四僧诗》是否为一书?

5、陈充《九僧诗集》一卷

陈充,字若虚,成都人。雍熙中进士及第,真宗时累官刑部郎中。祥符六年,擢西京御史台。充词学典赡,性旷达,善谈谑,澹于荣利,自号中庸子。有《中庸子集》二十卷、《民士编》一十九卷。

“九僧”之名最早见于欧阳修《六一诗话》,然欧公仅记惠崇一人,后司马光作《温公续诗话》,言“九僧”云:

欧阳公云《九僧诗集》已亡。元丰元年秋,余游万安山玉泉寺,于进士闵交如舍得之。所谓九诗僧者: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贵城惟凤、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也。直昭文馆陈充集而序之。[69]

《郡斋读书志》云:“《九僧诗集》一卷,右皇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也,陈充为序,凡一百十篇。”[70]《直斋书录解题》云:“凡一百七首。”[71]《郡斋读书志》举其成数也。

6、《四释联唱诗集》一卷,丁谓序

此集不见于历代书目。

7、僧仁赞《唐宋类诗》二十卷

仁赞,宋代僧人,住成都大慈寺,有《释氏会要》四十卷,大中祥符四年益州太守李士衡进呈御览。《郡斋读书志》载:“《唐宋类诗》二十卷,右皇朝僧仁赞序,称罗、唐两士所编,而不载其名。分类编次唐及本朝祥符已前名人诗。”[72]《宋史.艺文志》又载《罗唐二茂才重校唐宋类诗》二十卷,由此可知,《唐宋类诗》为罗、唐二人所编,僧仁赞仅作序,并非编者,《宋志》误作序者为编者。

8、慧明大师《灵应天竺集》一卷

慧明大师,即唐末宋初僧人希辩。辩为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本州延福院出家,依天台德韶得法。忠懿王命主越州清泰寺,后迁杭州普门寺。太平兴国三年忠懿王入朝,辩随至汴京,赐慧明大师封号。《灵应天竺集》于历代书目不见着录。

9、《布袋集》一卷

布袋和尚,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晚唐五代僧人,居明州奉化岳林寺。出语无常,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袋乞,故号布袋和尚。后世以为弥勒化身。《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书有传。因契此行事奇特,故后世多画其像,而诗人禅师亦多有题咏。如苏轼有〈观藏真画布袋和尚像偈〉、黄庭坚有〈以香烛团茶琉璃献花供布袋和尚颂〉二首、密庵咸杰禅师有〈赞布袋和尚〉、大慧宗杲有〈布袋和尚〉二首。此集收入总集类,应非契此别集,而当为后人赞颂布袋和尚诗歌之结集。

10、杨杰《高僧诗》一卷

宋赵蕃《淳熙稿》卷9有诗名曰:〈假宿总持寺,从僧如应借读《高僧诗》,法钦所编,无为子所叙者。〉[73]无为子为杨杰之号,由此可知《高僧诗》为法钦所编,杨杰作序。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唐僧诗》三卷,吴僧法钦集唐僧三十四人诗,二百余篇,杨杰次公为之序。”[74]次公为杨杰字,《唐僧诗》与《高僧诗》皆为法钦编、杨杰序,当为一书。又《文渊阁书目》卷2载:“《唐高僧诗》一部一册。”[75]由此或可推断:《唐高僧诗》为本书全名,《唐僧诗》、《高僧诗》皆为此书略称。由此可知此集为法钦所编、杨杰作序,《宋志》不察,遂误作序之人为编者。

以上总集,凡十一种,共四十八卷。

--------------------------------------------------------------------------------

[1]∵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85。中华书局,1965年。

[2]∵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对释氏文集也有涉及,惜为未成之稿,故每集之下,仅对比各目记载之异同,而不加断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3]∵慧皎,《高僧传》卷6。中华书局,1992年。

[4]∵王尧臣、欧阳修着,钱东垣辑,《崇文总目》卷4。《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景粤雅堂丛书本。现代出版社,1987年。

[5]∵宗晓,《乐邦文类》卷3。《大正藏》册47。

[6]∵《全唐诗》卷589。中华书局,1985年。

[7]∵《全唐诗》卷601。中华书局,1985年。

[8]∵《全唐诗》卷606。中华书局,1985年。

[9]∵《全唐诗》卷602。中华书局,1985年。

[10]∵∵胡震亨,《唐音癸签》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8。中华书局,1987年。

[12]∵∵贯休,《禅月集》卷26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卷151。中华书局,1965年。

[14]∵∵齐己,《白莲集》卷8。四部丛刊本。

[15]∵∵施宿,《嘉泰会稽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册7。中华书局,1990年。

[16]∵∵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收录于冯惠民、李万健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17]∵∵赞宁,《宋高僧传》卷30。中华书局,1987年。

[18]∵∵陈振孙着、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1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齐己,《白莲集》卷首,四部丛刊本。

[20]∵∵毛晋,《汲古阁校刻书目》。收录于冯惠民、李万健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21]∵∵齐己,《白莲集》卷7,四部丛刊本。按四部丛刊本目录作“谢无愿寄檀溪集”,而集中作“谢元愿上人寄檀溪集”,知集中作“元愿”误。

[22]∵∵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10,四部丛刊本。

[23]∵∵赞宁,《宋高僧传》卷25。中华书局,1987年。

[24]∵∵曾慥,《类说》卷27,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景印明天启六年岳钟秀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5]∵∵吴任臣,《十国春秋》卷5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齐己,《白莲集》卷7,四部丛刊本。

[27]∵∵《全唐文》卷829。中华书局,1980年。

[28]∵∵赞宁,《宋高僧传》卷30。中华书局,1987年。

[29]∵∵赞宁,《宋高僧传》卷30。中华书局,1987年。

[30]∵∵叶德辉辑,《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景叶氏观古堂本。现代出版社,1987年。

[31]∵∵赞宁,《宋高僧传》卷16。中华书局,1987年。

[32]∵∵郑樵,《通志》卷70。中华书局,1987年。

[33]∵∵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云:“《绍兴目》《僧匡白诗集》一卷,‘匡’误。”“匡”因讳改为“康”,本不误。《〈宋史.艺文志〉考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522。

[34]∵∵陈振孙着、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5]∵∵陶宗仪《书史会要》卷5载“释晓峦,前蜀人,工草,学张芝”,其下注云“‘晓’一作‘楚’”。

[36]∵∵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

[37]∵∵赞宁,《宋高僧传》卷29。中华书局,1987年。

[38]∵∵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卷23,四部丛刊本。

[39]∵∵王士禛编、郑方坤补,《五代诗话》卷8。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40]∵∵吴任臣,《十国春秋》卷8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6。***真善美出版社景普慧藏本,1973年。

[42]∵∵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5年,页486。

[43]∵∵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41,四部丛刊本。

[44]∵∵赵希弁着,《袁本郡斋读书志》〈后志〉卷2。《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景《续古逸丛书》本。现代出版社,1987年。

[45]∵∵明河,《补续高僧传》卷2。收录于《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6]∵∵陈振孙着、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7]∵∵祝穆,《方舆胜览》卷10。中华书局,2003年。

[48]∵∵志磐,《佛祖统纪》卷54。《大正藏》册49。

[49]∵∵赵希弁着,《袁本郡斋读书志》〈后志〉卷2。《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景《续古逸丛书》本。现代出版社,1987年。

[50]∵∵陈振孙着、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1]∵∵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34。收录于《宋元方志丛刊》册8。中华书局,1990年。

[52]∵∵慧洪《冷斋夜话》。收录于张伯伟《稀见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59。

[53]∵∵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5年,页499-500。

[54]∵∵董更,《书录》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5]∵∵陈振孙着、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6]∵∵陈振孙着、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7]∵∵居顶,《续传灯录》卷22。《大正藏》册51。

[58]∵∵居简,《北涧集》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4。收录于冯惠民、李万健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60]∵∵佚名,《京口耆旧传》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陈振孙着、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7。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63]∵∵郑樵,《通志》卷70。中华书局,1987年。

[64]∵∵道宣,《续高僧传》卷15。《大正藏》册50。

[65]∵∵道宣,《续高僧传》卷3。《大正藏》册50。

[66]∵∵晁公武着,《袁本郡斋读书志》卷4。《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景《续古逸丛书》本。现代出版社,1987年。

[67]∵∵赞宁,《宋高僧传》卷30。中华书局,1987年。

[68]∵∵赞宁,《宋高僧传》卷30。中华书局,1987年。

[69]∵∵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收录于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70]∵∵晁公武着,《袁本郡斋读书志》卷4。《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景《续古逸丛书》本。现代出版社,1987年。

[71]∵∵陈振孙着、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2]∵∵晁公武着,《袁本郡斋读书志》卷4。《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景《续古逸丛书》本。现代出版社,1987年。

[73]∵∵赵蕃,《淳熙稿》卷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陈振孙着、徐小蛮等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5]∵∵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2。收录于冯惠民、李万健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