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佛教

两晋南北朝: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造寺(延福寺)。最早来泉州弘法者的番僧——拘那罗陀。南朝古墓的僧侣图案。

唐代:佛教寺庙的兴建。佛教兴盛发展。名僧与佛学着作。海外交流。

五代:争建祠宇,僧徒日炽。大规模扩建开元寺。其他名寺、名僧。海外交流。

∵宋代:逃赋役入佛门成为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修寺。建塔。立石经幢。石雕佛像。造桥。名僧名着。泉州佛教与儒、道合一的表现。海外交流。宋末元初泉州少林寺毁于战乱。

∵元代:僧录司、僧正都纲的设置。泰米尔文碑刻。亦黑迷失《一百大寺看经记》。佛教世俗化、佛、道进一步合流。伊斯兰教与佛教并不绝对互相排斥。名僧。元末役僧毁寺。

∵明代:佛教式微。名僧。僧尼管理制度。

∵清代:佛教复苏。黄檗系东渡。名僧。佛教居士的特点。

佛教大约创立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北部,据《佛祖历代通》等书记载,佛教在秦、汉时期已经影响到中国,晋、唐之间又进一步在中国各地传播。

泉州佛教盛行,唐朝就有“泉南佛国”之誉。宋朝着名的理学家朱熹对泉州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语。

两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战争连年不断,百姓困苦,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西晋末年,爆发诸王混战,南方较为安定,中原士族和大批劳动人民南迁,不仅带来中原文化,还把东汉时传入中原的佛教传播到泉州。

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造寺(延福寺)

晋·太康九年(288年),在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安丰州九日山附近建造延福寺。这是文献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延福寺》)

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转引《名胜志》云,泉州西门外九日山延福寺“晋·太康年间建,去山二里许。唐·大历三年(768年),移建今所,寺额欧阳詹所书。大中五年(851年)赐名建造寺”。

《泉州府志》收集的宋·晋江人曾会《修延福寺碑铭》亦云:“造寺也,始晋·太康九年(288年)。”

之后,寺院和僧侣不断增加。

最早来泉州弘法者的番僧——拘那罗陀

最早来泉州弘法者的外国僧人当推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拘那罗陀》)

拘那罗陀精于大乘佛教,他应梁武帝之请,从扶南泛海到广州,然后到南京(建业)、江西、江苏,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泛海抵达泉州,挂锡南安丰州延福寺,讲佛、播道、翻译《金刚经》,开创了泉州佛教与海外交流的先河,促进了佛教在∵泉州的发展。

宋·曾会撰的《重修延福寺碑铭》云:“古《金刚经》者,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证了义,传授至今,后学赖焉。”

南朝古墓的僧侣图案

2003年,丰泽区北峰镇招丰村石坑村发现一座长方形券顶砖式墓。

经过清洗刻有汉字的墓砖,发现个别墓砖侧面反体阳刻有“使马”、“小使”等字,以及几何图形、钱币图案。而其中一块完整的墓砖侧面刻有“承圣四年”。“承圣四年”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年号,为公元555年,推断该墓为南朝时期墓葬。

墓室壁上发现了身披袈裟、双手合拢的僧侣图案,数量不小,样式同一。这种僧侣图案还是泉州首次在古代墓室内发现。从出土的文物及墓室内的图案,可以推测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信奉佛教。∵

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亦为佛教的兴盛时期。

自唐太宗至僖宗等八位皇帝均信奉佛教,牵动了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

浩繁的译经事业基本完成,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宗派相继崛起,多种规仪制度的汉化和建筑、雕塑艺术的发展,使佛教得到迅速流播。

唐设鸿胪寺下的崇玄署管理僧、道。武则天以后,以礼部下的祠部辖僧、道事务。

唐代,泉州的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崛起,为佛教在泉州流传提供有利的社会基础。佛教寺庙的兴建是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标志。

佛教寺庙的兴建。

唐·垂拱二年(686年),在泉州肃清门外建白莲瑞应道场,后赐额莲花寺。长寿中(692—694年),莲花寺改名兴教寺。神龙中(705—707年),改名龙兴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开元寺》)

垂拱三年(687年),在鲤城区江南镇曾林村紫帽龙首山麓建安福寺。寺内原有5尊唐代中、后期的石雕佛象,现存3尊,另2尊头已破损,属古印度犍陀罗艺术范畴,是泉州地区早期佛教雕像。(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安福寺》)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天下佛寺皆改名开元寺。

天宝六年(747年),在肃清门外建水陆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水陆寺》)

贞元年间(785—804年),在郡治北清源山梅岩已有福先招庆院。(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招庆寺》)

唐·天佑年中(904—907年),建观音院,宋·治平年间(1046—1067年)赐名普照寺。

唐·天佑年间,在青阳山有法云寺。

还有建于隋唐年间的同安兴教寺,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改名梵天寺。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佛教传入安溪,在整个唐代安溪兴建佛寺15座。

总之,有唐一代,泉州一府五县(同安、惠安、安溪、南安和晋江)共造佛寺院40多座,足见唐代泉州佛教之兴盛。

佛教兴盛发展。

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泉州西门发现的纪年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经幢为乡贡进士欧阳偃及沙门文中共书。经幢有篇序文,叙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唐·大中八年的泉州佛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有一面是题名刻字的,这些题名有三部分人:

其一为信众募缘题名,有姓名者数十人,这些善信中有许多女施主,她们的名字有一个特点,是以数字为其名的,即从一娘、二娘、三娘、五娘、七娘、十二娘不等,还有几位名字相同,仅姓不同罢了。经幢记载,募缘捐建此经幢的善信有200多人。诸多捐款、捐物的善信,有的是“为考妣,各舍铎一口”,有的施舍布一疋“以为孝妣”。

其二,经幢题名的人还有泉州的地方官员。如朝议大夫使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上柱国薛凝,都押牙将值仕郎□太常寺奉礼部骁骑尉谢愻,押牙吴□、押牙陈元度、押牙兼都虞侯林弘、□□、押牙□□团练管干许庶等。从以上官职看,薛凝是官三品,阶五品;谢愻官职唐史未见;《五代史》有“押衙”官职,未见“押牙”。这些地方官对佛教之倡导,甚至他们就是佛教信徒,因此有利于唐朝泉州佛教的发展。

其三,佛顶尊胜陀罗经幢的书写和镌字人。书写人是“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闽中金石略》认为“一石而两人合书,亦为创见”。更重要的是“乡贡进士欧阳偃”,《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的《选举科目》不见其名,可补府、县志之缺。唐朝泉州仕进文人为佛教经幢作书,对佛教在泉州的发展也起了推动的和用。唐朝泉州被誉为“泉南佛国”。经幢是卢准等三人募缘拾二千文树立的。

唐·乾宁四年(897年),文人黄滔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记泉州开元寺初建,“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又说:“垂云薙草,天启地灵。之如是,则开元寺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这里说的是自唐·垂拱以来,泉州开元寺流传的美好神话传说。至今,泉州开元寺的“桑莲古迹”、“紫云殿”、“紫云屏”等,都是承唐·垂拱以来的“垂云薙草”的传说而来的。

《碑铭》又云,泉州开元寺和“桑莲、云草”之盛名,“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可知早在唐朝,泉州开元寺就是闽中诸寺中最有名的佛刹,而泉州开元寺以“桑莲、云草”为最为着名的胜景。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铭》记载了泉州开元寺自唐·垂拱二年(686年)以来的沿革,记录了王审知(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的崇佛,是今日研究泉州开元寺历史、泉州佛教史、泉州古代文化思想史和研究泉州古城史不可缺少的材料。

据《碑铭》云,唐末泉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其时泉州刺史王审邽(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为兹郡之秋也……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烟岩云谷”之中。第二年,“宝殿涌出,栋隆旧绮,梁修新虹……方珪丛斗,楣承蟠螭,飞云翼拱,文榱刻桷”。

重建后的开元寺,竞是“僧朝梵而谷应,升者骨冰,观者目波,而五间两厦昔之制也”。即泉州开元寺重修后,保留了以前的规制。其大殿佛像的排列次序是:“自东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弥勒佛、弥勒佛、阿难迦叶、菩萨、卫神”。并说明这种排列次序,是以“法程之有常”为依据的。如今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佛像的排列与唐代大不一样,则为以后历次重修后改变的。

乾宁四年,泉州开元寺重建,其布局和规制是大佛殿居中,“东北隅则揭钟楼,其钟也新铸,仍伟旧规;西北隅则揭经楼”。其新规制的形势与“又立岳峰,两危蜃云”相配合,“东瞰全城,西吞半郭”,尤为壮观。这不但载明泉州古城址变迁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碑铭》还记载了唐末福建佛教大盛行,统治者崇拜佛教的情况。乾宁四年,王审知为福建观察副使,“泊帅闽也,愈进其诚,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王审知特别举行隆重仪式,迎送佛经入重修后的泉州开元寺的揭经楼。其仪式是“驾以白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兹之楼”。唐末王审知的崇佛,泉州佛教的兴盛,一目了然。

名僧与佛学着作

唐朝泉州出现了不少着名僧人。

泉州开元寺僧人匡护,讲《上生经》,听者常千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匡护》)

泉州僧人怀晖,元和三年(808年),召至长安,入宫廷麟德殿讲论佛经,谥号大觉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怀晖》)

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有黄糵禅师,卓锡同安县夕阳山。

有泉州开元寺僧人令言,出游燕、赵,传《法华经》、《上生经》。(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令言》)

咸通六年(865年),有僧人文□,在泉州开元寺东建造高九层,赐名镇国塔。

泉州南安延福寺僧人无等,于九日山镌刻“泉南佛国”四个大字。(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山川·九日山》)

《祖堂集》记载,泉州南安人岩头和尚,“于长安西明寺具戒成业”讲《涅盘经》。

还有义存禅师,南安县人,出生于长庆二年(882年)。(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义存法师》)

据唐朝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载,其你而下“皆友僧新佛,清净谨志”。12岁“从家君游莆田玉涧寺”。17岁落发。唐·会昌灭佛,义存蓬迹于福州闽候之芙蓉山。宣宗即位(847年),废除灭佛令,义存“北游吴、越、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后到武陵参见德山(南禅宣鉴大师),宣鉴“出其徒数百,咸莫之测。”宣鉴对义存评价很高,云“斯无偕也,吾得之矣”。

咸通十一年(807年),义存住持福州雪峰山广福院,从此“天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赴召。”唐僖宗“赐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郊授焉”。大顺二年(891年),闽王“雅隆其道……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梁开平二年(908年)示疾,王审知“走医,医至粒药以授师”。五月圆寂,俗寿87,僧腊59。

据《三山志》载,唐·龙纪元年(889年),义存生前预造葬地,并自为序。唐·天复三年(903年),王审知刻义存自序于石碑,碑文云:“《难提塔序》(天复三年)僧真觉自序:……虽然离散未至,何妨预置者哉!所以叠石结室,剪木合函,般土积石为龛。诸事已备,头南朝北,横山而卧。愿至时同道者莫违我意”。

义存逝后藏骨雪峰寺塔中。是时,因奔丧而“奔闽之僧尼、士庶仅五千人。闽王娣之……延禀如陈祭,是高斋焉”。

据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载,义存于福州雪峰山广福院住持40年,“常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

《碑铭》又记义存分灯弟子与南禅少林的关系。云:真觉大师“庶几者若干人,其一号师备,拥徒于元沙(今安国);其二号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其三号智孚,拥徒于泉州招庆;其五号神晏,今府之鼓山也。分灯之道,皆膺圣奖赐袈裟”。

《碑铭》特别指出,作此碑文系受托于“元沙级宗一大师、招庆(泉州)元晤大师、鼓山定慧大师”。由此可知,义存大师继承南禅青原法系下的曹洞派,在闽中分灯泉州招庆寺和福州鼓山寺。

《碑铭》对义存分灯弟子而“膺圣奖赐紫袈裟”一事,大加赞扬。说此分灯之道,在南禅少林和曹洞派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即“自少林之逮曹溪,无不刻碑而纪颂”。这就表明,唐末南禅少林在闽中据点一为福州、一为泉州,即一为福州鼓山寺,一为泉州招庆寺。

《泉州千佛新着诸祖师颂》一书,所颂诸祖师“始迦叶,终曹溪,凡三十三祖”,恰与《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所载义存诸祖师的时间衔接。(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南着述·泉州千佛新着诸祖师颂》)

而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泉州招庆寺静、筠二位禅师撰《祖堂集》,追溯其为义存的法嗣。(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静、筠》、《泉南着述·祖堂集》)

总之,从“厥初大迦叶之垂二十八叶,至于达摩,达摩六叶止于曹溪(慧能,638—713年),分宗南北。德山(宣鉴,782—865年)则南宗五叶大师嗣,其今(至义存)六叶焉”。至静、筠二位禅师撰《祖堂集》追溯为义存法嗣。这一连串的南禅曹洞少林宗派唐末在泉州的活动史实,恰好一脉相承。

唐朝泉州的佛教虽然受会昌年间武宗“灭佛”的打击,但很快得到纠正。唐一代佛教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汇,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佛学体系。各宗学说竞立,汇成卷帙浩翰、内容深博的佛学经藏,研究佛学思想的风气大盛。如泉州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善讲《上生经》,听众“骤致千人”;开元寺僧令言,苦行内典,传《法华经》和《上生经》;释叔端,学通《唯识》、《维摩》、《俱舍》诸论,学识渊博,着有经论数十卷。其门下弟子道昭,深通《唯识》,着有《真书唯识论解》80卷,时人称为“唯识大师”。禅宗雪峰义存分灯泉州的弟子慧□∵、元晤,都是着名的禅师。

海外交流

据日僧元开所着《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唐·天宝年间(742—756年),随从鉴真渡日弘法的24位弟子中有泉州超功寺僧昙静。鉴真、昙静等在日本被授于“传灯大法师”尊位,昙静后来在日本担任戒师,对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昙静》)

唐·大中年间∵(847—848年)来泉州弘法的外国僧人有印度高僧智亮。

智亮侨寓开元寺东律院。因他四时都袒一膊,故称“袒膊和尚”。后因慕德化戴云山“幽绝可庐”,常言“身在紫云,显在戴云”,遂与其师慈感结庐戴云山修持,时有驯服老虎伏其侧。

他长期在泉州弘法,能写汉诗,现存《咏戴云山》二首:

其一:

“戴云山顶白云齐,登顶方知世界低。

异草奇花人不识,一池分作九条溪。”

其二:

“人间漫说上天梯,万转千回总是迷。

争似老夫岩下坐,清风明月与心齐。”

开元寺支院中有以其所居名袒膊院。智亮后在开元寺居室示寂,其弟子将其身运往戴云山塑像奉祀,崇为戴云寺开山祖师。

五代∵

争建祠宇,僧徒日炽

五代,福建偏藩海隅,社会独安宁,泉州佛教迅速发展,其原因正如黄瑀指出:“五季迭兴,偏方离析,全闽之地,王氏得而有之。干戈相寻,略不休息。将佐晚年,悔于屠戮,争建祠宇,尽刈膏腴,求为福田。僧徒日炽,甲于天下。”

许多战场建寺庙以超度亡魂,如泉州的玉泉广济院,五代时留从效与朱文进交兵于此,杀伤甚众,留从效遂即其地作数区葬之,名千人冢,复建广济院以荐冥福。(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泉州寺庙·玉泉康济庙》)∵

王审知实行保境息民政策,福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泉州刺吏王审邽,通春秋,喜儒术,命子王延彬设招贤院,以安插流亡。泉州刺史王延彬则“多发蛮舶,以资公用,尺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借之为利,号招宝侍郎”。(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王审邽、王延彬》)

闽王氏据泉州,好谈佛理,优礼僧人,据《泉州府志·版籍志》记,王延钧“遣官弓量田土,定为三等,以膏腴田地尽入寺观,民间乃得其硗窄者,先后如王延彬、陈洪进诸家,多舍田入寺,顾窃檀施之名,多推产米于寺,而以轻产遗子孙,故寺田产米比民业独重焉。”(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延钧、陈洪进》)

留从效于后周·显德年间(955—959年)“以别墅南园为寺,号南禅,舍田庄九百石”,并以毁废的招庆院之产业归南禅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承天寺》)

同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及节度使留从效大造寺院,大造佛塔,大造(或铸)佛像,大印(或铸)佛经,并大量剃度僧尼。据《十国春秋》载,闽王政权33年中,建佛寺267座,仅泉州就造54造。比较着名的有承天寺、水陆寺、崇先广教寺、空相院、保福寺、方广寺、法石寺、金池寺、玉泉寺、玉泉广济院、凤凰寺、凉峰弥陀寺等数十座。

据黄滔撰《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云,福州“府之寺到于清源(时泉州为清源军),或存或烬,咸抽金积俸增而新之”。

大规模扩建开元寺

据《泉州府志·方外》载,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以木植浮海至泉(州)建塔,号无量寿塔(即开元寺西塔)”。

王延彬在泉州开元寺创千佛院,延僧省兙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