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思想探源与反思

释能利

内容提要:大虚大师是清末民初四大高僧之一,以办学、弘教为事业,融八宗为一体,提倡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的中坚力量,其中以提出的“人生佛教”最为切时,本文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与革新佛教思想为切入点,分析了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的根源与真义,即人生佛教与佛教二者的方便与根本意趣的探源、又对人生佛教思想与当代佛教发展方向的反思。

关键词:大虚大师∵∵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探源∵∵反思

前∵∵言

1912年,太虚大师“大闹金山寺”后,发出了“三大革命”疾呼,向全国佛教界提出进行教理、教制与教产三方面的改革,惟其如此佛教方得以正法久住。而他早期的改革志向可说深受当时中国政治革命风潮的影响,对于当时中国佛教的革新,他说:“中国向来代表佛教的僧寺,应革除以前在帝制环境中所养成流传下来的染习,建设原本释迦佛遗教,且适合现时中国环境的新佛教。”太虚大师倡导的佛教革新运动,掀起了当时中国佛教改革的时代主题,试图对已定型旧有的超度死鬼亡灵的经忏佛教、盲修瞎炼枯禅枯修与寺院管理沦落传统腐朽形式作出改变。“1、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乙、家族化剃派、法派的私传产制。2、革改:甲、遁隐改精进修习,化导社会;乙、度死侍奉鬼神,改资生服务人群。”但佛教改革运动,在他有生之年,虽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他的思想结晶——人生佛教,却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直至今天的佛教。

近些年来,中国由于经济的大力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佛教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学习、信仰与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人间佛教的提倡的力度是越来越强,而人间佛教的来源,其根在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思想,人生佛教思想可以说是太虚大师一生弘扬与革新佛教中取得最为成功的一面,其他的如教理、教制、教产的佛教革新,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实现,但仍有它的积极意义。∵∵·

一、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意趣

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以人间为选择,以人道众生苦与乐、暇无暇参半易于解脱而于此间降生、成道、说法、示寂。唐·裴休在其所撰《圆觉经疏序》中写道:“诸天正乐,修罗方嗔,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怀之悲,其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为能。”佛陀以人道为主要说法对象,可以说是根据人类的现实生活而给予的相应的法理,所以佛教应该是最适合人生的。

太虚大师在1946年镇江欢迎大会上说:“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会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发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可以说这个思想是他人生佛教的总概括。但是近些年来,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演化为“人间佛教”,其二者有同有异:同者,重视人道为关键;不同者,人生注重个体与解脱,人间注重的是整体与和合、幸福。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点,由此中心点而至圣、天而至地狱、畜生,大师在《人生佛教与层创进化论》中说:“而人类创造力特强,此层特注重人生。在有情流转中来看人生,下层有三恶趣,上有天趣,中间是人的地位,好像一切为人生设施的,而人生的力量不可思议,成凡成圣皆是人所自作。故佛陀现身人间,说法度生,由人成佛。能够听闻佛法受持学修者,亦是人类。”大师强调要通过“人”道这个中转点,达到解脱轮回、成佛的目的,这才是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根本用意,基于此点,笔者认为,大师谈人生佛教,其本是佛教出世思想,这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出世,大师对之解释,是即人即佛的出世,故大师有偈曰:“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就是现实的佛教,“此为人生的枢纽,成凡作佛以此为转折点,而人生佛教之重心亦在此。”大师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中分四层来阐明佛教之目的与效果,即一人间改善、二后世胜进、三生死解脱、四法界圆明。其四分之三皆以解脱生死为根本方向。所以人间佛教,如果仅仅是为了人间的幸福和美满之目的,其实除了佛教外,其他的如中国的儒学即可达到这一目的。大师在论人间改善时就充分说明了这样的事实:“一、人间改善,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净化人间。从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之正义公法,若各能本佛法之精神以从事,则均可臻于至善,减少人生之缺憾与痛苦。故现实人生可依佛法而改善净化之也。此虽一般科学、哲学及儒家等学术之所共,而佛教亦有详明发挥与其不共之特质者在;本此特质,进以融摄科、哲、儒学所长,则佛教对此改善人生之目的,自可发挥其无尽之效力也。”这也就是现在大家所共称的“人间佛教”吧,这也许是由“人生佛教”进而演变成“人间佛教”的源头。当然这不失佛教之一目的,但毕竟从整体的佛教来说,这只是一个起步和开始,我们为佛弟子,绝不能把这个起步与开始作为佛教的整体!

因此,我们认识人生佛教的同时,不但要谈佛教在个人修养完善面,从而导致人类的和平、幸福,作为一个佛教弟子,更要注重的是解脱的更高目标。这就是“人间佛教”与“人生佛教”的意义上的差别。所以认识人生佛教,我们把从神佛请回到人中来了,要明白的是,佛不是神,但也绝不是“凡”人!人生佛教也不仅仅是修福善之人道教,而是解脱一切苦之觉悟教!如此理解大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想必会符合他老人家的真义吧。

二、人生佛教与当代佛教的反思

太虚大师提出佛教革新的原因,主要是有鉴于当时中国佛教发展上出现偏颇。大师在《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中分六个方面论述,即化成、政轭、戒弛、儒溷、义丧、流窳。特别在第六中,大师开文即是“佛教在今日,其衰落斯极矣!无他可述矣!但有末流之窳习矣!”这也是大师对当时中国佛教所深痛者,大师分僧人为四流,清高流、坐香流、讲经流、忏焰流,大师认为四流发展已然窳败失去成色,且最后一流占僧众之十之九以上,“而除第一流外,余之三流,人虽高下,真伪犹有辨,其积财利、争家业,藉佛教为方便,而以资生为鹄的则一也。而第四之流,其弊恶腐败,尚有非余所忍言者。”由于清初废除了僧人度蹀的考试制度,僧人素质逐渐低劣,甚至于发展成了另一种赖佛逃生之一流,“此四流之外,尚有一种守产业者,美衣丰食,一无所事,亦不受戒,亦不读经,凡佛教中事,一切不知,或能粗知文字书画,与俗士游,则光头秃顶,虽居塔庙,不与佛教徒数者也。”所以大师对佛教提出革新的口号,提倡佛教育,以人生为切人点,要革除君相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的佛教;要革改由遁隐于社会改精进修习而化导社会;要革改由度死侍奉鬼神而改资生服务人群。

在大师的积极提倡及其佛教界的共同反省与努力实践下,佛教在中国内地近百年来,可以说虽然经历过种种磨难,但逐渐有较好的起色与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注重僧教育与提倡佛教服务社会、利益人群,可以说还是按着太虚大师的思想理念在发展,其成绩应该很巨大。但是,佛教或者说人间佛教发展到今天,在其过程中存在人为或者其他影响力下的偏向,现在学术界、新闻媒体、社会议论都注意到这种现象——佛教世俗化的批评,实际上世俗化并不可怕,六祖大师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分析其批判的重点,并非世俗化,而是佛教界走向了某些商业化或庸俗化现象。过去提出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就是这个现象的根本,虽然近几年来***也在反省,不再提出这个口号,但其影响的余力仍是十分强大的。“寺庙搭台,经济唱戏”当然也使佛教自身中获得发展:如寺院的建设恢复、个别寺院经济越来越强、佛教信徒在逐渐增加、佛教公益事业的发展上可以开始做一些慈善事业等、佛教文化进入社会各阶层……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佛法者觉悟之法也,所以佛教是通过人生的种种行持来练就出世之觉悟,如果在人生中,仅仅以行持而行持或为求福报者,失却佛法解脱本意。就以当前佛教寺院举例来说,在汉传佛教现在随着经济的发达,佛教也慢慢由穷变富,于是有做慈善救济贫穷困苦者,·就其本身来说是好事,但是作为佛教以修行解脱弘扬佛法者,如果仅以慈善为慈善,不作解脱生死之观照,就成为世间之福善,这样则佛教的寺院就成了慈善机构,不是修行的道场了!道场者,修道之处所也,所以离解脱道越来越远,佛说“以苦为师”,如其这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解脱而得大圆满才是大事!所以,自古以来佛教寺院皆以山林为选择处,避嚣尘闹市得以静修,以作佛也!这才是出家修行的目的!因此作为僧人来观察反省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必作正量之考察才不失佛教之根本!当然,寺院经济富裕,应该要作慈善,十方来十方去!但通过化缘来做慈善恐怕就是画蛇添足,如果通过佛教的宣传来达到全社会的慈善理念,这样的效果更好与功德更大!更符合佛教本身的理念。

不可否认,佛教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是正因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佛教的自身建设,中国佛教协会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当佛教发展到一定程度,面临着商品经济大潮严重冲击的时刻,1993年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报告中尖锐地指出:“当今中国佛教从自身建设来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央关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泛起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我们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我们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蔓延,势必葬送我们的佛教事业。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中国佛教协会提出了五个建设,赵朴老在这份报告中指出“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赵朴老一语道出了关键所在,但十四年后的今天,纵观佛教界的大局,信众越来越多,且随着社会教育的大力提高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但是佛教本身丛林大流仍是以经济为目的的旅游参观或经忏为主业(笔者并不反对旅游,旅游也本身可以宣传佛教慈悲善良轮回解脱思想;也不反对经忏,经忏本身也是忏悔业障的修行办法),小的寺院更不用说了,当然虽然提倡导的一些佛教夏令营待活动宣传了一些佛教的知识,起到了弘传作用,但这也只是佛教寺院应该做的主业而变成副业了。

太虚大师改革佛教就是因为觉悟的人生佛教变成经忏的鬼魂佛教,反观今日之佛教,笔者认为有回头之势:僧人多往经济发达的地方流动,寺院也以经济多寡论强弱;大型的开光与升座活动耗费糜甚,表现的就是财大气粗,水陆法会超亡度祖成了富人的专利与荣耀,寺院建筑也围绕雄伟、富丽堂皇而不注重佛教本身的实用功能;出家人比的不是修行的功夫与教理的学习,而是权力的大小、信徒的多少、职位的高低、富不富有。虽然这些可能只是少数现象,如果不能阻洪水猛流于蝼蚁之间,其后果是不堪设想。

寺院的功能与僧人的自身问题的解决虽然不仅仅留在理论上,但向前的路只走了一点点,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佛教的兴旺与正法久住在于人才,所以赵朴老说当前佛教的主要任务“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培养人才,三还是培养人才”,诚如是言,僧才的培养要从戒律为人手,以发菩提心为关键,菩提心者,一要普度众生,二要解脱生死轮回。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是为佛训。太虚大师对僧之所以为僧,戒律之为根也十分强调:“僧失律仪,僧即非僧,即不能受僧教育,亦不能以如来之功德法财自利利他。故云:僧教育是建筑在僧律仪之上也。”大师在办武昌佛学院时,也是非常注重这一点的:“在我办佛学院的本意,是想第一届在二年中速成了一班师范人才后,优秀者留院深造研究,而第二届专招出家众以律仪为训练,俾佛学院成为新的僧寺”

人生佛教从僧人和寺院的本职来说,首先是要搞好自身的修持,培养佛教深刻的信仰,寺院是修行人的道场,所以寺院要回归本身的修行(坐禅、念佛、学教)及弘法(讲经、解惑)的功能上,全国这方面做得好的寺院还是有不少,如江西云居山真如寺、陕西西安卧龙寺、九江东林寺、福建莆田广化寺、厦门南普陀寺、福鼎太姥山平兴寺、广东乳源云门寺、五台山的普寿寺等等,都在提倡坐禅、念佛、学教其实佛教本身修行做好了,就是在弘扬佛教,就是在令正法久住,当然力所能及,做一些慈善等事业,但仍以菩提心为根本,这样行事方合佛意,否则好事也变成坏事了。回顾当前佛教,不能以人生佛教的本怀,对其曲解,不能“人间佛教”只有人间没有佛教,甚至有的连人生都没有,这样的做法不但背离了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意趣,同时也对人间佛教的一种曲解。

结∵∵语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来源于对当时佛教走向偏颇的一种矫正,同时也是指明了佛教要注重人生的当下,由人生的佛教而得到自他的世间利益,进而得到解脱的出世间利益。人间佛教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注重的是佛教对人类的作用,时下有许多教内、教外学者对人间佛教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人间佛教发展中如果失去其神圣性(就是佛教的解脱性)、人间佛教的世俗化等问题,当然这样的反思肯定对人间佛教未来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使人间佛教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也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使人间佛教永远不偏离正轨而为人类社会服务。

(武昌佛学院副院长)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