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佛教与八荣八耻

石经寺∵∵释素慧

人类的脚步已经迈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人文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当今时代的道德观念与价值体系。恰似绿叶无法割断自己与根的联系,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抹去历史与传统文化留在自己身上的烙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感都应当建立在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当今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巨大冲击的背景下,确立和坚定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尤为重要的。而∵∵“八荣八耻”重要论述的提出则适逢其时,它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实践准则。

“八荣八耻”的思想是建立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基础上的,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古时人们就提出了要知荣耻,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及灭亡。荣辱倒错势必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现代社会存在荣耻不明的观念,使得愚昧无知成了“时尚”,∵∵违法乱纪成了“勇敢”,∵∵损人利己成了“能耐”,∵∵骄奢淫逸成了“荣耀”,∵∵是非混淆,荣耻颠倒,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八荣八耻”说明了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人们原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挑战,是与非存在模糊认识的今天,它旗帜鲜明地告诫人们“荣”与“耻”的基本评判标准,以期净化社会风气.而佛教的理论体系与八荣八耻所倡导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佛教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法则,它是佛教理论体系的基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缘的生灭即是因果的显现,所以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期自利利人。如佛教的十善,它从身口意三方面规范人的行为,又如“六度”法门,即以布施去除人的悭吝贪欲;持戒去除人的违规犯法;忍辱去除人的嗔恨和暴力;精进去除人的怠惰;禅定去除人的散乱意志;智慧去除人的愚痴无智。再以“八正道”法门: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语言,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方式,正确的努力方向,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定力和意志来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说,佛教所倡导的这些思想与理念,是符合“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的,它能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爱国爱教的思想。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世间的恩情有四种,一是父母恩,二是众生恩,三是国土恩,四是佛法僧三宝恩。“报国土恩”,就是要热爱祖国。佛陀教导弟子不谤国主,不违国制,不做国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个爱国守法的诚实公民。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唐代的玄奘大师就是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典范。他历尽艰辛前往印度学法,精通大小乘一切教典,名震古印度,获得了“大乘天”的殊誉。但是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的佛教,谢绝印度戒日王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昼夜不辍,译出佛经一千余部,为中国的佛教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后世僧人学习的楷模。所以,爱国爱教是中国佛教界的优良传统。

“八荣八耻”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佛教中“慈悲济世,广度众生”的思想。《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就是要我们在思想与行动两方面,予众生“拔苦与乐”。可以说,大乘佛教的兴起就是慈悲济世的生起,从古到今,中国佛教一直把济世度生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佛教徒以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为动力,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行愿来弘法利生,更以“人间佛教”的宗旨来回报社会,服务人类。所以慈善公益事业是中国佛教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佛教界许多寺院办有义诊、养老、扶贫、助学等慈善设施或机构。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我国部分地区爆发,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国佛教界为抗击“非典”积极捐款,共度险情。2005年,东南亚国家遭遇巨大海啸,死伤数十万人,中国佛教界为救助灾情,踊跃捐款,短时间内,筹集资金千余万元,转交受灾各国,并举行诵经法会,为生者祈福,为亡者超度。佛教界正是以这些实际行动,践行着服务人民,广渡众生的精神。∵∵

“八荣八耻”所说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佛教所倡导的智慧。佛教是智信,讲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佛祖释迦牟尼说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强调自心自悟,即心即佛,不去迷信任何外在的东西,坚持佛法的真谛。佛教明确提出,众生由于贪嗔痴烦恼的障蔽而迷失本性,唯有靠智慧转迷成悟,从而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是真理的觉悟者,而不是真理的缔造者,这种“依法不依人”的客观精神是极富科学理性色彩的。这既是佛教智慧的核心,也是其全部智慧的基石。因此,佛教理论的导向不是虚无、愚昧与盲从,而是对客观真理对智慧的推崇与信赖。如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五种学艺,即∵∵“五明”,它包括“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文典之学。∵∵“工巧明”,工艺、技术、算历、营造之学。∵∵“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含医学、药学、咒法之学。∵∵“因明”,即古代逻辑学。“内明”,即佛学,指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的学问。这些成就,影响着世间科学的发展,因此,佛法与现代科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八荣八耻”有“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符合佛教“农禅并作“的优良传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徒改变了印度佛教托钵乞食的传统,一直靠自耕自产来沿续僧团的生命。自唐代百丈禅师制订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之后,天下的寺院都奉行这一清规,大家一起劳动修持,形成了以热爱劳动为荣的风尚。佛教界坚持寺院“在***行政领导下僧人自主管理”的体制,努力把寺院建设成为信仰活动中心、道德教化中心、慈善事业中心、文化交流中心,起到维系道德、传承文明的社会作用,为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际友好交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荣八耻”所提倡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与佛教的和合平等思想是相通的。佛教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强调每一个生命,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不可用分别的眼光来看待他人。要消除我见自私,因为“我见自私”是造成纷争及不团结互助的根源。佛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见”转化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自他一体,从而兴起慈悲救世的情怀。在佛教寺院里,僧团主张六和合,也称为“六和敬”,其意义是:身和同住,是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口和无诤,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心平气和,言辞柔软,远离粗言秽语,彼此间不起争论;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见和同解,是见解上的沟通与包容;利和同均,是利益财富的相对平等享用。佛教的这些伦理精神理念,就是要人从内心里消除歧视他人的认识,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

“八荣八耻”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也是佛教基本教义所规定的。在当今社会,遵守信用,树立诚信,不仅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保证。佛教的根本戒条里有“不妄语”一条,做到不妄语,首先就要诚实,有了诚实才有信誉,才会受到人的信任和尊敬。佛陀对诚实守信的人非常赞赏,他曾经夸奖“沙门瞿昙舍灭妄语,所言至诚,所说真实,不诳世人,不以此言坏乱于彼,不以彼言坏乱于此。诚实入心,所言知时。”所以诚实在佛教里受到了很高的重视,甚至认为“胜义诚实名清净行”,中国佛教的前辈对诚信也非常强调,鸠摩罗什就认为“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可见诚实守信不仅为世俗社会所提倡,也是佛教所要求的做人最重要的准则。

“八荣八耻”所要求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是佛门内外都要共同遵守的准则。佛教一直强调世法要与出世法统一,在佛门内部,有着严明的清规戒律,它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对因果规律的敬畏,因果规律是遍一切处的。有了这样的认知,持戒就是自觉行为,绝不会存有侥幸心理。它就象一个无形的警察,随时都在我们心中站岗,监督着我们的起心动念,监督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百丈清规》中就强调“兴隆三宝,好生遵守清规。修行办道,专与上位,祈福祝寿,报答圣恩。”将具有规范人心的戒律清规提到了为人类祈福的高度,使其∵∵“圣恩广博天地莫穷,必也悟明佛性以归乎至善。发挥妙用以超乎至神。因此,佛教对当今人们从内心养成遵纪守法的理念,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八荣八耻”中提倡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思想在佛教里面也是根本戒律之一。古时人们坚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来励志修身,佛教也提倡此一思想。佛教徒以节衣省食的生活方式精进修持,它正如佛教的戒定慧三学,就是要我们摄持自己的内心,放弃对五欲的享乐,严持节行,从而生起定力,显发智慧。正是历代佛教徒宁静淡泊、高风亮节的行持,扶世导俗,维系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因此他们受到了世人的尊敬,佛教也得以广为传播。∵∵

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知荣辱,讲诚信,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和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八荣八耻”所倡导的荣辱观,就是根据今天的现实社会情况,对我们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它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国人的道德品质及综合素质,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八荣八耻”向人们指出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求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们要勇于自律,掌握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佛教的思想里包含了“八荣八耻”的精神,佛教道德与社会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时期,具有传统道德的佛教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成都市石经寺

2006年8月8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