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山真如寺历史沿革

作者:传印

云居山,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真如寺座落在云居五老峰前,为曹洞宗道膺禅师演法传宗之地。

据南宋张大猷撰《云居开山缘起记》所述,云居山建寺始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有一位道容禅师住在云居山南麓的瑶田寺,因司马头陀过访,二人同登山顶,见其处地平如掌,湖澄如镜,峦岫环列如屏障,遂治基建寺(《山志》卷七)。

道容开山创寺后,与其弟子全庆、全诲次第继居约七十年。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道膺禅师应请来主此山,僧众云集,僖宗赐额名为“龙昌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名“真如禅寺”,相沿至今。

据山志所载,由唐至清,住持过真如禅寺的大德禅师有五十多位,未任住持而在本山弘扬法化的大德禅师有二十多位,他们多为我国禅宗的着名大师。由于他们的禅风所被,真如寺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重镇之一。

道膺禅师,幽州玉田王氏子,得法于曹洞宗鼻祖良价禅师,住持本寺达三十年,当时有一千五百多禅侣共住,谥弘觉禅师。五代洎宋初,有道简、道昌、怀岳、怀满、德缘、智深等相继住持,皆提唱曹洞宗风。此后的住持,有清锡、道齐、义能、慧震以及契环等,弘演法眼一派的禅风。特别是契环禅师,对真如寺殿堂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其时约当北宋中叶。稍后,佛印了元禅师(1032~1098)来主法席,住僧五百余人,禅风极一时之盛。佛印(字觉老)幼年聪慧,“博览典坟,卷不再舒。洞明今古,才思俊迈,风韵飘然,志慕空宗。”年十九得法于庐山开先寺暹禅师,任江州(九江)承天寺住持。佛印与苏轼(东坡居士)相知甚厚。他任金山寺住持时,有以迅捷的禅锋挫败东坡输留玉带的佳话,他住持云居时,值东坡谪官过南康(江西星子县),常来探访,留下了佛印桥、谈心石等遗迹。

佛印,连同在他前后充任住持的晓舜、自宝、守亿等人,都是云门宗的领袖人物。其后,住持云居禅刹的主要是临济宗人,着名的有仗锡、元佑、高庵、圆悟、宗振、法如、顽庵、普云、蓬庵、梵琮、如山、一翁、即庵、掩室、呆庵、小隐、慈舟等。

高庵善悟禅师,洋州李氏子,嗣佛眼青远禅师,为南岳下第十五世。他为人表里端劲,风格凛然,终身简约自奉,室中不妄许可。尝有言曰:“我学道无过人者,但平生为事无愧于心耳。”他闻衲子病移延寿堂,咨嗟叹息,如病在己,旦夕问候,躬自煎煮,不尝不与食。或天稍寒,抚其背曰:衣不单乎?或值时暑,察其色曰:莫太热乎?乃至命终者,不问彼之有无,常住以礼津送。曾作《劝安老病僧文》行世。他退席云居时,已七十高龄,圆悟欲为修治佛印禅师曾住过的卧龙庵作其退居燕休之所,高庵却说:“林下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遂飘然策杖,归隐天台山之华顶峰,后示寂于此。

佛果克勤圆悟禅师,彭州骆氏子,嗣五祖寺法演禅师,为南岳下第十四世。曾住成都昭觉寺,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奉敕住云居。上堂云:“耳闻不如眼见,明辨不如手亲,四百州天上云居,今日竹舆亲到。岩峦回合,林岭崔巍。白云深处现楼台,恍如别造一世界。”复云:“赐得云居养病身,半千衲子倍相亲。攀萝直上青天上,投老依栖安乐神。”圆悟住持云居时,真如寺住僧五百。时有蒋运使,寄来所书“云居山”三字,悟颂之云:“众峰盘曲屋耽耽,天上泓澄雨碧潭。渴骥怒倪三大字,高踪千古振名蓝。”当时云居禅风之盛,甲于江左。

法如禅师,丹丘胡氏子,嗣佛眼青远禅师,为南岳下第十五世。主持云居上堂说法云:“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向者里有无俱遣,得失两亡,直得十方诸佛不见诸人。且道十二时中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具见云居道场农禅并重的传统家风。

元末,真如禅寺遭火焚毁,化为灰烬。

明初,山上湖田山产被当地豪右侵吞,沦为私产。紫柏***(达观真可)来游,目睹名蓝零落,感慨系之,并作诗云:“千尺盘桓到上方,云居萧索实堪伤。赵州关外秋风冷,佛印桥头夜月凉。唐宋碑题文学古,苏黄翰墨藓苔苍。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万佛堂住持,四十三岁的诸缘洪断和尚,在北京会晤紫柏,得悉云居祖庭沦为放牧之场,毅然荷策南来,以图兴复。事为笃信佛教的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所知,遂遣使来山赐与紫衣等法物,施内帑铸造千华卢舍那佛铜像,高可及丈,雄伟严丽;并颁赐大藏经全部六百七十八函,万历三十六年(1608)建藏殿供奉。及至殿堂僧舍次第落成,神宗御书匾额楹联,以示嘉勉。其所书禅堂联云:“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匾云:“寡过未能”。万历三十七年(1609),从江苏句容宝华山慧居律寺请慧云古心律师来云居弘演毗尼(传戒、讲律)。

洪断把他重兴云居的经过,简记刻石,连同前代藏于大殿佛座下的渗金古释迦像一尊、舍利磁瓶、梁公砚、古炉瓶等法宝文物,仍埋藏于大殿佛座下地宫石函内,以为永久纪念。洪断和尚中兴云居前后近二十年,往返南北,六经大难。他有《云居复古》诗两首,其二云:“诛茆劈棘构禅栖,首尾相将十载余。病骨扶筇程万里,柔肠结屋几千回。披云蹑蹬穿峰顶,破浪中流堕石矶。三已轻生生不泯,殷勤留与后贤知。”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他六十三岁时,返归北京万佛堂旧居。

洪断离山时,把自己的徒属分遣到各小寺庵,虚“十方常住”以待高贤。有常慧味白者,为襄助洪断兴复云居的得力弟子,当时遣居在今十八弯附近的只树堂。真如寺无得力人经营,僧众闹不团结,几成一盘散沙。时有艾城护法熊德阳(字青屿,官给谏)出面请常慧上山掌理寺务。崇祯十年(1637),常慧等请颛愚观衡禅师担任住持,时达七年,多有建树,真如古刹又得一番兴盛。

颛愚又号伞居,艰苦朴素,与众同劳,不靠“外缘”生活。曾组织十八位僧人用三年工夫,叠砌“罗汉垣”,颀颀巨石,今犹壁立。他有一篇长达五千字的《插田歌》。歌中有云:“诸佛子,同我住,莫将文字求归趣,闭目瞑心寂灭魔,谈玄说妙闲家具。正***,田一片,诸佛众生同一贯,百千三昧此中生,性德恒沙不可算。诸佛子,同我去,深泥田里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拖泥带水浑无顾。畦畔分明水路通,泥水平如掌面同。拈起禾茎次第插,宽狭横竖须合中。田角斜,禾路直,横竖成行如丝织。畦似如来福田衣,禾像梵王网孔密。诸佛子,同我来,及时应节莫挨排,插得一茎一佛现,千茎万茎皆如来。……日出作,日入息,野老升平忘帝力。纵使文章冲北斗,还须男耕女仍织。……放心栽,莫顾虑,为君再举末后句,饭到大家同放参,泥深各自高揭裤。信得及,同我住,碧溪桥畔双杏树,若有疑惑莫虚劳,且向诸方托钵去。”

颛愚去后,由其弟子方融继任住持。清顺治八年(1651),名僧戒显(字愿云,号晦山)自庐山归宗寺应请来主云居。“戒显俗名王瀚,太仓人,崇祯甲申国变后,恸哭别文庙,弃诸生为僧”(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六),自称“明遗民”。其《咏云居》诗云:“遥望崇山万叠尊,谁知上有避秦源。别开世外青牛坞,共住云中白鹭村。长夏翠帷封梵寺,高秋珠穗绕湖门。一犁此日吾真足,好把宗风百丈论。”句中流露出不愿仕清的情绪。

戒显住持云居十年,对寺宇进行了整修扩建,撰有《禅门锻炼说》、《现果随录》等行世。后因其师弘礼具德禅师于杭州灵隐寺退居,受命前往接任,真如寺则由其法徒元鹏(名燕雷,号九屏)继任住持,时当康熙初年。元鹏继戒显未竟之功,且能发扬光大,使真如禅寺俨然恢复了唐宋旧观。戒显未及完成的《云居山志》编纂工作,也由元鹏一手完成。

继元鹏后,明熙和尚住持一期。由此往后的真如寺史,没有系统的记载,故难考知。

1939年,日军侵华,进犯江西。真如古刹惨遭兵燹,只剩下卢舍那佛铜像兀坐在蔓草丛生的瓦砾堆中,真是“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高挂夕阳”。

1953年,当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的虚云和尚来到云居,见此凋零残败之状,不禁黯然神伤,乃栖身于一破茅屋中,以图兴复。当时诸方衲子闻讯来依者不期百数十人。在人民***的支持下,虚云和尚主持了重建云居山真如寺的工作。从1953年开始,至1959年虚云和尚圆寂时为止,国内外信施相将资助,云居山真如寺殿堂僧舍相继落成,规模可观。常年住僧百余人,耕云锄雾,打地抛砖,坐禅结七,讲经传戒,一派农禅景象,俨然百丈家风。其间,性福和尚、海灯法师相继担任云居山真如寺住持。

“文革”中,云居山真如寺也未能逃脱厄运。1979年以来,党和***重新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真如寺列为全国重点寺庙。现在,盘旋入云的登山公路已经畅通;重塑金身、维修殿宇、重建禅堂及虚云和尚塔等工程,已次第完成。继悟源、朗耀法师之后,现由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西省政协委员一诚法师担任住持,达定法师任监院。共住僧众六七十人,发扬优良传统,光大农禅家风,使真如寺这一千年古刹以崭新的面貌,再现于巍峨壮丽的天上云居。

众所周知,中国禅宗自初祖达磨大师传至慧能大师是为第六祖。慧能下法流竞起。其中青原行思一系,递传至洞山良价禅师,出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同为慧能下第七世。洞上一宗,于是崛起。然曹山四传即止。道膺开法云居三十余载,得法者十余人。使曹洞宗传承不替者实道膺之功,故云居山真如寺实为曹洞宗的另一发祥之地。同安道丕禅师得道膺禅师法,展转相传至浙江天童如净禅师,是为六祖下第十八世。日本希觉道元禅师从如净禅师受衣得法,归国后创日本曹洞宗,七百余年来,以永平寺、总持寺两大本山为首,蔚为今日日本佛教的一大宗派。不仅于此,云居山真如寺是虚云和尚归寂之地,也是他的衣钵和灵塔所在之处。虚云和尚在海外的许多弟子,每年都要到云居山拜塔礼祖。云居山真如寺的复兴,对于发扬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促进同海外佛教界联谊和发展中日两国禅门法侣的友好交流,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