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

列表

中国最早的佛教学派—“六家七宗”

佛教史“中国最早的佛教学派—“六家七宗””。魏晋时代盛行玄学和佛教般若学说。∵在两晋之际,佛教界因对《般若经》中的“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产生不同的见解,出现了“六家七宗”——七种般若学说。这是玄学与大乘佛教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些学僧为迎合玄学风行的时尚,借助玄学本体论的思辨方式和概念,来论证般若学的一切皆空思想的宗教本体论。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和...

道安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佛教史“道安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道安(312—395)俗姓卫(五台山)∵,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正定)扶柳人。自幼读儒家经书,十二岁出家,开始经常下地劳动(五台山),空闲时读经。后至后赵都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拜佛图澄为师,以其记忆出众和善于理解、发挥佛教义理而经常受到佛图澄的赞赏。他在佛图澄门下学习大小乘经典和戒律。石虎死后,后赵...

南北朝的佛教学派与儒家的人性论

佛教史“南北朝的佛教学派与儒家的人性论”。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由于中国佛教学者对大小乘佛教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始产生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学派。因受儒家心性论的影响,佛教界盛行探讨众生有无生来具有的觉悟基因——佛性和众生的心性染、净等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儒家的人性学说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以孟子为代...

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中传播的

佛教史“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中传播的”。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中传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佛教传人中国后,必须适应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必须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相适应,与以儒家为正统的多元文化结构相适应,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由多种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相适应,否则就难以立足,不能发展。历史证明,佛教以其教理的多样性和融摄性、行为规范...

大乘佛教的兴起和主要教派

佛教史“大乘佛教的兴起和主要教派”。公元1世纪初,在古印度西北兴起由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国,占领横跨中亚和印度西北的广大土地。在印度内地,公元4世纪以摩揭陀为中心兴起笈多王朝,印度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的印度南部,后传播到印度西北,在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约2世纪中)在位时有较大发展。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基本属于...

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佛教史“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他死后一二百年佛教教团发生分裂,形成以大众部和上座部为代表的众多部派为止,在佛教史上称为原始佛教。根据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以及因果报应的理论。∵(1)四谛、八正道∵“四谛”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是原始佛教关于...

宋代以后佛教各宗的融合

佛教史“宋代以后佛教各宗的融合”。宋代以后中国(五台山)佛教逐渐发展为以禅宗为主体的融合型佛教。这里所说的“融合”,虽然也有吸收儒、道=教思想成分的意义,然而在一般的场合主要是指佛教内部各宗的会通与融合。中国佛教各宗的融合早在唐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主要表现在一些有代表性的高僧信奉一个宗派以上,认为各宗教义一致,皆来自佛说,可以互相补...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佛教史“佛教对经济的看法”。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慈悲道德也难以获得重视。因此,春秋时代管仲曾说:“仓廪实,知荣辱。”孔子也说:“富而好礼。”佛教则以实际行动来推行各项社会福...

人间佛教的意义

佛教史“人间佛教的意义”。从历史上看,佛教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是和当时的人类社会的福祉相关。中国佛教自二十世纪起,太虚法师首倡“人间佛教”。太虚法师在他的《人生佛教的说明》中己有这样的见解,他说:“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人生...

观音信仰与民间佛教

佛教史“观音信仰与民间佛教”。在关于推动佛教中国化、社会化、世俗化的历史进程并使之绵延至今的人的因素中,还有一股重要力量,即下层百姓。下层百姓以中国式的传统意识去理解佛教,以中国式的传统方法去实践佛教,由此而形成中国民间佛教。它同中国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居士佛教,共同组成中国佛教世俗信众的两翼,护卫与推动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前进。∵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