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祈∵

∵东吴大学物理学系副教授∵

∵……展现于眼前的山河大地竟然是个人的「视觉经验」,浩瀚的天地原来就在我们的「心」里!这是「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亲身体验……∵

∵摘要:∵

∵「看」是人类重要的生命活动,也是《楞严经》前半部探讨的重点。把「看」的反省对应到科学上,即是探讨有关「实验观测」的问题。虽然佛经对「看」的问题有过精采论述,但因时空隔阂及翻译文字过于精简而不易领会,所以这里我们试图以现代人的共识为基础来反省这个问题。∵

∵人类「看」的问题可分成两大项:一为「被看者」是什么?一为「能看者」为何?「能看者为何?」是佛法所探讨问题的核心。「被看者」的问题较近似科学讨论的题材,「被看者」似可分成两部分:一为「实物」,一为个人的「视觉经验」。经由对「视觉经验」问题的反省,我们发现——展现于眼前的山河大地竟然是个人的「视觉经验」,浩瀚的天地原来就在我们的「心」里!这是「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亲身体验。∵

∵经进一步检讨,我们更发现个人的「视觉经验」与「实物」是不一不异,不可分别的。这种「心」和「物」的不可分,印证了「三界唯心」的精义,帮助我们体会《楞严经》与《圆觉经》,也开展了新的视野,为一些原先无法理解的事迹带来了可以理解的契机!∵

∵一、前言∵

∵我们每天都要看、都在看,经由「看」我们认识了世界、开展了生命活动,因此对这平日不能须臾离开的「看」我们能不反省觉察吗?「看」的问题,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就有过精辟而且深入的探讨;可惜年代久远,这些珍贵的记录因时空隔阂及翻译文字过于精简而不易为人领会,所以在这里我们试图以现代人的共识为基础,先由科学的「看」开始来反省这个问题。∵

∵在科学的领域里对「看」的反省就是在检讨实验观测的意义,自然科学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实验观测上,科学家对实验观测的反省自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但可以参考他们的结论,同时他们反省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镜。∵

∵从科学家对实验观测反省的经验,我们可以习得:「不执着于原有的「假设」与「推想」,是通往真实的先决条件」,这正也是我们用来反省人类「看」的问题的基本态度。「假设」是深植人心自觉或不自觉的认定,而「推想」则是根据假设所做的推理预测。「假设」之所以称为「假设」就是因为它们是无法证明的。在科学上,任何理论系统都是从假设建立起来的,着名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两个基本假设所建立。不执着于故有「假设」与「推想」是很重要的,这是科学通往真实的先决条件,也是佛法亲证实相的基本态度。∵

∵二、科学对实验观测的反省∵

∵「光」是实验观测的要素,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有关「光是什么?」的问题,一直被科学家所追问探讨。科学家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归纳发现:用来传递讯息的东西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粒子,一类是波动。粒子和波动传递讯息的方式截然不同,前者真的有物质从一边传到另一边,投手把棒球传给捕手就是其例;后者只有讯息传送,并没有物质从一边传到另一边,水波是其例(水波从远方传来时,水分子并没有跟着跑来)。因此科学家归纳出「用来传递讯息的东西不是粒子就是波动」的假设,从而推论出「光可以用来传递讯息,所以光不是粒子就是波动」的想象。∵

∵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动?早期科学家一直争论不休。譬如牛顿就认为光是粒子,而惠更斯则认为光是波动,后来因为「杨氏双狭缝干涉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才有的干涉性,因此「光是一种波动」的说法就被视为定论。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却发现:若要合理解释「光电效应实验」必须把光视为粒子(称为光子photon),此时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动又起争论。「杨氏双狭缝干涉」、「光电效应」都是实验事实,但从他们所得到的结论却是这么的相反与矛盾,那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动?前面提出的「假设」与「推想」似乎出了问题!∵

∵科学家因此被迫放弃原来的「假设」与「推想」,他们又提出新的说法:「光具双重性(duality),它同时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这两种在我们生活经验上似乎矛盾不相容的性质怎么能够同时存在呢?一种东西怎么可能既是粒子又是波动?对此,哥本哈根学派的海森堡(Heisenberg)有过深入讨论,他反省了实验观测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海森堡在《物理学与哲学》一书第三章指出:「我们必须记得,我们所观测到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根据我们用来探索它的方法的展现。」①∵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海森堡把观测的对象分为两个层次,一为「自然本身」,另一为「自然根据我们用来探索它的方法的展现」。「自然本身」可以同时具有看似矛盾的两种性质,但经由实验展现时,矛盾的性质并不会同时显现。比如说光本来具双重性,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这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性质,但当你安排实验来探究它到底具有什么性质时却发现:在某些安排下它显示波动性,在另一些安排下却又显示粒子性。因此你说它是粒子时不周延,说它是波动也一样不周延,只好说它具「波动及粒子的双重性」。∵

∵近代科学研究发现,具有双重性的还不只是光,世间一切的物质也都具备「波动及粒子的双重性」,就连我们一直认为是粒子的棒球也具有波动性,而「电子显微镜」更是利用电子的波动性所设计的装置。∵

∵从以上科学家对实验观测的反省,我们学到了「不执着于既有的假设与推想」,以及科学观测的对象可分成:「自然本身」与「自然根据我们用来探索它的方法的展现」两个层次。虽然关于科学的实验观测,我们还可以再作进一步地探讨,不过由于人类的「看」,乃至一切有情的「看」是所有观察、观测的基础,因此我们把反省重点转移到人类的「看」上面来。哥本哈根学派对实验观测问题还有进一步的讨论,对科学有兴趣的朋友请参考海森堡的大作。∵

∵三、人类「看」的问题∵

∵「看」是人类的重要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哲人智士对它深思反省,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更从这里出发,演述了一部大法——《楞严经》,经中精辟深入地探讨了「看是什么?」的问题。在《楞严经》里,释迦佛就当时人们对「看」的共识,提出检讨与批评,点出当时众人的误解与迷闷,从而展示出「看」的真谛。不过由于时空的差异,我们对《楞严经》中的讨论,因为与三千年前印度人共识不同而不易领悟其精义。因此,在这里我们将直接就现代人的共识,来探讨「看」的问题,以期重现「看」的真谛!∵

∵探讨人类「看」的问题大致上可分成两大项:一为「被看者」是什么?一为「能看者」为何?「能看者为何?」是释迦佛所探讨问题的核心。广义的「能看者」是指「能知觉者」,而并不狭限于「视觉经验」。「看」是一种知觉,「闻」、「嗅」、「尝」∵、「触」,乃至「思维」也都是一种知觉。那「能知觉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极为深入的问题,必须身体力行地亲证才有意义。「能知觉者是什么?」换成一般常见的说法,就是「心是什么?」、「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些是现代科学所未触及的问题。至于「被看者」的问题较近似科学讨论的题材,且易于体会,为期逐步深入,我们将先行讨论。∵

∵图:现代人对看的共识(略)∵

∵现代人相信,眼睛犹如设计精巧的照相机,水晶体是镜头,瞳孔为光圈,网膜相当于底片。当人类用眼睛来看时,水晶体先把外面物体所发出的光汇聚到网膜,再由网膜上的视觉细胞把所得光讯转化传递到大脑而完成「看」的活动。如上图所示,现代人认为在外面的是「一朵实物的花」,经由眼睛到大脑转化成我们的视觉经验——「一柺泳蹙榈幕ā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