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开始智化寺艺僧已传至二十八代

大太监王振当年邀得明英宗「敕建」之封号建寺後,为了使其「手握王爵」的权力得以向世人展示,擅自把部分宫廷音乐移入寺院训练僧人演奏传习,即佛教乐曲「京音乐」(又称经音乐),这就是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的由来,迄今为止已有五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在王振被杀之前,颇受皇室厚待的智化寺艺僧,无论从人员的规模、演艺水平、培养模式等方面,均有了一个比较规范化的套路,从而使乐手训练合成有章可循。所以在「土木堡之变」中王振一命归天後,艺僧们并没有出现混乱局面,反而较比从前更为刻苦的在寺中自觉演练,最终走上一条以音乐谋生计代代相传的道路。

历经风雨沧桑,智化寺艺僧对「京音乐」的演奏和研究探索从未中断过,现寺内仍完整如初的保存着清初康熙年间的「京音乐」的古老手抄本曲谱,以及艺僧们几个世纪以来演奏时使用过的相关乐器。如制作於明代成化年间的云锣、笛、管、鼓等成套乐器一应俱全,还保留一批原汁原味的曲牌达一百五十个之多。从明正统十一年(一四四六年)开始至今,智化寺艺僧门徒已传至二十八代,能熟练演奏的古曲约五十个,像吹奏曲《小华严》、法器打击乐曲《粉蝶儿出六条》、吹打结合的套曲《垂丝钓》、《画锦堂》、《金子经》等。

‧智化寺艺僧掌握一种名叫「阿口」特殊技巧

五百余年来,智化寺招收艺僧严格以至苛刻的老模式不变,一律只招十二岁以下的童僧,入寺须经过前後七年严之又严的训练,再经多位寺内权威艺僧的严格考核合格,方可正式出徒成为乐手。为了适应日後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奏需要,僧人学徒期间首先要学会站、坐、跪、走四种演奏姿势这一基本功。与此同时,每天还要在师傅的指导下,连续吹奏唪诵四个小时,并且要始终做到韵真情满、字正腔圆、精力集中。作为演奏智化寺京音乐的艺僧,还要掌握一种名叫「阿口」的特殊技巧,而这种技巧只有经师傅口传心授才能学会。因此,入艺的僧人都知道,不会使用「阿口」,有谱也不会演奏这里的古乐器的。

‧「京音乐」是「中国音乐活化石」

「京音乐」是唐宋年间的曲子与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它在曲谱、发声、乐调、乐器的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有多处继承唐宋乐曲的精髓并含有原装性质的内涵保存下来。特点是以管乐器为主奏乐器,辅以云锣、钟鼓,曲调悠扬深沈并举以乐曲结构编排严谨但又富於变化而着称於世。从古到今,智化寺「京音乐」坚持遵循传统的保守性这一老规矩不变,它既不接受其他音乐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也十分防范京音乐的外传,所以才得以能按历史的原有风貌保留下来,并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美誉。

「京音乐」的最大优点是保存了宋代古乐甚至更远的隋唐燕乐的遗音,为国内、国际都十分罕见的完整、准确、真实的古代音乐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据有关专家介绍,智化寺的京音乐和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音乐。

如果把智化寺的京音乐与日本的佛教音乐两者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京音乐较之後者更富於戏剧性和观赏性。它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天堂般的美妙动听之感,演奏风格古朴、典雅、浩瀚、深沈、悠远,给世人以极大的艺术华美的享受。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