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开山了庵景晕禅师(1131—1201),筠州人氏。径山大慧宗杲法嗣,为临济宗第十三世,南岳下第十七世。开法潭州大沩山密印寺,举扬宗风。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云游沅州,见虎榜山堪建梵刹,遂开景星兰若于城南。为沅州景星寺开山祖师,提倡大慧宗杲“话头禅”,接引学人,一时缁素钦仰,为沅州一大丛林,佛教重镇。

上堂:“云门一曲,腊月二十五;瑞雪飘空,积满江山坞。峻岭寒梅花正吐,手把须弥槌,笑打虚空鼓。惊起僮梵钵提,冷汗透身如雨,忿怒阿修罗王,握拳当胸问云:‘毕竟是何宗旨?’咄!少室峰前,亦曾错举。”∵(见《五灯会元》卷二十,《嘉泰普灯录》卷十八、《续传灯录》卷三十二,《沅州府志》、《芷江县志》、《芷江宗教志》)。

明沅州虎榜山景星寺眉山方会禅师(∵—∵)南岳下第二十九世,临济宗第二十六世,杨岐宗第十九世,虎丘派第十五世,断桥系方山下碧峰派第八世,无际明悟四传弟子,广善宝月耀潭法嗣天宁镜宣法孙,吉庵智祚禅师法嗣。

蜀之眉山人,号眉山,善诗文,乐与仕官儒绅交。嘉靖初,开法沅州虎榜山景星寺,继宝藏自成禅师之后,弘法湘西,成为五溪地区弘扬禅宗的法将,是临济宗碧峰派的尊宿。嘉靖末,圆寂于沅州景星寺,葬于虎榜山。清沅州贡生李太统作五古《游景星寺》云:“平生癖游兴,况此契尘表。我来作佛事,顶礼眉山老。徘徊不忍还,暮烟生树杪。坐久当安禅,或听迦陵鸟”。清沅州廪生李永龄七绝《登景星寺》云:“偶从尘外叩禅禅关,曲径通幽俗虑删,千载诗僧传佛印,更谁唱和属眉山。”

眉山方会法派源流

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天准师范—断桥妙伦—方山慧宝—碧峰性金—福林空度—古拙原俊—无际朗悟—宝月耀潭—天宁镜宣—吉庵智祚—眉山方会—了幻福周

明沅州虎榜山景星寺了幻福周禅师(∵—∵),一字师严,号休休老人。绥阳周氏。自少发,能诗善画,游楚、蜀间,谒参名宿。尝住景星寺参眉山会得法,随待左右。四十年后始归绥阳,结庵西山绝顶,榜曰:“亲云禅院。”阐弘宗旨,从者甚盛。后自造塔,刻木像,入其中,跌坐而逝。(《黔诗纪略》)

明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复兴豁了圆来禅师(1551—1636),黔阳谢氏。笑岩德宝法嗣,系临济宗第二十九世,杨岐宗第二十四世虎五派第十九世。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8年)游化沅州府,见宋季开山之景星寺废弃已久,决意兴复祖庭,乃诛带结庵于景星寺故址,得知府虞德晔捐资随喜,十方善信鼎力相助,景星寺还得重光于沅州,被列入“沅州八景”之中,人称“景刹星辉”,往来登临,络绎不绝,文人达官题咏赞赞颂。之后,历代修葺,成为沅州名刹,与报恩禅寺、兜率禅寺,共称沅州三大丛林,禅宗重要道场之一。

明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卐庄明一禅师(1611—1676),莆田人。豁了法嗣。主席沅州景星寺,善诗文,着有《余间诗》。后开法土桥罗山兜率禅寺。康熙中,住上生寺。传法归龙大谷及慈裔法辂等人。剃度大都光定禅师。(见民国《福建高僧传》卷七、《芷江宗教志》、《沅州府志》、《沅州志》、《沅州诗抄》等书载)。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归龙大谷禅师(1601—1699),蜀人。三岁戒荤。十二岁慕沙门归依佛门。先于峨嵋山灵玉禅师座下听法。后参燕居德申禅师,并依之圆具。谒莲印正有悟,得蒙示偈:“天龙甲马尽皈依,大坐当轩万指围。震动乾坤狮子吼,法王法令法王威。”康熙初,来沅州岩路待沅庆寺,天壁道拙委以首座。后往明山,开法百子峰庵,一时禅侣云从法筵盛开,后移锡黄甲街西龙头寺。嗣法景星寺卐庄明一。久后,应达官召引,往湘中南岳、庐山五乳祖庭;万寿、天池诸胜地。康熙十五年(1676年)止游,返回沅州龙头寺。十七年(1678年)募建大慈阁于南门外。竣工后,据华座讲《楞伽》诸经,听者称羡。三十二年(1693年),开讲筵于虎榜山景星寺,募置良田二十亩以供香火。知州祖光佩感师懿德,捐俸维修景星寺,使古刹祖庭焕然一新。有法嗣菩提端圆、东寺端霞、景星法辂等,皆一时禅宿。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慈裔法辂禅师(1661—1747),黔阳株山谢氏。少年出俗。圆见后遍参诸宿,后谒沅州归龙大谷得印可。

康熙三十八年(1699),率徒众数十,从天宁山来景星寺住持,大开法筵,举扬禅风。净教禅戒并弘,诗书琴画共施。与邑绅、儒生、官吏过往,皆以禅接引,以教启悟,以诗书为方便,以上生为导归。力倡弥勒净土,誓生兜率,亲近弥勒慈尊。尝设“上生会”,举办“弥勒佛七”,拜《弥勒宝忏》。有法嗣聚芳等,皆相断主席沅州景星寺法筵传禅。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聚芳禅师(∵—1756),沅州人。依法辂出家、圆具,并嗣其法。喜诗文、善饮。与邑绅儒宿交。知县泾阳张五典与之交稔,有《登景星寺赠聚芳上人》五律一首见赠:“老僧如病鹤,迎客步蹒跚。懒捉挥尘坐,从教别室餐。奕棋随手着,画壁称心看。得畅酣呼兴,深知戒律宽。”(载《芷江县志》十二册)。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义林明景禅师(1736—1807),沅州人。九岁入景星寺,依聚芳和尚剃发出家。谨遵师训,精研内典。性颖悟,下目即了。兼涉猎儒家诸学。精读古诗,琅琅秀句,触手纷批。书法亦自研绝技∵,自成一家。乾隆二十年(1755)后,出游名山古刹。闻本师圆寂,极悲哀,赋《哀诗》十章,以悼恩师。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出游梵净山,投宿禅寺,遇一金某,相互盘桓。相处既久,受金某揲蓍法,苦参深究,临诀别,方有解悟。后遂以筮法闻名,缁素咸重。居铜仁梵净山一载后,与金某临行留别,作诗《临行留别》:“行遍天涯兴愈奢,逢场所戏久无家。今番未忍匆匆别,为爱清吟手八叉。”为感谢金某授揲蓍法,作诗以谢:“妙道难闻独嗜辞,灵蓍谁破钝根疑。却渐羲画传心日,未抵程门立雪时。”又有《别梵净山诸禅友》诗:“省溪萍梗已经年,了却三生石上缘。此后精魂应记取,分襟正是木樨天。”行脚江湖十余载后,止游返沅州。后继席虎榜山景星寺。嘉庆十二年(1807年)寂于寺,世寿八十二岁。有《行吟草》刊行于世。《方外诗选》、《湖南通志》录其诗甚多。付法传州。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性香传州(1741—1830),沅州李氏子。家巨富,喜布施,好禅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带产出家沅州景星寺。侍聚芳和尚巾瓶多年。聚芳寂后。复依义林明景参究宗乘。侍师日久,得受记莂。义林寂后,继席景星寺,大肆修复寺宇殿堂楼阁廊庑,面目为之一新。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眉山一真禅师(∵—1840),沅州人。依传州性香出家、圆具,并嗣其法。喜诗文,善饮,邑人以“大颠”目之。先住沅州雁塔寺开法。道光十三年(1832年)创建文峰阁后,继席景星寺法筵。乐与士人诗文交。邑生张登庸有诗《登文峰阁,僧一真留饮》五律相赠:“早知梅熟意,未得芋赏来。莫笑糕无字,同吟菊正开。流霞可与醉,白发都相催。最好今朝会,胸中扫俗埃。”(载《芷江县志》十二册)

清沅州虎榜山景星寺觉岸联航禅师(1820—1904)黔阳株山汤氏。幼投黔阳龙标山普明寺出家,依僧会司兆西和尚圆具。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嗣法兆西和尚后,开法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景星寺自传州寂后,荒芜日久,师至,乃重新修葺,大设法筵,举扬宗乘。光绪三十年(1904年)寂于本山。

民国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如祥芳瑞禅师(1872—1949),平坝人,幼出家。依觉岸和尚披剃、圆具,并嗣其法。光绪三十年(1904年)继席景星寺。民国二十八年付法希舜。民国三十二年,移席晃县太和山寺。三十三年(1944年),驻锡沅州土桥洞下场回龙寺。

民国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希舜隆悟禅师(1888年—∵),合肥人。幼年出家,圆具后,朝礼四大名山,一报佛恩;二求国家太平。止游返沅州,住芷江景星寺。民国十二年(1923年)湖南省议会副议长李永瀚辞职返芷江,创办“芷江佛教正信会”,师参与其事。十五年,“芷江佛教正信会”正式成立。十九年,撤消“芷江佛教正信会”,成立“中国佛教会芷(江)黔(阳)麻(阳)晃(县)四县佛教联合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丁丑:“芷黔麻晃四县佛教联合会”于芷江景星寺举办“水陆法会”,超度抗日阵亡将士。次年,复办水陆法会。二十八年,继席景星寺。二十九年,“芷黔麻晃四县佛教联合会”改选,师任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三十年二月,因惮于无赖僧徒为夺寺产,师乘赴省参加佛教会议之机,将寺产契约寄存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谛闻方丈处,托他转交芷江长秦佑农。然后假道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参祖启裔忏禅师。有法嗣宏规正大,住持开法芷江土桥回龙庵,龙头寺。

民国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治明正觉禅师(1880—1944),慈利汪氏子。民国元年(1912)出家慈利七星山菩提禅院。民国五年(1916)圆具。民国十二年(1923)住持芷江县北关帝庙。民国二十九年(1940)出任“芷黔麻晃四县佛教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监事长。十月十日,经友人介绍,云南姚初的,彭育英(1885—1968),脱离队伍避难芷江,生活无计,遂前来出家,为取法名普晰。师徒共住北关帝庙。时中心镇第六保保长肖志群强提寺产为公益捐赠,提出寺谷三十石,师力争无效。民国三十年(1941)七月三日,舞北乡乡长有翕林率兵来寺,迫师交出关帝庙寺产文契归乡公所。适芷江新开农民银行。因无址,经县党政机关来寺交涉,暂借十年,师遂与徒另修回龙庵于渔溪口。为避肖翕林纠缠,遂往洪江嵩方山大兴禅寺避难。时逢省参加佛教会议之机,假道洪江,上嵩云山,将景星寺文契寄存大兴禅寺方丈谛闻处。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八月,芷江县秦佑农县长赴洪江开会,上嵩云山,从谛闻处取得景星寺文契。秦乃命治明住持芷江景星寺,并发放寺产产业登记表一张。次年,秦县长复夺去景星寺文契,存放教育科,强提景星寺寺谷一百一十七石。作为“庙产兴学”的教育基金,寺谷仅留十石(包括香灯)。时适“芷黔麻晃四县佛教联合会”改选,师受任为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民国三十三年(1944),寂于景星寺,葬于寺前。徒普晰继任景星寺住持。普晰有徒心印传佛,宁远人氏。

民国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普晰照澄禅师(1885—1968),滇姚安彭氏子。原从戎,后兵败,逃难到沅州,投关帝庙依治明和尚出家。民国三十年(1941)七月,因为舞北乡乡长萧翕林率兵来寺,迫师交出关帝庙寺产文契归乡公所。遂写信给湖南省***主席王东原,状告萧翕林。民国三十一年(1942)八月后随师住景星寺。因为秦县长夺去景星寺文契,存放教育科,强提景星寺寺谷一百一十七石。作为“庙产兴学”的教育基金,寺谷仅留十石(包括香灯)。写信给湖南省***。民国三十六年(1947)继席景星寺。三十六年住持芷江大慈寺,徒心印传佛(宁远人)依嵩云山普泽和尚圆具。“大跃进”时,寺林被乱砍,以作炼钢之用。愤极而寂。

沅州虎榜山景星古寺崇照明夷(1965—∵),字宗逸,号崇照,原名心照。诞于一九六五年正月十二日子时,黔城苏园谢氏,世代书香。俟父辈时,值世局革新,家道中落。钟鸣鼎食沦为披蓑戴笠。一九八一年高中毕业于黔阳三中,八二年执教,八四年从事食用菌栽培。八五年从事短途贩卖。八七年修筑洪黔公路毕,往吉首市人民***招待所工作。八八年应聘,就职黔城芙蓉楼文物管理所。九○年,就职安江塑料厂任办公室主任。九二年南下广东、福建,往来广州、东莞、深圳、汕头、漳州、厦门、泉州间揾食。九四年往成都,从事中介事务。九六年春回乡,创办昌龄宾馆,不久辞去。巴蜀一游后,返湘。三月往洪江嵩云山依乘法老和尚披剃。落发后,行脚江湖,遍参名宿。二○○○年往赵州柏林寺,于本焕老和尚座下,圆具足戒。是年秋,往武冈云山胜力寺,撰写《武冈云山志》。冬,往梵净山,途经沅州景星寺,应众檀越坚留,遂住此。二○○一年,成立“芷江佛教协会”并成立“湖南慈宗学会”,从事弥勒法门宣传。闲时,撰写《怀化佛教史》、《五溪禅灯录》、《灵隐印文禅派研究初探》等史籍。出版有《熏修慈悲弥勒宝忏仪规》、《慈宗朝暮课诵仪规》、《倾听慈尊的召唤》等佛学专着,同时有诗集《伞形寂寞》和诗词集《乙亥诗词存稿》、散文集《懒散的阳光》及论文集《五溪文化散论》等文章。∵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