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虎榜山景星寺记

景星古寺,座落在沅州虎榜山上、潕水河边,为“沅州八景”之一,名曰:“景刹星辉”。享誉湘黔、驰名五溪,是禅宗之临济宗大慧派祖庭之一,亦是临济宗虎丘派禅寺。入清之後,更是临济宗破山派禅僧弘法的重要道场。

寺创自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距今已有八百二十四年历史了。宋季着名高僧临济宗大慧宗杲法嗣了庵景晕禅师(1131—1201),从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来此开山结茅於淳熙元年(1174),六年始成,为沅州最早的禅宗道场之一。禅侣参叩、居士朝觐,遂成为禅窟。後经元代战乱,寺遂毁败。俟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吉庵智祚法嗣眉山方会开法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嘉靖末,圆寂于沅州景星寺,葬于虎榜山。

明万历十五年(1588),临济宗虎丘派着名禅僧笑岩德宝法嗣豁了圆来禅师(1551—1636)前来此山,修复景星古寺,得辰沅靖兵备道虞德晔捐俸助建殿刹,并於山顶构建“大观亭”以为胜概。二十二年(1595),巡道刘之龙又捐建大殿、厅堂,并植松柏数百本於曲径石磴,以荫行者。之後,历经张献忠、朱由榔、吴三桂等与清***作战沅州,景星古寺备遭涂炭,僧散寺毁。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临济宗破山派着名高僧莲月印正法嗣归龙大谷禅师(1601—1699),经过外出游历归来後,见景星古寺破败,遂募化良田二十亩,复修祖庭。知州祖光佩捐俸助修景星古寺,遂又渐成规模。三十八年,禅僧法辂禅师(1661—1747)率徒从天宁山来此住锡。四十四年,得知州马腾云捐资重建大雄宝殿。五十三年(1714),副将谢瑛参礼法辂禅师,於山顶原“大观亭”废址,创建“庆云亭”。知州赵宽亦於寺东创建“揽秀阁”。景星古寺遂蔚为大观,时号“景星中兴”。

清雍正九年(1731),法辂禅师法嗣诗僧聚芳上人(∵—1756)继席景星古寺,与乡绅邑令等以诗文交,得知州张锺捐资,新修诸殿堂楼阁廊庑亭台,古寺又焕然一新。知县张五典赋诗以记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芷江邑人李性香(1741—1830)带产投景星寺依聚芳出家,聚芳为取法名传州。以家产肥田七十四亩、荒田二十五亩以供香火。二十五年(1760),原依聚芳出家景星寺的诗僧义林明景禅师(1736—1807)外游归来,构筑“藏经阁”以供养从浙江嘉兴楞严寺请回的《明嘉兴大藏经》、《明嘉兴续藏经》、《明嘉兴又续藏经》并将自己所着的诗集《行吟草》,创建“忍草楼”用以习研书法,建“占卜室”用以作为预测之需,又复修诸殿刹。邑贡生崔登鳌撰《景星寺碑记》以宣传之。

道光十二年(1832),传州法嗣诗僧一真禅师(∵—1840)住持景星寺,倡议修复“揽秀阁”,得知府邱莲舫和知县张兆安等分廉劝金,贡生杨盛坊,国学赵安松、尹嘉猷、李佩珩,生员俞元伟、张登庸、杨志洛等董事监督修建,得以重新。公议阁位《离》宫,《离》属文明,故改名曰:“文峰阁”。举人杨宏经撰《文峰阁记》。

後来经过历代祖师的惨澹经营,寺院规模渐大、寺产日益增多,竟引起了不法僧徒、地痞恶霸等对寺产的觊觎,相继图谋寺产,闹起诉讼事。民国三十二年(1944),有寺田七十余亩,年收课谷一百二十七石。之後“庙产兴学”风潮又起,寺产日渐减少。

民国***迁***後,寺僧四散,或还俗回乡,仅留住持普晰和尚独守寺院,古寺顿然凋零。“大跃进”时期,寺林被当局横加砍伐,用以“大炼钢铁”,景星寺树林殆尽。普晰遂圆寂。数百年古刹便成为一片废墟。

1993年,由邑信蒋元敏等倡议复修景星古寺,四处募化,筹集建寺资金,边募边修。到一九九七年时,建有简陋佛殿一座,简易斋堂、厨房、住房及办公室等,共十间两层木楼,占地面积一千七百二十平方米。当是时,礼请原出家芷江登云山寺後还俗回家的尼师本缘,前来景星寺主持佛教法务活动。

2000年,虚云老和尚徒孙、净慧大和尚入室弟子崇照明夷,自武冈云山前往贵州梵净山,途经沅州,挂锡景星寺。应众檀越请,住持景星古寺弘法。因见佛殿简陋、佛像粗鄙,建议重建大雄宝殿,重塑世尊、菩萨圣像,并俟机缘成熟,相继兴建山门殿、弥勒殿、藏经阁,两边再配以琉璃国、极乐宫、伽蓝殿、祖师堂、云水楼、居士楼、图书馆、流通处、香积厨、五观堂、客堂、方丈等。并计画恢复山顶的“庆云亭”、寺东的“揽秀阁”及“文峰塔”。还拟修建左右两边的碑廊,用以泐刻有关景星寺的历史介绍、历代碑记、僧俗诗歌、高僧传记等,为古寺增添人文史料。

2003年五月二十二年,重建大雄宝殿落成庆典,官商民僧等齐聚景星寺,共贺古寺重新,为沅州的佛教、旅游、文化等增加新的景观。来自周边地区的僧俗及本邑的群众,纷纷解囊,共襄盛举。

衲住斯寺有年,感於斯瑞,为不使史迹湮没,以示後来,遂撰此记。

2003年中秋崇照明夷撰

附录:

吊庆云亭诗跋

庆云亭者,都督谢修五先生康熙癸巳莅镇斯邦,穆然有所兴怀而创於景星寺之山椒,以供游览之胜者也。群峰当槛,一水环襟;岸帻登临,棋琴饮射,要以此间为乐地。丙申秋,开帅粤东,独以此亭留。

犹忆予少时视见先生挥毫染翰,划烛分笺,宾主颓唐,云山指顾。盖一时风流可掬矣,乃四十年来,飘零剥蚀,一至於斯。曾几何时,徒令人动江山如梦之感耶?

嗟乎!五溪烟柳,迁客徘徊;九畹芳兰,孤臣骚屑。然而年代远湮,宜其烬矣,独此亭去今未久,而眼中荣瘁,已不能不惆怅昨今,况予郁郁灌园,途穷日暮,俯仰陈迹,其何以堪?虽然谢安石睹墅东山,羊叔子遗碑岘首,常有昔贤觞咏之地,而后人流连景物,因而想见其人,则此亭之在此山,固千载犹存也,亦何俟予之慨叹为哉?

七律·游景星寺

此身乞得出尘缘,囊贮新诗杖挂钱。

晴踏春山怜布袜,幽寻古寺礼金仙。

行来花媚邱迟句,醉后人参惠远禅。

疏放容予天外啸,钟声远渡隔林烟。

七律·雨后登景星寺

对面峰峰列画屏,雨余佳气点螺青。

山衔斜照窥秋寺,花暗渔船过别汀。

莫惜孤筇登峭壁,可怜戎马戴寒星。

老僧久卓东林锡,白社招看种树径。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秋芷江武举龚明远撰

附录:∵

五律·庆云宫

芷江庠生∵张登庸

江楼晴眺晚,返照北城隈。

水静风初定,云开月自来。

古今同俯仰,人物各徘徊。

即景言情处,闲鸥莫浪猜。

龙飞道光十二年秋

五律·游庆云宫

郴州训导∵唐万筹∵芷江贡生

天然此间画,倚岸便为楼。

竹静常留客,滩喧不断秋。

风尘看佩剑,烟柳系渔舟。

出处亦何意,大江原自流。

七律·庆云亭遗址

芷江邑人李义

扶筇得得路悠悠,来到荒台寻旧游。

明月不随流水去,前贤自古几人留。

鸟啼白昼惊春晚,花落黄昏动客愁。

回首繁华成往事,空留片片彩云浮。

景星寺碑记

沅郡之南,一水拖蓝、数峰拥翠者,名“叶家山”。山之阳,锺磬梵声、香烟合树者,又名“景星寺”。堪以培西北之来龙,镇东南之去脉。林壑苍茫,望之蔚然而深秀。《郡志》记为八景之一。

寺创自宋淳熙六年,岁久废残。前明嘉靖初,僧眉山方会复诛茅结庵。万历十五年,兵备道虞德晔重建殿刹,又构“大观亭”於山顶。二十二年,始除秽夷,通以曲磴,游客禅侣登陟称便。巡道刘之龙又夹道植以松柏,凡数百本,支离扶疏,以荫行者。崇祯末,寺遭兵毁,树亦樵苏尽。

康熙三十二年,知州祖光佩复兴修之。三十八年,僧法辂率徒从天甯山来住持。四十四年,知州马腾云又重建大殿。五十三年,副将谢瑛於山顶“大观亭”旧址,缚草为亭,额曰:“庆云亭”。曲径与松条相掩映,後废。知州赵宽亦创建“揽秀阁”於寺之东。雍正九年,知州张锺重新“揽秀阁”。

乾隆二十二年,寺僧传州复经营结构,重修殿刹。江山、城郭,胜概聚焉。冠盖宴游,恒集於此。客寮、禅室,俱极幽洁。前後花、药、竹、木,清华湛如。中有“忍草楼”、“占卜室”诸胜。

寺趾梅坡洞,旧着灵异,星光荧荧。每夜深,人恒望见之。寺之得名从此。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秋沅州贡生崔登鳌撰

文峰阁记

沅州,居辰、常之上游,自辰溪舟逆沅水经安江、洪江到达黔阳,再舟逆潕水经榆树、罗旧入芷江,凡四百余里。峰峦叠嶂,如列翠屏。一水环流,跨岩枕谷,蜿蜒至郡城。峰回环拱中,坦夷若箕。朝霞、晚霁,远树如黛、如簪,蓊郁之气,不可以状。

河之西,虎榜山高百余丈,邑秀峙也。山之巅构寺,曰:“景星”。四面多树,不见寺麓突出,枕水而面山。其上有阁,曰:“揽秀”,久倾圮,游人过此,每留连太息之,不能去。

道光十二年,我邑侯张兆安请於太守邱莲舫先生分廉劝金而重新之,数月成。公以阁位离宫,《离》为文明,署其名曰:“文峰”。自地视上,高三层。出麓十余丈,画栋飞瓴,直逼云汉。巍巍之势、轩轩之气,可以振顽、可以起懦、可以挽颓风、可以洗陋习。远腾踔而近高骞,左峥嵘而右耸峙。锺奇产秀,岂得无补於斯邑也乎?

在昔苏子由求高山大野,登揽自广,以激发其志气。士有登斯阁者,北望明山,重罔复岫,烟云出没,而概然想见马长史之教化,与五士之高风。南望潕水,天光云影,波浪拍空,而旷於薛文清公之遗泽,犹在天穹间。其他树木林立,四顾苍苍,则恍然君子忠孝廉节之所由树也。

夫以山川磅礴之气,抒发胸中磊落莫伟之奇。阁之有裨於文教,夫岂浅鲜?奚止区区掇高科、登显仕已哉?若夫登高望远,耽情山水,摇笔烟霞,此放浪形骸之所为,非有志事也。

经生长斯邑,不忍没先生作人之意,而推广其说,惴惴用以自励,是为记。时董其事者,贡生杨盛坊,国学赵安松、尹嘉猷、李佩珩,生员俞元伟、张登庸、杨志洛。

龙飞道光十二年秋∵沅州举人杨宏经撰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