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都是出世的∵

我们知道,佛教属于舶来品,汉唐之间,由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至韩、∵日、***等地区。因佛教的传入,而有「出家」的行为。对国人来说,「出家」∵同样也是舶来品,因佛教的传入而有。∵自古以来,宗教一直都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着,每个国家、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宗教。稍有知识层次的宗教,其神职人员似乎都是出家的--没有婚嫁、无儿∵女家庭,将本身完全贡献于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从事宗教的修练或弘扬。∵因此,我们可以说,宗教的本质都是出世的--要出离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间,∵求生到较好的天国、或宗教中理想国度。例如:耶教、回教等一般宗教的求生天∵堂,佛教的求生他方净土或自心净土。∵出世不一定出家∵

但是,虽然所有宗教的本质都是出世的,则不一定是「出家」的。例如:天∵主教虽有「出家」的神职人员,但其宗教理念并不导向出家,就算后世上升到上∵帝的天国,信徒仍然是可以有家庭的;回教亦然,回教主张一夫多妻制,自然不∵可能有出家的理念。所以西方的宗教,虽有出世却并不出家。既有出世又有出家∵理念的,似乎只有传自印度的印度系宗教了。印度本有宗教,叫做「婆罗门教」,∵属于印度各民族中的最大民族--婆罗门族所信奉。婆罗门教的宗教理念,便是出∵世又出家。「出世」是因为印度的生存环境恶劣--炙热贫穷等,导致人们产生出∵离人间的念头;「出家」是婆罗门教认为,要出离世间,下辈子不再来出生为人,∵必须出家去修练,才有可能。∵所以,古代婆罗门族的男人,少年期间,就要出家去修学婆罗门教法。但由∵于婆罗门族是天生的宗教民族,男人具有弘传婆罗门教法的责任,也兼具传宗接∵代的大任。于是,自少年即出家的婆罗门男子,到了二、三十岁的壮年时期,每∵人都要还俗去结婚生子;同时,担任婆罗门教的神职人员,从事宗教工作。然后,∵到了晚年,儿女长大了,已无家庭之累,便再次出家去修练。此次出家,直到老∵死,都不再回家了。这是印度本有宗教--婆罗门教的出家制度。

佛教的出家∵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历史最悠久,影响印度文化最大;后来产生的∵各种宗教,如佛教、锡克教,虽因不满意于婆罗门教的理念或修练,而自成一教,∵但无不多少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例如:同样都有出世的理念、同样都有出家的∵行为,只是用于达成出世的修法不同而已。∵以佛教来说,教主释迦牟尼可以说是印度宗教的改革者,但当婆罗门教徒批∵评他时,他则说:我是真婆罗门。可见佛陀虽然不认同当时的婆罗门教,但他还∵是肯定婆罗门教的追求出世、修清净行的。∵所以,佛教中的一些宗教名词,像轮回、业报、涅盘等,都延续自婆罗门教,∵只是内容有别于婆罗门教。而婆罗门教的出家修行,佛教同样接受了下来,强调∵出家修行胜于在家修行。但同样的,佛教的出家,亦有别于婆罗门教的出家。

佛教的出家是不分种族、不必再还俗的。∵前面谈到,古代婆罗门族由于是天生的宗教民族,所以凡是男人,少年时期∵就需出家修学,而印度的其他民族就不必出家,也不可能在婆罗门教中出家。∵但由于婆罗门民族是世袭的神职人员,男人于少年出家后,又必须于壮年时∵还俗结婚生子,以延续婆罗门的种族,然后老年再行出家修行。这在佛教是不同∵的。∵佛教否定了婆罗门教的四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族制度,∵不认同种族的贵*之说。所以,任何种族的人都可以出家,做到了宗教修行的平∵等;同时,出家是志愿的,不像婆罗门硬性规定种族的男人都需出家,自然也就∵没有出家必须再还俗结婚生子的事,因而提升了出家的实质。∵另外,与当时印度婆罗门教或其他宗教不同的是:佛教允许女人出家。这在∵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无疑是破天荒的大事!虽然,佛教对女人的出家,有很严∵格的设限,如要求出家女人执行「八敬法」,同意男人出家后还俗,再出家可经∵七次,女人却在出家,经还俗后,就不可再出家了。出家,对女人依然不公平。∵但是,当今的女权主义者,应多体会佛陀当时的处境,在女人被认为低*,∵没有任何宗教允许女人出家的古代社会中佛陀让女人出家,已经是非常伟大的事∵了。而且,因女人的被允许出家,也对佛教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佛法提前灭亡∵了五百年。当然,这都已成过眼云烟了。

不同的出家观念∵同样在一个国度里,会因修行者的宗教体验不同,而个别成立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宗教作为;同样是一个宗教,也因为流传于不同的国家社会,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而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作法。∵以出家来说,泰国佛教徒的出家观念,和中国佛教徒的出家观念,就大为不∵同。佛教在泰国成为国教,古来泰国人民以能出家为荣,凡是男人,一生中都将∵出家一次,连国王亦不例外。当家中有人要出家时,家人无不欢喜非常,护送前∵往佛寺出家。出家后,少数长久出家,多数人于几月后便还俗。还俗后,则身份∵提升,被认为已长大,可以当兵服役,被认为已成人了。∵但在我国,情况可不一样了。「出家」受到社会人士的排斥,「还俗」则受∵到佛教人士的蔑视「出家」之士在我国似乎两面不是人!∵何以同样是佛教的出家?受到的对待会如此天壤之别呢?自然是因为国俗民∵情不同,文化观念差异,对「出家」认知不一所致了。

儒家文化与佛教

我国文化古来以儒家为正统,直到二十世纪,儒家正统才渐次消减,但许多∵儒家的观念仍然深深影响着国人。∵儒家文化讲究人伦礼义,注重的是人生现实面的问题。如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应该有怎样的礼仪、并提出「孝」为人的∵根本,人若对父母不孝,则无以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生死方面,认∵为生比死重要,子日:「未知生,焉知死。」宗教方面,过于玄虚,非人类知识∵所知,不可迷信,子日:「敬鬼神而远之」。所以,孔子生前不语怪力乱神。∵环顾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个很特殊的,当各国仍停留在宗教文化的时候,∵中国己经发展出以「人」为本的文化,不迷信神权,这是很难得的。∵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养成了知识份子的务实,但以「孝」为主的人伦文化,∵则对佛教在国内的弘扬,造成了不少的伤害,出家被斥为无父无君,儒学之士,∵标榜「僧道无缘」。历代朝廷,凡是儒家之士受到重用,佛教多少会受到教难,∵信仰宗教之人,会被视为异端,日子实在不好过。∵其实,只要认真检视佛教,会发现佛教的理论与儒家文化有其相同的地方。∵在世上所有宗教中,佛教是最没有迷信色彩的宗教。不迷信神造万物、不迷信上∵帝是人类的主宰者,讲究的是在内心的宁静下,透过观察、观照、思维、分析,∵明了「法」的来源去脉,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而彻悟实相,解∵除生命的迷惑,获得安心自在。其中,完全是人本的,毫无「神」的色彩。∵但凡夫总是主观、偏执的,知识份子尤甚。∵人总是需要宗教信仰,藉着宗教的力量来填充、慰藉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迷惑。∵所以,以人为本的儒家文化,虽然切合实际,并不能满足国人的内心需求,因此,∵外来的佛教、本土的道教,在国内都有许多的信徒。∵然而,由于本土文化,重生不重死、百善孝为大的影响,对佛教教理与修行,∵在接受上似乎有些消化不良;尤其对辞亲割爱的出家,大多难以接受!毕竟,「∵出家」传自于印度,中国并无「出家」的概念行为,道家虽有「出世」的思想与∵行为,但和佛教的出家是不大一样的。∵于是,国人对出家的看法,已偏离了佛教的观念。国人把出家看得很严重,∵几近生离死别;对出家者的还俗,也深不以为然。∵这种观念对吗?有必要加以□清,以免误人误已!∵正确的出家观念∵国人会把出家看得那么严重,多少受了一些道听途说的影响。世人常把一个∵人的出家,认为是受到重大打击,或受了什么挫折,如失恋、事业失败、作恶多∵端悔改,然后才会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晨钟暮鼓了此残生。想来多凄凉。历史∵小说,近代的电视、电影,都有这些剧情。∵我们不否认,确有人因此而出家修行,毕竟人事上的打击、挫折,也是让人∵认知人生是苦的事实,从而产生脱苦、离苦的意念行为,不再贪恋短暂的世间物,∵步上出家修行之途。但比例上来说,因此而来出家的,实在并不多。出家如果是∵一时冲动的产物,佛教实在不可能流传了二千五百多年,还绵绵不绝的扩散到全∵世界去。∵所以,信仰佛教而出家者,大多对佛教教理与修行有所认识,绝非一时冲动∵或盲目。出家不是要逃避现实,而是要面对现实,解决人生最现实的问题:生、∵老、病、死之苦,消除生命的无明,提升人生的境界。出家并非消极,而是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积极面对。∵国人不知,把出家看作消极的逃避者,对出家抱持着蔑视的心态;反之把出∵家看作积极者,则又把出家看得太严重了,总是对有意出家者,再三询问:要考∵虑清楚,既要出家修行、成佛作祖,就不要半途而废。彷佛出家就是参加了敢死∵队,只可以勇往直前,誓死前进,就算会粉身碎骨,亦不可以回头。∵因此,国人对出家又还俗者,大多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不仅非佛教徒如此,∵不少佛教徒亦是如此。认为既然出家了,就该有始有终,岂可意志不坚、半途而∵废?对出家人的要求真是严格的很。∵我们同意出家不可儿戏,古德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帝王可为。但认∵为出家就不该还俗,毕竟有违佛制。佛陀并没有规定出家之后就不可以还俗,无∵论男女,出家后都可以再还俗;相反的,正因为出家不易,佛陀尚允许男众出家∵七次,还俗七次。对男众的出家,佛陀真是大慈大悲、广开方便之门了。∵为什么佛陀要如此慈悲、方便呢?相信是看在出家修行的不容易上。∵「出家」为什么不容易呢?出家必须离开世俗种种、断绝男女欲爱、饮食淡∵泊,所谓三衣一钵,乞食而活。这是佛世印度出家人的物质生活。这种只求温饱、∵毫无享受的出家生活,岂人人都能接受?所以,出家者必须是基于追求生命解脱,∵重精神甚于物质,才有可能长久出家修行。∵但是,人心是无常的,坚强的意志亦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万一某种∵因素使得出家者觉得不适合再过出家生活,那怎么办?因此,必须同意他(她)∵可以还俗。可是,还俗一段时间之后,他又觉得还是出家修行有意义,想要出家∵呢?还是可以让他出家,这才是佛教正确的出家观念。∵这并非把出家当儿戏,而是不得不有的方便。试想,如果规定出家就不可还∵俗,那么,当有人出家后,因某种因素,想脱离出家身份,欲又不可还俗,要还∵俗只能偷偷摸摸,被人知道了,便受人耻笑。这未免太不慈悲、太不人道了?佛∵教讲究慈悲,不会有这种作法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