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访幽----灵源寺遗痕

德梵兄的一位上海朋友李老师退休以后移居东山已有多年了,本来喜欢田园生活,因为当时浦东大拆迁,不得不住进了高楼,变成了城市里人,由于过不惯太喧哗的日子,买了几间东山镇上弯村(原灵源古寺)附近的平房,一个人过起了清静的闲云野鹤日子来了,昨天我们四人去东山上弯村看李老师,顺便寻古访幽来了。

碧螺峰下上弯村比较好找,路口竖立了一块大牌子,关于重建灵源寺的简介赫然而在,我们一到灵源寺筹建处,打了一个电话李老师就风尘仆仆的赶过来接我们了,他说正在洗衣服没有想到我们过来的这么快,过了一座棋盘桥(其实就是两块比较大的青石搁在两端,其中一块断了),李老师说当时菩萨路过看到两个和尚只顾在这里下棋而荒误了正事,菩萨站断了来惩罚他们。再穿过一片橘树林就到了李老师家里,一个典型的农村旧房,前面一个小院子,还有七八棵橘树,虽然去年收成不好,也收了800斤,基本上都拿到上海送朋友去了,但是也烂了100来斤。也许是来这里拜访老师的人不多,所以他显得异常激动,把家里所有的凳子和桌子搬到了院子里,说是呼吸大自然空气,把邓丽君的歌曲开的很响,泡了四杯碧螺春我们,一边还介绍是用多少度水温来泡茶,说现在上市的明前茶叶很贵,他买不起,只好喝去年的炒青了,还放上了上海带来的糖果和饼干,我想一定是老师的孩子们买他吃的吧,还把他的很多的茶具一一的摆了出来,来证明老师很会喝茶。一边洗衣服一边和我们聊天,说前几年这里很是安静,也很安全,现在搞开发,外地人来这里打工很多,本来出去,不关门也可以,现在是处处得防着点,偷窃的事件也有发生。说明天来就好了,明天这里有佛教放生活动和东山西山茶叶竞赛活动。所有的老师的言行表达出了老师对这里的生活很满意和热爱,很想让我们来分享他来这里生活是没有错的。最开心的就是说起这里的灵源古寺要重见天日了,以后的大雄宝殿大到僧人5000可以同时诵经云云,因为德凡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等等一定要带我们去看看古迹,说三年以后来要可是买票了哦。

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真正的寻古访幽来了,现在的灵源古寺旧址上是一片片的橘树和梅树,郁郁葱葱的,成梯田式的往上修建,看到很多古寺的青石碑和石条搀杂在梯田石脚上,真是心疼。古寺看得出是依山而建的,在半山腰还可以见到古寺的围墙,大概有100余亩,文革时期,把这里铲平了种上了公社的果树,80年代已经是分到了各家各户,而现在已经被征用了,每棵树赔赏10年的果子产量,一路上只见挖泥机轰鸣声声,把一棵棵树连根拔起,毫不留情的甩在地上,反正农民也赔到了钱,也不会说话,现在的橘树和梅树不值钱了,根本没有人要,特别是梅树,花虽然很好看,可是梅子去年是3毛钱一斤,采摘人工费也搞不出来,而土地资源有限,种了梅树就不可以种茶树,所以一棵棵的几十年的果树就这么的被砍伐了,很是可惜,但是没有经济收益人们是不会来爱惜你的,现在是满山的开垦种起了茶树来了,我倒想着,是否以后茶树也会变得有如此的命运呢,虽然现在的茶叶很值钱,可是物以稀为贵是个永恒的道理,果树的经营也需要合理的布局呀。

山道两边,古寺的痕迹依稀可见,这边是几块带花纹的青石,那边有的几个硕达青石墩,看着这么大的石墩就可以想到当时的立柱有何等的粗伟,大致在原来的寺门口留下了一些的残香烛灰,看来是现代人烧香拜佛选择在这里了,他们心里是有这座寺庙的。一会儿就来到几处的断墙残壁,我们在一间半坍的房子墙上看到了一块题为“奉宪永禁”的石碑,石碑下方刻有“嘉庆壹玖年”,可见石碑的制作时间是清朝嘉庆年间。石碑上的文字告诉了我们灵源寺曾经的沧桑岁月:灵源寺占地96亩,始建于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元末时因火烧毁,明正统年重建。西面隔壁残房里,一字并排放着三个笨重石盒,上面分别写着原灵源寺老和尚遗骸,我道了一声阿弥陀佛,作了个揖,再望上一看是墙上留着几行当时最流行红色大字,紧跟毛主席,永远闹革命,要斗私批修。往前约几十米,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九级高的青石台阶,宽两三米,台阶上的青石有的已经破碎,有的石头上留下深深的纹路。看来这里是正殿的原址。右边就是一棵古罗汉松,枝干伸向天空,高有20余米,三五人才能合抱,初春的今天,还是那么枝繁叶茂,树干纹理盘旋而上,犹如龙柱。站远点再看上去,张开的树篷形状像是两把古代的兵器方天画戟合并起来,威武神勇,这棵罗汉松是建寺时和尚栽种的,已有1500年了。本来树根的一部分已经被白蚁蛀空了,现在被有关部门采取了拯救,蛀空的部分涂上了一种白的东西,周围也用铁拦护着。李老师告诉我们说,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有这么的几棵大树被砍了,用来造人民公社的房子和农具了,因为这棵树枝干是带着纹路盘上去的,好是好看,估计利用率也不高,因此反而被留了下来。离古树不远处有一古井,这就是有名的灵源泉,是先有灵源泉后有灵源寺,还是先有灵源寺再有灵源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青石井圈到水的一段皆是青苔,井水很浅,也很清澈。李老师说他有时候也来取这里的水,他上海的朋友和学生来这里还打着井水灌了瓶子带回去哩!古寺留下来的东西基本就是这些了,原本是座和杭州灵隐寺齐名的姐妹寺院,单单房屋就是一千余间的灵源寺,被摧毁到就这几件东西,那是个什么野蛮时代,为了某些人的利益,如此的丧心病狂,不要说当时被无端整死的许许多多人了,真是恶心到了极点。我相信这一切有因皆有果,现代人真该好好的修佛成缘了。看完了灵源古寺遗迹,也算是了解了一段中国近代的历史,愤然兮!

再往山上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看碧螺峰上的碧螺亭,上面有一黄石上刻着当时康熙帝下江南品茶而写下了碧螺春的几个字,旧的字已经是模糊不堪了,现在先重新刻了这几个字,还修建了一个亭子名为碧螺亭,据说是当时灵源寺和尚请康熙喝茶,介绍了这种好茶,后来康熙赐名为碧螺春的一段佳话。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景致,特别是太湖西山的石拱山好象就触手可极,今天太湖迷雾很重,但是看来石拱山更加迷人,恍惚间,我好象把西山那边看成了西方极乐世界了,近在迟尺,一会儿又想到了杭州灵隐寺的四个大字,迟尺西天!仿佛离佛主那边只是一步之遥了,阿弥陀佛!惊悦兮!

一圈山上的兜下来,已经到了傍晚时分,爬山的经历我们都不太多,只是德凡兄和李老师走的比较轻松,我们几个是气喘吁吁了,一路下来,在修路的地方,我捡到了一个大树桩,邱师傅拔些傍边野竹子,曹兄也被若得眼红了,拿了一棵丢弃茶树,都想回家去种。挖机过的地方到处是一棵棵被砍下的果树,几个乱坟堆也被扒开了,几只散落的破旧骨灰盒,不知道是谁家的祖先,但愿他老人家别发火哦。在果树林里,我们忍不住拔了一些野葱(小时候常用面粉来拌着摊面页吃)。正当我们说笑着,拔着,抢着,邱师傅看到了这绿色果树林,此情即景,条件反射了,好象回到了童年,一下子内急了,定要在野地里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下山后在李老师家小歇了一下,李老师说本来想把旧房子修一修的,现在也不知道是否要搬迁,虽然还没有被围在重建的寺院之内,按照他们简介上说是要投资很多钱,所以现在也不好决定,准备等等再看。现在的东山人民正在恢复灵源寺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太湖自然资源,大发展,大改革,大开放,想把佛教文化和吴地文化结合起来,把灵源寺建成一个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景区。但是我想要注意的是千万别太商业化了,别把这古老的文化遗产变成了只想赚钱的机器,希望能真正的造福当地的子孙后代。不知道重建的东山灵源寺能否和苏州木渎灵岩山一样,一元一张的门票就好了。本来想多坐一会儿,可是曹兄因为参展的书画作品还没有完成,急着要回家了。李老师送我们到了车上,一路上开心的和村子里的人介绍说我们是他的客人,看他来了。车开走了,反光镜中还看到李老师在那里摆手。

车上我沉思了好久,我的家乡也在大发展要搬迁了,没有地基给你们造房子,你们得住公寓房,把土地让出来给有钱的人用来造别墅,造工厂,造旅游景区,还有高尔夫球场……一路上太湖边景色很壮观,亭台楼阁,别墅依山傍水,美丽堂皇,房地产随处可见,开发区和风景区一个接着一个,大发展,大改革,大开放,就是看不到以前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麦田和金黄色的油菜花,这年头,苏州一个鱼米之乡想看看油菜花多很难呀!想来等再过个20年,继承这吴文化的不知道是我们苏州人了,还是偶尔来别墅里度假的有钱人了,还是如织的过路游客,还是来这里打工的定居人了,吴文化会同化这里的居住者,还是会被以后居住这里的人群而分化呢?

李老师喜欢农村和大自然,喜欢和田野为伴,因为拆迁而过不惯城市的生活,从上海搬到了苏州东山乡下,而现在的乡下也要大发展,大改革,大开放,看来李老师还得搬家,再次的选择一处清净世界会变得更难了,现代的我们应该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益,目光放得长远点和稳一点,别把咱农村都变成了城镇,留点东西让子孙去利用创造吧,日子比以前过得好了就可以了,该是清静的过和谐的日子了。

苏州湛然茶人

2006-3-25∵∵∵∵∵∵∵∵∵∵∵∵∵∵∵∵∵∵∵∵∵∵∵∵∵∵∵∵∵∵∵∵∵∵∵∵∵∵∵∵∵∵∵∵∵∵∵∵∵∵∵∵∵∵∵∵∵∵∵∵∵∵∵∵∵∵∵∵∵∵∵∵∵∵∵∵∵∵∵∵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