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与儒道释

泰山位于儒家发源地的齐鲁之邦,最早出现在泰山的学派是儒家。儒家始祖孔子一生的活动都和泰山密切相关。传说孔子曾同弟子颜渊一起,站在泰山玉皇顶西南峰极目远眺,望见了苏州城外的一匹白马,因此后人把这座山峰称为“望吴峰”。宋朝初年的泰山学派,开创了宋代理学的风气之先。其创办者孙复、石介、胡瑗三人,被称为“宋初三先生”。他们所创办的泰山书院,教育方针和方法都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为培养儒学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泰山与儒家的关系,至今尚能从红门宫前的“孔子登临处”石坊以及岱顶的“孔子小天下处”石碑上窥见一斑。

宗教和泰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总是相伴相随的。无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发生发展,还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的弘扬传播,都极其重视在泰山地区扎根。

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在泰山岱阴岩洞;秦汉以后,祠、庙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和原始天尊庙等。其中以创建于公元220年以前的王母池为最早,以用于祭祀泰山女神的碧霞祠影响为最大。唐宋时期屡次加封东岳大帝,并且大规模建造泰山的岱庙和岱岳观。以后的元、明、清也都对泰山的道观极为推崇,相继在泰山建造了丰都庙、灵应宫、碧霞元君殿等着名道观。从现存的泰山岱庙天贶殿的壁画中,可以想象到当年道教在泰山的辉煌景况。泰山道教的兴盛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可以明显地看出它自始至终和封建统治者的扶持以及和泰山崇拜紧密关联的基本特点。

泰山是佛教在我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地点之一。佛教于东晋时期(约公元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公元520年,法定和尚在泰山西北麓建造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还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着名的泰山经石峪有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到唐宋时期,灵岩寺香火极为鼎盛,被称为天下“四绝”之一。总之,泰山显赫的名山地位对于佛教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佛教在泰山的立足和发展,则又为泰山及其文化增添了新的魅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