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凤林谷∵∵工笔般若苑——六论五台山需要包装

康立群

(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要:在当今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传统景区冲击的情况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要紧紧抓住文殊信仰这一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五台山的文殊形象和朝圣线路进行设计包装。

关键词:五台山;文殊信仰;求智心理;文殊造像;朝圣线路

中图分类号:C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176(2006)01-040-06

在五台山景区的发展史上,2002年8月举办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有着重要意义。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揭示了五台山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核,并形成共识,从而为五台LU的长远规划和总体布局奠定了基础。“这次会上,有ll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撰文论述了关于五台山文殊信仰的问题,并和与会代表讨论,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文殊信仰是五台山文化的核心。[1](P444)并指出随着文殊信仰在国内及东亚、南亚等地的广泛传播,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成了世界文殊信仰的中心,在全球佛教界有着崇高地位。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就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认识:佛教文化是五台山的主体文化,文殊信仰是这一主体文化的核心,是景区旅游业的灵魂。诚如有的代表在会上所说:“五台山文化旅游的主题应当定位在五台山佛教文化上;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形象应当定位在文殊上,即吉祥智慧上。”[2](449)时任景区管理局局长的白俊章先生在大会讲话中谈到今后的努力方向时指出,过去对佛教文化深层次的研究少,开发利用少,致使佛教文化产品单调、多年一贯制、老面孔,缺乏竞争力,今后要通过深入研究,精心设计,打晌“五台山——智慧山”的品牌。

应该说五台山今后发展的方向明确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认识到了,那么,如何落实体现在下一步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上呢?可以说,思路决定方向,创意决定成败。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来百余次带团上五台山的经验,谈谈围绕文殊信仰这个文化核心来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一、面临的严峻挑战

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今天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以观赏型为主的年代了。文化的多元,使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时尚文化、快餐文化、洋文化的冲击,面临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反映在旅游业上,尤以文物古迹为主的景区感受突出。一是原有内容基本固定,不易“与时俱进”;二是在历史、宗教与现实之间寻找契合点难度较大;三是在形式上游人的参与性、互动性差。以往那种平面展示的旅游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游人的需求,就连五台山这样老号金字招牌景区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如果带团去普陀山旅游,你问一下游人就会发现,多数人都明确知道此行目的是专门朝拜观音菩萨。而前些年到五台山的游人,只知道五台山是个佛教圣地,至于个中缘由则大多不知。近几年情况好些,但人们对文殊菩萨仍是比较陌生。也就是说,现在许多人对五台山的认识,仍停留在“五台山的主体文化是佛教文化”这个浅层次上,而对深层次的“五台山的核心文化——文殊信仰”还缺乏了解。因此,加大力度研究、普化“文殊信仰”,是保持五台山生命刀的根本之道。

文殊信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华严经》的传译而流布开来,隋唐时期达到高峰,清朝前半期达到又一个高潮,连皇帝都被说成是文殊菩萨转世。在漫长的岁月中,五台山历代僧人为普化文殊信仰执着地努力着。在佛家眼里,全山都为文殊化现,五峰即五髻,一土一石、一草一木皆为有情。依山就势,修建庙宇;砖石木雕,广塑金身;还有众多的灵迹和传说故事。总之,营造了浓浓的文殊信仰的氛围。纵观佛教历史,“盛世拜文殊,乱世拜观音”这种现象颇值得玩味,我们不妨先简要分析一下观音信仰所以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原因,对普化文殊信仰的思路抑或有所启发。

观音信仰的形成、普化,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个因素是他的愿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人在世上总免不了天灾人祸、痛苦困厄,尤其下层民众,辛劳一世,生活艰难,甚至温饱也不可得,倘遇战乱,境况更加悲惨。人们在陷入苦难动荡又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时,就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观音菩萨,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以慈悲为怀的菩萨身上,尽管飘渺,至少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心灵上的籍慰。观音菩萨成了救苦救难的救星。

另一个因素是观音的形象。观音菩萨本为男性,五台山镇海寺有其真容塑像。但是这个硬汉形象却不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心理,于是东方文化就对其形象进行了改造。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笔下的观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幅经过“整容”后的形象。他变成了一位具有东方人容貌特征的中年女性,端庄华贵,慈祥善良,法力无边,且隐隐有威严之仪。这一造型得到了广泛认可,遂成为观音菩萨的“标准像”,随着这一形象进入文学艺术,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愿行与她走下神坛平易亲切的常人形象相结合,造就了经久不衰的“观音信仰”现象。应该指出的是,观音形象的改变,并没有背离佛教教义,与其宗旨是相吻合的。

今天,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国内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和平发展,洪流不可阻挡。放眼当今盛世,我们有理由相信,佛教这棵古老文明的大树,也必将适应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其象征就是“文殊信仰”在更高起点上的复兴。

二、对“对文殊信仰”的当代诠释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崇拜”或多或少带有盲目的色彩,而“信仰”虽包含“崇拜”的成分,但较多地体现为一种深入、客观的思考和理性的、系统的认识,反映了精神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与追求。信仰是一种高层次文化,是从“崇拜”中抽象出的持久、普遍的价值,从文殊信仰中抽象出的价值就是——智慧。智慧的本质就是在把握规律基础上的打破常规、与众不同、独到创新。

佛教出世间法的内容总摄为“三学”即戒、定、慧,依戒修定,由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智慧既是成佛的途径,更是成佛的境界,是每一位信徒毕生追求的目标。文殊是协助佛祖释迦牟尼弘法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慧第一”,位居菩萨首位,是一位学者型菩萨。在当今世界佛教流行的“三乘”之中,文殊是大乘空宗奠基者和密乘的祖师,被视为般若智慧的化身,在佛教中占有崇高地位,深受各宗尊奉,同时也受历代帝王和群众的敬仰。这里还须指出,佛家认为智慧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聪明才智,后者才是菩萨具有的大智慧,也称般若。

智慧是什么?作为佛教里的一个概念,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这不妨碍人们从通常意义上去理解它,去崇拜去信仰智慧的符号、化身。正是由于普通民众对“智慧”的崇拜和多元认知,形成了与世俗的现实社会的契合,使文殊信仰超越宗教范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传统的完人标准,或曰做人的最高境界即“仁义礼智信”,智为其中之—。大作为大成功之人被誉为“大智大勇”、“智勇双全”。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与崇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仁”与“智’的形象而深刻的诠释。“孙子兵法”更是举世公认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由此也就能够明白,文殊信仰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受到推崇的深层原因。

今天,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关键是看其中知识文化的含量。从知识中提炼出的智慧,作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是知识社会在哲学层面上的体现,是人类创新的动力。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生活事业,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以智慧面对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提出新思路。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知识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比赛,是智慧的对决。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来“文殊热”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正在悄然兴起。人们对大智文殊虔诚地礼拜祈祷,是期盼从他那里接受启迪,学习他的聪明才智,运用智慧来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是希望从五台山这座智慧山、清凉山汲取灵感,净化心灵,提升境界;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正因如此,“文殊热”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它是世人重视知识、热爱文化、追求智慧、渴望成功的心理折射,是佛教吻合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笔者在另一篇文章望所论的建设佛国“麦加”的有利条件。所以,今天方兴末艾的“文殊热”与历史上的文殊信仰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表达出文明、理性的呼唤。

三、五台山需要包装

为了发展景区旅游业,为了实现申遗早日成功,为了更好地挖掘文化内涵、普化文殊信仰,本文拟就以下两个方面谈谈五台山的文化产业——“包装”。∵∵

1、文殊造像

佛教的一大特点是多神崇拜。佛法僧三宝中的“佛”,正是通过雕塑、绘画等方式活生生展示于世人面前,或慈祥或悲悯,或肃穆或威武,或深刻或潇洒,生动形象地诠释弘扬着“法”的丰富博大。每一座寺庙都有若干佛菩萨塑像,显示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职司等等。多神图像的崇拜,直观性、针对性强,故能吸引大批信众,一般游人也可根据自家情况“对号入座”,通过诉说默祷,达到抚慰心灵、寄托精神、感悟人生、启迪智慧的效果,而这正是人们到五台山等佛教圣地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文殊菩萨以他的身份、地位、功德、修持,历来为信众所尊崇,所以,他的造像数量多、规格高。五台山作为文殊主道场,其造像更是丰富多采、独具特色,且所造之像在世界佛教界具有正宗、典范的意义。五台山的文殊造像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造型突出文殊“佛师佛母、智慧化身”的形象,如带箭文殊、千钵文殊、殊像寺殿内五百罗汉朝拜文殊群塑等等。二是依据文殊发有五髻,山有五顶,故造像分身为五,台顶各有名号不同之文殊造像,且在尊胜寺、显通寺、大螺顶等处合供一殿,以示文殊大化,无处不在。三是造像有童年、成年、老年之分,以不同年龄的性格来象征文殊大智纯真亮洁、果断威猛、深沉圆融等丰富内涵,且喻示智伴人生,无时不在。四是“变像”,如万佛阁中五爷造像,明月池的金刚造像等,显示文殊神通广大、幻化无穷。

以上造像中尤以“五方文殊”造像最具特色最为经典。

借鉴观音之形象对普化观音信仰的重大作用,可以说五台山需要包装,首先是文殊造像需要包装。要将经典的“五方文殊”与走下神坛平易可亲的常人形象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与风采的崭新形象。

在《发展文化产业∵∵塑造文化精品∵∵将五台山建成佛国“麦加”——四论五台山需要包装》[3]一文中,笔者论证了围绕殊像寺修建“五台山般若苑”的构想。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苑内择地矗立重新包装的文殊菩萨雕像群之建言,分为三部分。

(U立五座文殊石雕全身像,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之位,与“聪明”、“狮吼”、“智慧”、“无垢”、“孺童”各境相对应。关于文殊菩萨的基本身相,崔正森先生在其所着《五台山佛教史》一书中设立专门章节作了详细描述,以此为蓝本并参阅其他相关资料,笔者将文殊形象定位为十五六岁的少年,其相貌参照镇海寺文殊“真容”和殊像寺文殊“瑞相”,天庭饱满,面颊丰腴,五官端正,目光深邃,眉间点有慧痣,具有明显的古[口度北天竺人特征。文殊以智度人的愿行,要求他的形象不但平易近人,还须气质高雅、天资超群。北天竺人的相貌、装扮既符合其身世、原貌,也易于表现这一点。若塑造成汉族少年模样,难以突破“寒窗士子”的传统模式,体现不出那种智慧化身的神韵。塑造出一个特色鲜明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殊形象,是般若苑设计方案也可说是全山规划中的点睛之笔,对五台山开发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关于五座文殊雕象的高度、间距、材质、环境及各自不同的表情、姿势、服饰、所持器物等微观设计,本文不作细述。

②据《文殊般涅盘经》所载,文殊可根据点化对象不同“变身为异道”。为凸现文殊菩萨的大智、神通和广种慧田的济世慈悲,在前述五座雕像身后立一粗大石柱,在.石柱上浮雕文殊多种“变身”的造型,包括古今中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各色人等,使游人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对应的一相。设计造型力求生动鲜明、布局巧妙。

③文殊现化为贫婆乞粥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包含的智慧、哲理发人深省,已成为佛教中的一例经典。在适当位置立一组石雕,由贫婆、所牵二子、一条瘦狗和面露不悦之色正在施粥的年轻胖和尚组成。

以上论证了对于文殊本人造像的构思,接着必须谈及菩萨的坐骑——狮子,否则这个造像就是不完整的。也从三方面说起。

山狮子形象是怎样传入中国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狮子产于非洲和印度西北部,所以佛教造像中有狮子的形象是很自然的。因此,随着佛教的传入,具体说是随着文殊菩萨形象的传入而为中国人所熟悉。看看今天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的“狮子”,可以想象出佛教在中国曾有过的兴旺,也可以想象出文殊信仰曾有过的辉煌。

[2]狮子的形象代表着什么?佛教中文殊骑狮的形象是寓有深义的。狮子具有敏捷灵活、出击果断、凶狠勇猛的性格,其气质深沉自信、藐视一切、威风雄壮,故号称“百兽之王”、“森林大帝”。能以之为坐骑,既表现了文殊菩萨法力无边,更昭示了他在佛国中领袖群伦的权威地位。经过“驯化”,狮子在中国还有另一种形象,蓬头大耳,巨目环睛,尤其小狮子活泼顽皮,被视为吉祥瑞兽,许多地方把它当成小儿的守护神,其憨拙之态,与“大智若愚”的形象甚为贴切。

③“文殊师利”是什么意思?这个名称是梵文的音译,由两个词构成。“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首”、“德”、“吉祥”等意思。对后者我们注意到,在用字上,开始有译作“尸利”或“室利”的,后来统一为“师利”。这不是随意的,笔者认为,这反映了中国人对文殊菩萨认识、理解的深化。在古代,“师”与“狮”通用,“利”则有“敏捷”、“利索”、“厉害”等意思。可以认为“文殊师利”就是“骑在狮子上的菩萨”之义。它生动地体现了文殊菩萨的勇猛大智、立断烦恼、护法降魔等,与文殊手持莲花或利剑一样,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所以,给文殊造像时,也须同时给狮子包装,两相对应,实为一体,造像才算完整。

2、朝圣线路

朝圣活动是任何一处宗教圣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概括集中了该处圣地的丰富内涵,有着突出主题、强化信仰、凝聚信众的作用。这方面最显着的例子是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麦加圣地。我们说五台山需要包装,既指文殊造像的包装,也指朝圣线路的设计包装。

五台山是有朝圣线路的。千百年来善男信女们走出了以台怀镇为圆心的两个半径不同的大圆形朝圣线路。一条是围绕五百里方圆的五台山外侧大转山。另一条是只登临五个台顶的大朝台。后来清朝乾隆年间又有了专登大螺顶的小朝台。由于费时费力,现在前两条路线已少有人走了。小朝台由于内容单一、缺乏适当氛围,实际上很大程度变成游人登高观景的一项活动。上述状况造成游人到五台山旅游,一般只是去几座大些的寺庙转转,如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大螺顶,与在其他景区旅游没什么两样,各个寺庙之间缺乏有机的串连,顶多导游在讲解时多说几句文殊而已,远远谈不上“朝拜文殊”的专门意识。

传统的线路不适应现代游人了(当然还要保留下来),设计一条新的朝圣线路对于普化文殊信仰,对于发展旅游业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规划的线路以般若苑为起点,贯穿凤林谷,经凤林寺到狮子窝告一段落。要做到内容新颖,贴近游人;参与性、趣味性强;形成固定节日、节目等。下面简要分述。

山般若苑

将般若苑打造成全山礼拜文殊菩萨的最具代表性之殊胜所在。分为以下部分。

a、殊像寺

殊像寺***文殊,是为祖庭,故而地位显赫,是朝拜文殊必参之地。在“四论五台山需要包装”中有所论述,”故不再详述。

b、五尊文殊石雕

先讲一个旅游中见到的实例。石家庄附近的万寿寺景区从山上引下一股泉水供人饮用。后有人出了一个点子,在泉水流经的石槽边沿上凿了12个孔,在孔旁分别雕刻出12生肖的形状。游人见此,纷纷到自己所属生肖口下接水喝,有的还灌一瓶带回给家人喝。这说明景观在设计时,要尽量有针对性,满足游人的不同需求,从而更好地贴近游人,增强旅游的趣味性;

上文讲了五尊文殊石雕造像包装的意义。这里再从另一角度说起。五顶或曰五方文殊,形为五体,本源实一,互为补充、深化。“聪明”、“智慧”、“狮吼”、“无垢”、“孺童”,分别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文殊的本质,也可以说是用不同语言词汇道出了文殊的本质。“佛教认为,众生皆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五蕴能使有情众生受贪、嗔、痴、悭、妒五烦恼等种种障害,需要救护。八思巴将五方、五佛、五智、五蕴及贪瞋痴等烦恼,极为巧妙地分别配以五台山的五座山峰,认为信奉五方佛可将痴、悭、贪、嗔、妒转变为五种智慧”。”作为元代帝师的八思巴以超人的智慧,将文殊信仰具体化、社会化,向众生有情提供了通向大智门的“究竟方便”。其对应关系分别为:

东台聪明文殊∵∵主破∵∵嗅∵∵转立∵∵大圆镜智

西台狮吼文殊∵∵主破∵∵贪∵∵转立∵∵妙观察智

中台孺童文殊∵∵主破∵∵痴∵∵转立∵∵法界体性智

北台无垢文殊∵∵主破∵∵妒∵∵转立∵∵成所作智

南台智慧文殊∵∵主破∵∵悭∵∵转立∵∵平等性智

八思巴的上述妙解得到了佛界认同,般若苑的五尊文殊石雕像也具有了各自有针对性的意涵。通过设计一定的形式、程序,使每一位游人与上述其中一方文殊产生对应联系,后者即为该游人之护智本尊或曰主拜菩萨,再辅以其他相关节目,实现二者心灵互动,必将大力推动文殊信仰的普化。

c、文殊发塔

在各宗教的圣地中,尤以该教创始人和重要人物的诞生地及陵墓最为尊贵。佛教中包括文殊菩萨在内的许多重要人物,其出生地虽有记载,但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无准确位置或实物可供朝拜,而陵墓至今未发现一处,流传下来的除佛祖释迦牟尼的若干舍利外,就仅有文殊的一绺头发了。在传统意识里,头发作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代表身体,发塔其实就是文殊的陵墓。由此可见,文殊发塔在佛教界有着何等神圣的地位。从旅游业角度讲,这是一种极其稀缺、珍贵的资源,应该说我们对其的重视、利用还远远不够。

发塔现位于塔院寺方丈院东跨院山海楼脚下,地面狭窄,不利瞻拜。建议将发塔请入般若苑,可于殊像寺以西择开阔地势安置,前述贫婆乞食雕像目口可立于一侧。塔前为朝拜广场,附近设一剪发池,朝.圣者可于此处剪发。奉献头发以作供礼,是五台山一项悠久的传统,保存至今。它既表达对文殊菩萨的纪念与虔诚信仰,也意味六根清净,立断烦恼。当然,发塔周围环境也须细致规划。

d、苑内还须建五台山佛教文化陈列馆,展示中国古老、优秀的智慧文化;佛艺展示厅;包装法事活动,进行僧俗交流;打造园林式庭院,变暗泉为明水;移建汉式佛塔增强观赏性;其他附属、服务设施;朝拜礼仪和导游解说词的设计等等。

②、凤林谷

由殊像寺往西大约15华里抵凤林寺,这一段称凤林谷,是朝圣线路的组成部分。此段两壁青山,景致优美。公路两侧广植风景林木,设法截水成潭,美化环境。谷南侧有着名的东北瑞应***舍利塔,谷两侧可长期规划为各式塔林区。

谷尽头是凤林寺。该寺背倚青山,环境绝佳,为朝圣线路上一处景点。可在近年修复之基础上增建一殿,名“小憩堂”,表现众多菩萨罗汉赶赴中台听文殊说法途中于此休息,也是众多狮子赶往狮子窝途中于此喘息之所。可在殿内外雕塑姿态各异的人物、狮子群像。再另建一殿,内供从镇海寺请来的文殊真容像,可名“真容堂”。达到营造氛围的效果。

凤林寺至狮子窝这一段,地势高敞,视野开阔,绿草如茵,杂花遍野,游人至此,心旷神怡。此段为步行,景区可准备马匹、轿子满足部分游人之需,沿途表演舞狮等节目以助兴,游人则可戴上各式罗汉菩萨狮子面具。

③远望去,高耸的琉璃塔下即为本条线路的终端——狮子窝。传说文殊菩萨在中台说法台说法,其所乘之狮溜下山,来到一处洼地。三界之狮闻之均来聚会,一时间万千狮子在此翻滚嘻戏,此奇景恰被一高僧路过看到。后建寺以纪念之,俗称狮子

,窝。

笔者在上文曾论及文殊与狮子互为象征、实为一体的关系。读者试想,山上文殊聚会万千菩萨罗汉信众讲经论法,山下其狮聚会万千狮子酣畅嘻耍,山上山下之景况相互对应,这个传说是颇有深意的。

狮子窝面积甚广,形似大锅。四周向下倾斜,坡度平缓,绿茵如毡。已毁寺庙,现已复建。依托此寺,可以组织一项大型活动,目口游人从坡上滚下,名曰“狮子滚坡”,既是纪念狮子盛会,也表示抖落红尘,返朴归真。再去朝拜狮子琉璃塔,摸狮祈福,观赏舞狮,至此朝圣活动达到高潮,宣告这一段落活动结束。然后乘车经金阁寺或返台怀镇或去忻州、太原。

朝圣不分季节,但以文殊诞辰日前后三天为主朝日。届时,五台山组织全山各寺院僧尼举办活动,并走一遍上述朝圣线路。景区将此线路作为主打线路向旅行社和游人重点推荐,向参加者颁发功德圆满证书。要使游人到五台山来有一个明确的朝拜文殊的意识,通过游览专门设计的路线,体会到与一般观赏寺庙意义不同。从历史上看,宗教纪念日演变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全人类节日的实例甚多。其原因,一来由于宗教文化习俗对人们日常生活长期的影响与融合;二来这种融合也是一种世俗化过程,丰富了内容,贴近了生活,超越了宗教范围;三来融合后的节庆,形式生动活泼,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比如我国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已成为当地一大景观,即为浴佛仪式演化而来。汉族地区广泛存在的庙会,开始是当地寺庙宫观在固定的日子进行法事活动,香客土民云集,相沿成习,成为庙会,其间或唱戏杂耍、物资交流,或品尝风味、游山玩景,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他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秋,起源于这一天系道教全真祖师王重阳诞辰。腊月二十三为灶神升天日,传统是吃糖糕,谓粘住灶神嘴不言自家过失,也是一段小小的欢乐插曲。

从世界范围看也是如此。一个宗教节日能否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关乎它的生命力所在,这取决于或是它自身就具备趣味娱乐的元素,或是人们后来赋予它这类元素。前者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人们盛装庆祝,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后者如基督教的圣诞节,早已成为全球节日,普天同庆,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尤其受世界儿童喜爱,是节庆包装最成功的典范。宗教节日是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是宗教文化在世俗生活中的延伸,而节日的节庆化、群众化,对于凝聚信仰,延续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的节日,比较缺乏欢快喜庆的元素,本文所论述的对五台山文殊朝圣路线的设计包装,正是意欲弥补这一不足。前面谈到,狮子的形象是随着文殊菩萨来到中国的,因此,五台山可说是中国的“狮子故乡”,如何利用开发这项宝贵资源,搞成一个有潜力的系列大项目,值得我们动动脑筋。总之,搞好对文殊造像、朝圣线路及文殊诞辰活动的设计包装,对于普化文殊信仰、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及搞活景区旅游业意义重大。最后,若想将五台山建成世界佛国“麦加”,还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可以与国际相关组织联合筹建“世界佛教徒文殊信仰联谊会”,通过一定形式倡议,佛教徒在一生中如果条件允许应至少到五台山朝拜一次。还要重视通过文学艺术特别是拍摄影视剧来进行广告宣传。

党中央向全国发出创新号召,“创新”是作好各项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任何景区规划的成功,都离不开富于想象力的创意,非常的成功源于非常的规划,非常的规划源于非常的创意。普化文殊信仰说到底就是将菩萨从神坛上请下来,拉近他与广大信众的距离,为他塑造一张符合原型的聪明睿智、可亲可敬的鲜活面孔,引起与信众的共鸣。在全球经济知识化的大背景下,竞争的实质是抢占知识制高点,实现和解、和谐、和平的人文指标,增强“软实力”,靠的是智慧的运用。文殊崇拜满足了人们的求智心理,与其他信仰相比,是在精神层面更高档次更具理性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从这一意义上说,它预示着佛教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12)[5]崔正森.文殊智慧之光[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7.

[3)[4]康立群.将五台山建成佛国麦加[J).五台山研究,2005.5

[责任编辑:崔玉卿]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