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史地考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郊,《金陵梵刹志》中记载说“在都城东北,南去所统灵谷寺三十里,太平门四十里。”栖霞山原名摄山,栖霞寺碑铭《陈侍中尚书江总持》中说:“山多草药,可以摄养,故以摄为名焉。”其它的史料中也说到,栖霞山盛产诸如甘草、野参、当归、茯苓之类的中草药,有滋养摄生的效用,所以得名摄山。

从栖霞山的主峰,三茅宫峰、凤翔峰以下,全山地势如张伞,所以栖霞山又名伞山。史志中说“形同如盖,又名繖(伞)山。”伞山是栖霞山最早的名称,后来因为山中多产资生药物,所以改名为摄山。明按察副使冯时可的《游摄山栖霞寺记略》中说:“摄山旧名繖山,以其形团如盖也,或以地宜药物,可资摄生,易今名焉。”

南朝以前,山中常有猛虎出入,所栖霞山又名虎窟山。宋元佑八年改为崇报禅院,又名为虎穴寺。而山脉主峰的西南山坡状若伏虎,因此这条山脉称为虎山。在栖霞寺所有的名称中,摄山一名较普遍,它的北麓至今仍有摄山湖、摄山营等,都是以此命名的。

栖霞寺与南朝齐代的明僧绍有着很深的关系。明僧绍,字徵君,他是南齐名门望族的成员。齐建元年间(479-482),他在摄山伐木结庐,绝尘避世;邻近有一沙门法度禅师讲《无量寿经》,明徵君与他交往很深,待以”师友之敬”。后来他就在永明元年(483年)把自己的住宅第捐给佛门,“因即邻崖构宇,别起梵居,耸峤飞柯,含风吐雾,西霞之寺由此。”当时建成的寺宇称为“栖霞精舍”,“栖霞”之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关于这段历史,《高僧传》法度禅师传略中亦有记载:“齐郡明僧绍,抗迹人外,隐于琅琊之摄山,挹度清真,待以师友之敬,及亡舍所居,为霞精舍,请度居之。”这在明兵部侍郎汪道昆的《栖霞般若堂记》中亦有记载:“齐徵君明僧绍供法度禅寺,居摄山。太始中,徽君以其舍为栖霞寺。”

关于明徽君,唐高宗的《御制摄山霞寺明徵君碑》中说:“南齐徵君明僧绍者,平原人也……徵君早植净因,宿苞种智,悟真空于倚岁,体法华于素襟,照与神通,心将道合。遗荣轩冕,少无尘染之情,托志村岩。”唐高宗的《明徵君碑》现在仍栖霞寺,它是唐高宗李治在上元三年(676年)建的,碑正南面为李治的碑文,由当时蓍名书法家高臣用行书写的,碑背面是李治手书的“栖霞”两个大字。李治的碑文中也提到明徵君无意仕途的思想,碑文中说:“建元六年,又下绍徵为散骑侍郎,又不就。”

由于明僧绍不恋功名富贵,又舍宅第以建栖霞精舍,因此后来的文人墨客来到栖霞寺,就有不少人写诗怀念他,唐代诗人刘长卿和顾况分别写了下面的两首诗。

霞寺东峰寻明徵君故居

山人今不见,山鸟自相从。长啸辞明主,终身卧此峰。泉流通石径,闭户掩尘客。

古墓依零草,前朝寄老松。片云生断壁,万壑遍壑印c扳昕展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