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六世纪山东地区佛教之研究--以寺院、僧侣与义邑为中心∵∵

[∵作者:∵黄志成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国立中正大学,历史学系∵∵199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四至六世纪山东地区佛教之研究--以寺院、僧侣与义邑为中心

【英文标题】The∵Research∵of∵Buddhism∵in∵Shan-tung∵Region∵from∵fourth∵to∵sixth∵century,∵Focus∵on∵Temple,∵Monastic,∵and∵Religious∵community

【文章作者】黄志成

【指导教师】颜尚文

--------------------------------------------------------------------------------

【中文关键词】寺院|僧侣|义邑

【英文关键词】Temple∵;∵Monastic∵;∵Religious∵community∵

【中文摘要】佛教的传布应与当时的国家性格、地域社会有密切的关联性。本文运用一般文献数据与金石造像数据,透过四至六世纪山东地区佛教的个案研究,企图析论区域佛教发展的独特性与互动性;地域豪族与区域宗教发展的关联性;地方信徒身份的差异性与不同的信仰诠释及佛教造像活动的社会文化意义。概要言之,四至六世纪山东地区的佛教发展情形如下︰前期∵(384-469)系以泰山竺僧朗教团为肇基,经过僧侣的弘化与政局的变迁,促成凉州、关中、建康佛法于本区的混融,因而产生以徐州彭城郡、青州齐郡、齐州济南郡为中心的三个佛教发展重镇。后期∵(469-534)则以北魏于皇兴三年∵(469)掌控山东地区全境之后,陆续徙青齐民、设平齐郡、设僧只户、拔擢青齐民,因此造成平城佛教随着青齐民在太和初的南返而传入本区;在佛教发展重镇的拓展上,则扩及兖州高平郡;且渐有区域佛学宗派雏型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佛教信仰的广传,僧侣与住民所组成的宗教信仰团体(义邑)也随之出现,而僧团、游走于村邑间的僧伽与义邑集团,则对山东地区的区域佛教之形成帮助极大。又因为义邑组织成员身份复杂,连带使得村邑中的宗教信仰因其俗世身份的差异而呈现多重性的色彩。

本文的篇章架构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第二节,研究史回顾。第二章,四、五世纪山东地区的佛教。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第二节,地域信仰与佛教传布的关系;第三节,前期∵(384-469)∵佛教信仰的传布;第四节,小结。第三章,北魏山东地区的佛教传布。第一节,青齐士民与佛教传布的关系;第二节,平城、洛阳佛教对山东地区的影响;第三节,小结。第四章,山东地区的佛教与义邑集团。第一节,区域佛教的形成;第二节,北魏青、齐、徐、兖四州的佛教信仰─以义邑为例;第三节,小结。第五章,结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