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云居寺石经山介绍

云居寺亦称西峪寺,始建于唐初,寺门东向,规模宏伟,中路为六进殿宇,以台梯式建筑逐级升高,五层正院之旁又有配殿,南北侧路为僧房和历代帝王行宫,寺的南北并有二塔对峙,远眺气象异常壮观,确是我国北方佛教圣地。但因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而被彻底破坏。

房山石经是我国北京的敦煌、国之重宝。房山石经不但是我国古代佛教经籍的铭刻,也是世界佛经铭刻之最。全部石经共一万四千二百七十八石,佛经1122部3572卷,自隋大业(公元605)开始至明末(1644年)结束,绵历千载。其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伟,堪称“世界之最”。

最早发愿刊刻石经的是僧人静琬,他是北齐时天台宗二祖南岳意思大师的弟子。关于静琬镌刻石经的文字记载,最初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355)吏部尚书唐临所着的<冥报记):幽州沙门释智苑(静琬)精练有学识,隋大业中发愿造石经,以备法灭。既而于幽州北山,凿岩为室,即磨四壁,而以写经,又取方石别更磨写,藏诸室内……苑所造,已满七室。以贞观十三年卒(公元639),弟子犹继其功。

至于静琬法师当时刻经的目的:主要是继承其师遗愿,刻造石经,并非仅为传播佛经,而是以备一旦再遭“法难”可充经本之用。以上[据帝京景物略]记载。

所谓“法难”就是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年间(公元440—451)及北周武帝年间(公元572-578)曾下令废佛,诛沙门,毁经像等,这两次对佛教的打击极大。在佛教史上称为“法难”。∵∵

静琬造刻和存放石经的地方,现称石经山,亦称小西天,位于北京西南约七十五公里,山上有九个石洞,分上下两层。上层霄音洞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146块,殿中有四柱,柱身四周共雕刻佛像一千有余,极为精致,壁上石经多是隋唐时期所刻。其它八个石洞所藏经版,多以石门封锢。

九个石洞共藏经版4196片,洞内外尚有残石碎片782块,未计算在内。另一部分经版则藏于云居寺南塔前的压经塔下地穴内。这里都是辽、金两代所刻,共10082片。

房山石经是我国最有参考价值的文字铭刻,对佛经校勘和研究历代书法演变,也是古迹印证或补史之阙文。对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佛教、历史、典籍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提供了珍贵资料。因此,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白带山峰峦秀拔,树木荫翳,风景如画。再配以云居寺新恢复的殿宇和唐、辽塔群,是一个具有古代佛教文化特色的风景游览区。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