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恩寺创建时间及历代沿革考略

胡巧利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国恩寺位于广东省西江流域的新兴县集成镇(2004年2月改名为六祖镇)南12公里处,坐落在龙山山麓,故也称为“龙山寺”。它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故居,又是惠能晚年的弘法道场和圆寂之地。因此,国恩寺蜚声海内外,不仅与惠能剃发出家的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收徒弘法30余年的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并称禅宗南宗三大祖庭,更被誉为“岭南第一禅宗圣城”、“祖庭之祖庭”。然而,对于这座千年古刹究竟创建于何时,史籍所载各异。其历史发展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理清。为此,本文拟对国恩寺的创建时间及沿革兴废情况作些考证和梳理。

一、国恩寺创始时间考

佛教自一传人中国,就受到本土传统儒学的猛烈批判。其中成为攻击的焦点之一是佛教徒不敬父母,不尽忠孝。牟子《理惑论》中就保存了这样的资料:“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没,启予手,启予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此后,批评佛教徒“下弃妻孥,上废宗祀”,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亲,孝道顿绝”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作出了适应和选择,至唐代,佛教在伦理方面更多地融合了传统的忠孝观念,在实践上,越来越多的出家僧尼遵重世俗观念,不忘尽人子之责。僧尼尽孝的另一方式是在父母去世后为他们经营后事,造坟起塔,成为风气。而有名的高僧,则把故居改建为寺院。禅宗五祖弘忍、以及北宗领袖神秀,都将故居改建为寺院。六祖惠能故居改建为寺,也是当时风气所致。

关于国恩寺的始建,有文章说是在唐高宗弘道元年(683);1997年出版的《龙山国恩寺志》记载:“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惠能大师在南华寺命门徒回新州龙山将他的故居建报恩寺。”现国恩寺编印赠阅的《龙山国恩寺简讯》也持此说。故此说今天流传较广。但考之历史文献,此说给我们留下许多疑问。首先是国恩寺的建寺时间问题;其次是究竟有无“报恩寺”之称;其三是新州故居改寺究竟是惠能本人所为,还是皇帝敕赐?

《六祖坛经》没有提及六祖命门人改故居为寺之事。但《护法品第九》记载: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遣内侍薛简携诏南下,请六祖上京,六祖谢辞。“其年(作者按:即神龙元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并奉磨衲袈裟及水品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字,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由泉州招庆寺的静、筠二位禅僧编撰的《祖堂集》则谓,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则天、中宗遣中使薛简迎请六祖,六祖以年迈风疾婉辞,并上表陈谢。九月三日,皇帝回诏,赐摩纳袈裟一领,金钵一口。“其后,敕下赐寺额中兴寺,及新州故宅造国恩寺”。“其后”两字概念比较笼统,没有明确具体时间。但相隔时间应不会太久。

宋赞宁《宋高僧传》:“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玺书,诏赴京阙,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续遣中官薛简往诏,复谢病不起。……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织成经巾、绿质红晕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务从严饰,赐改额曰法泉寺也。”武后逝于神龙元年十一月,则武后与皇帝一起下诏,当在神龙元年十一月之前,据此可知,赞宁也持神龙元年之说。

宋普济《五灯会元》记:“(神龙)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作者按:指今南华寺),祖新州旧居为国恩寺。”“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令倍工。”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记载,中宗神龙元年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同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师新州旧为国恩寺。”

《曹溪大师别传》:“神龙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敕下韶州百姓,可修大师中兴寺佛殿,及大师经坊,赐额为法泉寺。大师生缘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清乾隆廿三年刘芳修《新兴县志》记载:“龙山国恩寺.在县城南二十五里十二丰都;唐中宗神龙二年,敕于六祖卢能旧宅建寺,赐额曰国恩。”

从上述资料来看,关于国恩寺建寺时间,有四种说法,一说为高宗弘道元年(683),此说是近年之说,不知所据为何种资料:二说神龙元年,《六祖坛经》、《祖堂集》、《宋高僧传》均持此说。三为《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曹溪大师别传》所持之神龙三年之说。四说神龙二年,唯有《新兴县志》持此说,很可能是修志者取折中之说。但无论是元年还是三年,均与弘道元年之说相差甚远。从史料学的角度来说,应以神龙元年之说较为准确。

再从惠能一生行踪来考察,惠能上黄梅的时间、隐迹的时间,都有各持说法,但惠能正式公开身份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唐仪凤元年(676)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论风幡之动,语惊四座,从此公开身份,正式落发。第二年春(677),惠能转往宝林寺。当时宝林寺规模小,且几近倾废。惠能于是下大力气兴建寺宇,期间还多次往韶州大梵寺等处弘法。此时,神秀一派在北方得到统治者支持,发展迅猛,被视为禅宗正统。惠能刚公开身份不久,社会影响应该不会太大,且主要精力放在兴建宝林寺及讲法方面,应无暇也无财力去经营故居。再者,建立寺院,涉及国家土地和人民,并非小事。自魏晋以后,对于出家和建寺,国家都有严格规定。私建寺院乃属违法之举,历史上不乏因私创寺院而获罪者。明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就以私创寺院被捕入狱,被发配雷州充军。改宅为寺,非一般人所敢作。惠能若要改宅为寺,至少也应获得***批准。弘道元年之时,惠能刚开山宝林不久,也不太可能去操持此事。

查清阮元《广东通志·古迹略》谓:“天宁寺在新州南二十三里龙山,本六祖故居,唐神龙中赐额国安(恩)寺。先天间,师在韶州曹溪回龙山灭度。”也没有提到国恩寺建于弘道元年。所以,笔者以为,弘道元年派出门人回故居修建寺院之说既缺乏历史资料佐证,也不符合情理。

上述历史资料,均未提及“报恩寺”。《六祖坛经》等各种资料,也没有弘道元年六祖命门徒回新州改故居为寺的记载。从“新州故宅造国恩寺”、“赐师旧居为国恩寺”、“敕于六祖卢能旧宅建寺”等字句来看,国恩寺是奉旨始建,此前并无改故宅为寺之举。六祖于先天元年(712)命门人回新州国恩寺造报恩塔之事,《坛经》各本均记,其他资料涉及此事,所记也只有在文字表述上的略有小异。报恩塔是惠能为报父母之恩亲自督建,又是寺内标志性建筑,远望即可见高塔耸立。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推测:“报恩寺”之称,是建了报恩塔之后才出现的,是民间对国恩寺的俗称。

二、国恩寺兴衰沿革

国恩寺创建以来,历经1300余载,考其兴衰沿革,大致来说,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个时期,是其发展兴盛时期。

(一)唐宋时期

国恩寺乃奉敕创建,中宗并亲赐寺额,一开始就显示出它的特殊地位和荣耀。先天元年(712)七月,六祖命门人回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次年夏落成。先天二年(713)七月初八,六祖带领门徒从曹溪回国恩寺住持,开堂说法,弘扬顿教。同年八月初三圆寂于故居。当时新州、广州、韶州三方争迎六祖真身,最后以香烟所指来决定真身归处。由此可以想见,六祖在国恩寺的近一个月时间内,国恩寺应是盛况空前。

六祖示寂后,弟子神会、怀让、行思等各化一方,大力宏扬顿教,使南宗禅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取得了禅宗正统地位。尤其是经过晚唐武宗灭佛以后,其他各宗派元气大伤,迅速衰落,而南宗禅由于经过了惠能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因而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经历劫难后迅速恢复并逐渐发展,最后发展成为中国汉语系佛教中的主流宗派。惠能的地位也因此越来越高。惠能逝后一百零三年,即元和七年(812),广州牧马总上表朝廷,请为惠能加封称号。元和十一年(816)唐宪宗下诏追谥惠能“大鉴禅师”之号。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加谥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天圣十年迎真身及衣钵,人大内供养,并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神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舆地纪胜》有“皇朝加寺额为天宁”的记载,则国恩寺也得到皇帝的恩赐。国恩寺作为六祖故居和圆寂之地,成为礼佛者心中的圣地。唐宋时期,僧众数百,香火旺盛。据地方志记载,有宋一代,国恩寺多次得到维修。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8)三月,重建报恩塔。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1),重修寺字。南宋开禧二年(1206),朝奉大夫马希骥、阳江进士彭吴、郡守黄朝清重修报恩塔。

由南宋开禧年间至明永乐初,240余年间,见于史载的修建记录只有两次。一次是在元至正十七年(1357),对报恩塔作了修葺;另一次是在明永乐六年(1408),对大殿佛像、六祖堂、金刚楼及其两侧僧房加以维修。据明严贞撰《重修龙山寺记》记载,到明’正统时,国恩寺已是“栋宇倾斜仅庇风雨,香烟灯炷不绝如线,未有振之者,岂非佛灵犹有待其人欤?寺有田一千八百亩,多为豪猾所噬,余粢不得入于寺,以故缁锡少聚:”“可见,这一时期,国恩寺处于沉寂时期。

(二)明清时期

明正统以后,国恩寺进入其发展的兴盛时期。当时的住持正照法师,眼见祖庭冷落,发愿重修。当地官绅给予了大力支持,知县郑谷、典史郑昕捐俸倡导,四众弟子纷纷慷慨解囊,先后筹资二十余万缗。明正统十三年(1448-1449)动工,次年竣工。此次维修,扩建了中殿(大雄宝殿)、后殿(六祖殿)、前殿(金刚楼)。中殿塑立漆布饰彩装金佛像,塑如来三宝、文殊、普贤五尊大佛像以及左右护法、迦叶、难陀之像,两侧塑十八***。扩建后的国恩寺,华栋藻拱,金碧辉煌,堪称“南宗第一禅林”。

隆庆元年(1567),国恩寺又大修过一次,历时五年完工。此后,万历二十六年(1598),邑人欧真义捐资在寺侧兴建龙粤庵;万历四十四年(1616),知县陶若曾修建浴身亭;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县吴士熙、邑绅赵良诜建山门第一地牌坊,在寺前开凿镜池;万历四十八年(1620),住持自现法师、邑人潘之伯在金刚楼左右两侧建禅房。崇祯六年(1633),邑人潘尚茂在大雄宝殿前建经堂。崇祯九年(1636),寺僧自现法师将龙粤庵迁建于寺右。崇祯十三年(1640),邑人潘稷在寺前建珠亭。清顺治七年(1650),邑绅麦安与官员邓尔缵、李绮、林慎等捐资,于寺左侧兴建法堂。顺治九年(1653)邑人伍美符重修山门石桥。顺治十二年(1655),住持真唯联合邑绅潘毓珩等,对全寺进行过一次大修。至此,国恩寺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建筑群,殿堂鳞次栉比,气势巍峨庄严,成为广东省境内屈指可数的大丛林。此后还于道光六年(1826)、光绪十八年(1892)进行过修葺。总计有明一代,见于史志记载的修建达10次之多,清代也先后维修过6次。

明清时期,可说是国恩寺的全盛期,有寺产三千亩,常住僧众百余人。国恩寺住持兼任县内僧录司(管理佛教的僧官),管理全县各寺院庵堂。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惠能诞辰和八月初三圆寂日,附近几县的信徒均来国恩寺朝拜,人海如潮。

进人民国时期,***多次提出毁销淫寺,佛教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国恩寺走向衰落。寺产稻田三千亩被没收充公,经济陷入困难,不少僧人只得外出另谋生计,只留下数十人维持寺内佛事活动。1939年春,日机空袭新兴县城,新兴县立中学搬至寺内上课,寺宇大部作课室和师生宿舍。1943年县立中学迁出后,新兴县田赋粮食管理处集成分处又把寺院房舍作为粮食仓库使用。民国38年间,仅于1945年对即将倾废的六祖殿和大雄宝殿进行过抢修,建藏经阁,并维修禅房。

(三)改革开放后

建国后,1951年在寺内开办集东小学,寺内佛像仍保存,供信徒参拜。当时有寺僧20余人,农禅并举,实现自给自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寺院被当作封建迷信和“四旧”,受到红卫兵的冲击,佛像、碑刻、法器及文物一概砸烂,僧人被赶出庙门,只有鼎光一人居留寺内种蕉维持生计,国恩寺从此停止了宗教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0年春,成立了新兴县国恩寺修葺委员会,负责集资修葺工作。同年4月,国恩寺维修工程动工。1981年8月7日,广东省人民***正式批复同意修复开放国恩寺。8月26日,新兴县人民***发出通知,正式成立“新兴县国恩寺管理处”,隶属中共新兴县委统战部。8月29日,国恩寺正式恢复开放,鼎光任住持。海内外四众弟子闻知修复国恩寺的消息,纷纷解囊相助。经一年半的修建,国恩寺已基本恢复旧貌。接着,增建了协德堂、观音殿、海外厅、方丈室、思乡亭、香客堂。

1987年9月,组织“筹建新兴县国恩寺报恩塔委员会”,发动捐资重建报恩塔,1989年4月动工,历时一年五个月竣工。同年,经省、县佛教协会及省、县宗教局批准,光孝寺首座定然出任方丈。定然住持国恩寺后,首先完成了六祖报恩塔工程。接着,在四众弟子支持下,于1991年建成山门大牌坊;1992年建成禅房、客房及侧门牌坊;1994年建成六祖纪念堂并维修大殿及傍殿;1995年建成六祖斋堂,重修功德堂和观音殿,整饰寺镜池荷池;1997年塑五百罗汉,并重建珠亭。此外,还重修了六祖父母坟、浴身池、卓锡泉,理护了六祖亲手种植的荔枝树,新建了以弘扬六祖禅文化为主的龙山碑林等。至此,国恩寺寺貌焕然一新。1997年,定然逝世,如禅出任国恩寺当家,继续完善国恩寺的寺容环境。2001年5月23日动工兴建了藏经楼,使国恩寺规制更加完备。

国恩寺为禅宗三大祖庭之一,也是我国仅存的两大祖师故居之一。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岭南文化的重要遗产。充分挖掘它的丰富文化内涵,对于当前建设文化大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上文所述,只是涉及国恩寺的基本史实,属于最基础的资料工作范畴。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于有关专家的关注和努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