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正偏五位颂评说∵

《林间的禅语》

洞山正偏五位颂评说

第一颂:初悟时节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古辙云:正中偏,就初悟此理时立。理是正,悟是偏,三更初夜黑表理。然以月明前显黑,是黑显时便有明,犹理必由悟显,理显时却好是悟也。

天童觉于相逢不相识句,着语云:“虽然同共住,到底不知名。”

私谓相逢而不相识,却好是初悟景象,一相识即漏入阴界矣!然人往往错过。都由于隐隐地总倚旧日明了识为依靠,此则虽相逢而全不明了,故云犹怀旧日嫌。

无闻聪问笑岩曰:“子之父母何在?”

答:“有则有,只是佛眼觑不及,某自亦不见,若见即非真父母。”偈曰:

本来真父母,历劫不曾离。

起坐承他力,寒温亦共知。

相逢不相见,相见不相识。

为问今何在,分明举似师。

是此句注也。如以不识作不知解亦可,但浅薄矣!

评说:这一步如果来自文字道理、他人说明、研究领解,则全然无用,以后修证全成妄心作用。所以这一步是完全自然呈现,无能识所识,全无概念,无内外、绝境相,乃纯粹的空寂无念灵知,平常无奇。若得明师引导印证,令彻显真知,开根本智,知觉照用功,则始入通宗第一关。

这一步不知有多少人误认,也不知有多少人在文字资料上去研究,更有许多人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苦苦地修法,却不知本来现成,只要放下一切,离诸分别,不思善恶,不作道理会,不追求境界,当下返照,纯然现前。有人无心读祖师开示时即了然明悟,故本非难事。但一立目标,刻意修持追寻,即不得悟,这是当今人的通病,故愈求愈远也。须悟本来无文字、无道理、无可修、无境界,又能方便趋入,则道远人乎?

第二颂:悟后功夫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古辙云:就见道后用功时立。功熏偏,理是正。失晓老婆表偏,古镜表正。由奉重力,见更亲前。但未能造理,尚在影象,故戒迷头认影。

评说:虽悟本性,大智未开,其力未充,经常打失,更受习侵,或被境夺,或受人言句左右,许多公案未能即了,许多甚深法旨未能圆达,不能即事显理、即用而真,故仍须保护己灵,化空内外,含养当体,觉照不昧,时时小心,处处管带,久久,方能生处使熟,熟处使生,念念相应,渐入全体矣!

在妄心境中须反照体究,妄息之时,更不立知。

第二颂道出了通宗的第二关,要懂得悟后如何作功夫,如何保养圣胎,如何消融知见与习气,如何脚跟点地而不受惑,如何不落实境,如何化解目前障碍等等。这是整个世界的转变,也是所有人生的呈现,只看是否有真智慧觉照当前了。

评:学人到此往往错失很多,有认为不再用功,有狂放不羁,有人阅群书而生知见,有疑惑未尽乱问法等,此时最须明师指示,所以如失晓老太婆虽对古镜,却又茫然不知所用。

评:通宗者,不但有引导悟入的许多方便,更有于禅人悟入后,具有向上引导的许多口诀,通达学人许多境界,知道蹉路心念,乃至个人种种情况的对治方便,方始能得入法身正位,否则做老师的必难引导弟子得入。

评:此关中,做师父有下例十个问题即无法引导弟子:

1、争祖位;

2、好出头为人;

3、自己未彻;

4、教理不通;

5、不识根机;

6、不知口诀方便;

7、名利等习气仍重;

8、智悲不能双运;

9、偏于神通等境;

10、不能化归无为。

因此师父修证愈高,见愈彻,通达法门愈多,愈无为随机,愈具观察力,愈有方便法,就愈能引导弟子快速契证法身本位。

评:如果在此阶段,行人心中只有师父与法,乃至有文字在胸,境界在意,则肯定过不了这一关,应完全化归自心当下,消泯一切,方能打成一片,契证无生。

到此步,如过早出头,自己并未成片,既不了自己,又不识机,出来乱指点,乱呈机锋,乱说禅语,不虚心平和,则必致偏狂,成为禅病,佛祖再来也难医治。

在觉性明照中参学、阅教也是这一关的重要课题,才能在差别智与透境力上不断开放,觉性的庄严在了情、了缘、了意、了习上,才逐渐得以开显,法身正位的功德也由此而证入。这也就是悟后从凡入圣的过程,在密乘言即二地至七地的修持方便,但禅不立位,故无定说,且各人根机不同,有直入而超,也有迂回而曲,不宜落于定法。

此中也不妨持咒、念佛、参究、止观,唯不相待执有而行,完全从觉性显现,故大手印悟后有再修专一、离戏、一味法者,可知觉性活修的妙旨。

第三颂:证法身正法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古辙云:此位是得法身,亦即正位,。前半分是转功就位,后半分是转位就功,中间即尊贵位。无中,正也,路偏也。隔尘埃,以方转身,尚未入俗,隔也。尊不可犯,犯即污染。须善回互,从旁显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故胜断舌才。

评:此巳入圣位,言思不到处也,相当于第八不动地。即通宗第三关,唯自证时,不可住于净境,仍须超此而入世起活用。到此之人巳不必在网上讨论,自知转身向上也。

第四颂:大机大用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古辙云:就功、位齐彰时立。正既来偏,偏必兼正。作家相见,纵对互用,自不伤锋犯手,如火莲无损,乃他受用三昧,是透法身大机大用。

洞山离三渗漏,临济具三玄要,俱不出此,

评:透出法身,机用自显,此时方知渗漏为何事,玄要具何用,全在法身光明大机用中,活泼妙化,更使纤尘净尽,毫无粘滞。

到此知一切众生根机,通一切教法,能当机而用,密契无间,智慧如流,性光圆照,自然加持众生得三昧受用,即相逢直指,当下即证本来,妄想顿空即安然得入也。此通宗第四关,亦不可讨论。

第五颂:圆明究竞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归来炭里坐。

古辙云:就功、位俱隐时立。无正偏迹,故不落有无。及尽今时,还源合本,故归炭里坐。如佛说究竟涅盘义,乃自受用三昧。虽大用繁兴,了无朕迹。

评:此巳到报身圆满的果位,功与位都巳隐去,得证自受用三昧,于法界中起无边大用,示现无量而无来无去,了无痕迹,可谓究竞涅盘之不可思议圆极之道证。

此即通宗第五关,虽立关实无关也。故此位更是无可讨论,唯圆明寂照,无处不妙也。则知许多禅、密、净等祖师、行人,乃从自受用三昧中再现人间,广设方便,度化众缘,故知道不远人,唯人自远耳!

从五位颂中可知纲宗并无奇特,乃行人路途归家之风光,全在自心中开显,不关言句与他人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