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名山必有寺的说法

今有名山名寺名僧三名文章的做法

湖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正慈

(2007年9月6日)

本人有幸出席由江苏省佛教协会与狼山广教禅寺举办的以彰显名山优势、促进社会和谐为内容的“中国佛教名山聚首狼山”活动,身为一个佛教徒,心中生起无限欢喜,特写一篇小文章,与在座的诸山长老、学界名流分享交流心得,前来随喜,阿弥陀佛。

一、∵立足山水资源,∵作好名山∵名寺∵名僧文章

古有“天下名山僧建多”的说法,后有存心不平者,把它说成是“僧占多”。僧人怡情于山水,号称方外之人,不与世争,故有好山好水的地方,就建有佛教的寺庙。这些寺院或依高山而建,远离人世间的喧嚣,或临水而居,面对一片碧水清波;有的还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使一处处道场成为庄严刹土,人间净域,让僧人能够伴随清流涌泉,清净而居,安心修行。由于僧人们一般都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使佛教寺院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一致,相得益彰,使得“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优越的生态环境与佛刹梵宇的各种建筑、佛菩萨造像等一起共同构成佛教寺院文化,而佛教文化又赋予自然生态环境以浓厚隽永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灵魂,从而使其成为中国今人一大亮丽的旅游风景线。特别是佛教文化那强大的信仰力量、独特的价值观、唯美的艺术性、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与现代理念相一致的生态现象不仅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朝觐、观光、修学和游憩,更成为人们精神向往的心灵故地。老舍先生说,佛教与世界,可说简直是打成一片的了。比方有名山的地方,一定也就有所宝刹,这种天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的混合物,在建筑上、雕刻上、绘画上的艺术观点说来,处处都给予人们的醒目,处处都值得吾人的称颂。讲到建筑,一定先从寺院说起,因为佛徒们已将人间的一切美都贡献与佛了。巍巍庄严的佛像,堂堂皇皇的殿宇,使人看了不期而然的肃然起敬。

同时,庄严国土也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创造人间净土、回归自心净土是根本目的。人人的自心清净了,整个世界就会无限美好。僧人们把寺院、庵院等弘法办道的气氛营造成为一方净土,造就一个利于一心向道,离苦得乐,并能吸引广大信众的美好环境,让“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在中国佛教这个大国中,与这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相应。如东晋的道安大师,第一个提出佛教中国化;六祖慧能大师以顿悟之禅道,影响久远;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的佛教新思路深入人心,使山水因寺而声名远播,寺依山水而更具名气,这正是所谓古有名山必寺的说法,今有名山、名寺、名僧的做法的基本理念。

二、依托佛教文化,做足品牌佛教的底蕴

要想打造名山,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因为名山之所以称为名山,乃是因为它有自己独自的风格和特点,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并在民众心目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佛教中,佛教四大名山都有这样的特点。那么,我们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呢?我以为,我们当依托佛教文化,来做足品牌佛教的底蕴。而这个佛教文化就包涵了自身已经拥有了的独特的佛教文化资源。因为每一座寺庙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的形式,如有民间的庙会,依名寺来做文章。或有依托佛教祖庭的优势,以先祖的名声来做好宣传,做好名僧文章。有的或依托佛教名山来做文章,如狼山的广教寺,这是大势至菩萨的菩萨道场,以此来做佛教名山这篇大文章。有了大势至菩萨的这个好题目,做起文章来也就不难了。再如这次在狼山广教寺召开这个有关名山的研讨会,这篇文章就做得很有特色,佛教名山的这个说法,在这次会议上,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要想真正依托佛教文化,来做足品牌佛教的底蕴,我们则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一是“挖掘”。∵所谓的“挖掘”,∵就是挖掘寺院已有的史料,必要时也可组织专家、学者来搜集、求证,使得“书出有名,名至实归”,并利用已有的佛教文化底蕴,做好做足佛教文章,重塑圣地。二是“建设”。所谓“建设”,就是在保护现有的文化遗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维护和建设,使之被毁坏的再重新恢复,破坏了的再重新进行维护,不使那些历史遗产衰落以至湮灭。在中国历史上,有些曾经颇为着名的寺院的衰落和湮灭,就是由于佛教文化遗迹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被破坏的结果。三是“宣传”。所谓“宣传”就是充分利用当今发达的资讯,进行广泛的宣传,并在宣传中突出深层次、多视角、全方位性,让广大信众及群众亲身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接触到佛教广博无边的智慧,使之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三、着重发展寺院的特色,注重抓好寺院的“三风建设”

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寺院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传道送法、刊刻佛经、创宗立派都是以寺院为中心进行的。因此,发展寺院已有的特色,以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形成自己的品牌,并由此而促进佛教的兴盛和发展,是我们应当努力为之的一件大事。

但打造寺院真正的特色,并不在于建设的大与小,因为中国不缺大寺院,缺少的往往是有大师级的人物来主持。中国佛教寺院的数量也很多,而真正有自己特色的却不多!一座寺院如果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特点之处,就等同于一个东西的包装看上去很美,却无实际、实质的内容,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所在。佛教寺庙的发展,僧众之数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僧才的有无。作为一个寺院,今后的发展,不仅要有外在的形象,更多、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在的素质所在,如在宗风、道风、学风三风的建设上,即:信仰上是否坚定,道风上能否过硬,学风上是否有保证等,这都是保障一个寺院今后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

思路决定着出路,有思想才有真正的出路。在发展寺院的特色,注重抓好寺院的“三风建设”上,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夏令营、僧尼、居士读书班、创刊办报、印经流通、戒杀放生、做慈善事业、创办书画院、成立诗社、建立网站网上弘法等有特色的活动,或在佛学研究上,成立禅宗或净宗的研究机构,在佛教传统上以宗派的研究见长;或者是以哪一个菩萨的故事来做文章,或者是以哪一部经典研究来彰显一座寺院的文化特色;或者是以专修哪一个宗派而名传教界。总之,一个寺院的特色,就是不断的在创新,没有了特色,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个性的生命,失去了特色的寺庙,就像一个人,没有了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一样。因此,我们在发展寺院特∵∵色的同时,切莫忘加强寺院的内在建设,使寺院的特色建设与内在建设同步发展。

总而言之,做好名山、名寺、名僧的大文章,始终要紧紧围绕佛教这条主线,依托佛教悠久、丰厚的文化,突出佛教真正的主体是佛法僧三宝,如果不依靠三宝的地位打造三名这篇文章,就会始终不得要领。而要突出三宝的优势,首先要在僧宝上做文章。古往今来,一座古寺,一座名山,皆是因一个僧人而兴起。这好比一个好的企业,一个好的单位,都是因为有一位好的领导者才能兴旺发达一样。而一个好的住持,首先是怎样做好寺庙这篇大文章。要做好寺庙这篇大文章,就要学会依托佛教协会,佛教协会是寺院和***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依靠***对佛教的支持,打造三名文章,聚集人气、名气、灵气,为众生带来福气、财气、和气。当今的佛教界,若能把握住佛教大文化的智慧和觉醒,则是利教、利民、利国的天大好事。因此,做好佛宝、法宝、僧宝三宝这篇大文章,才是名山、名寺、名僧的根本出路。而真正真正做好了佛宝、法宝、僧宝三宝这篇大文章,那么,中国佛教的影响就不仅限于国内,甚至有可能扩大至国外。如佛教的四大名山,前往朝拜者,不仅来自于国内,也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众。如历史上的鸠摩罗什大师,玄奘、鉴真、达摩、慧能大师等,这些高僧大德们,不仅影响教界,且饮誉世外。可见三名文章,大有可为。

各位长老和仁人智士:二千多年的中华佛教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佛教文化,留下了丰富宝贵的佛教文化资源。在人心浮躁的今天,做好名山、名寺、名僧这三名文章,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佛教大文化,文化大佛教,大有文章。佛教三宝,可为大事。阿弥陀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