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玉华山的灵魂——读王仲德先生的两本书

王焕荣

提起玄奘,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起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那个“人妖颠倒是非淆”的唐僧。但是,铜川人会十分自豪地告诉你,玄奘法师1300多年前曾在我市北部的玉华山中译经4年多,并于公元664年圆寂于此山中。由于大师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玉华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其实,玄奘并非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是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俗姓陈,名祎,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出生在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

我对玄奘法师的了解,始于10年前的1994年9月。我有幸结识了王仲德先生,先生赠我1本他的新作《玉华寺》。我从此便爱不释手,仔细阅读。在以后10年多的交往中,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是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玉华寺》一书,是王仲德先生1994年为在中国召开的“首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撰写的献礼书,列玄奘研究丛书之一。全书13万字,图文并茂,史料翔实;记述了自唐武德七年(624)五月,高祖李渊在玉华山凤凰谷初建仁智宫,贞观二十一年(647)七月,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在仁智宫的基础上扩建成玉华宫,永徽二年(651)九月,高宗李治又敕令改宫为玉华寺。显庆四年(659)玄奘法师来此译经,直到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玄奘法师圆寂玉华寺的一段与玉华山密切相关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大量珍贵史料,实为人们了解玉华山辉煌历史、丰富人文景观的不可多得的好书。长安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原陕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登第先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许力工先生为该书作序,该书受到了当时参加“首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高僧大德的良好评价。在铜川市开发玉华山的过程中,该书的影响力不断得到释放。

《玄奘圆寂后》是王仲德先生1999年为在铜川市召开的“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撰写的献礼书,列玄奘研究丛书之二。全书17万字,内容更加丰富,论述深刻,装帧更加精美。《后》书是《寺》书的姊妹篇,重点{Z述了玄奘圆寂后遗骨的流落和后人对他的事业的继承与纪念活动,时间跨度1300多年。

正如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和陕西省社科院宗教所所长兼长安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亚荣为该书合写的序中所言:该书“行文激情飞扬,但与文学作品又迥然有别。就如同一幅画,考证处如工笔线描,丝丝清晰;赞颂处如写意泼墨,洋洋洒洒,酣畅淋漓。”陕西师范大学田文棠教授在该书的序中写到:“该着以清晰流畅的语言,翔实严密的考辨,从玉华寺重建及玄奘遗骨的流落开始,对玄奘的俗世生涯、译经活动、唯识思想、创宗始末、普渡精神、伟大人格、乃至圆寂之后的顶骨分供与世人崇敬,均有较为细致深入的阐述。由于该着内容奇特,材料新颖,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因而,是佛学界不可多得的一部论着。”

读了仲德先生的两本书,对玄奘大师13岁出家,27岁便通晓各家学说,誉满京师;28岁不顾沿途艰难险阻,孑身一人前往印度求法,历时17年,在印度那烂陀寺得戒贤三藏教诲,并深得法师器重。他遍游印度各地,佛学造诣日臻深厚,所着《会宗》,、《制恶见》两论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誉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学成回国后译经19年,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坊州玉华寺等地译经75部1335卷的辉煌、传奇一生,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玄奘是玉华山的灵魂。玉华山因有玄奘而充满灵性。

(作者系铜川市农业银行监察室主任)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