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崇圣寺元碑

来源:云南政协报∵

作者:朱家凤

重建的大理崇圣寺,在殿宇气势恢弘的建筑中,重刻元代《大崇圣寺碑铭》和《大崇圣寺圣旨碑》,专设碑亭,可以使游人领略崇圣寺在元朝时期的历史。

元代《大崇圣寺碑铭》约1500字,碑主为段氏大理第一代总管段实,谧号武定郡公,任职中奉大夫云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元朝翰林侍读学知制诰同修国史受中奉大夫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李源道撰文。段氏第5代大理总管、段实之孙段隆于泰定2年(公元1325年)立石。碑阴刻的《大崇圣寺圣旨碑》,约340字,刻有降圣旨时间猪儿年闰7月初5日,即元武宗至大4年(公元1311年),15年之后刻于《大崇圣寺碑铭》碑阴。从时序上看,1311年武宗皇帝降下对大理崇圣寺保护的圣旨,促成了段隆着写《大崇圣寺碑铭》,1325年段隆立下碑铭的次年,即1326年又将武宗皇帝的圣旨刻于碑阴。

圣旨末句“上都有时分写”。说明下圣旨的地点是在上都。上都是忽必烈在1253年12月至1254年1月征服大理后,回到蒙古本土他的封地在开平建起来的一座新城。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后,接受幕僚汉臣刘秉忠的迁都建议,1266年他下令建造北京城。1271年忽必烈定国名“大元”,1274年迁新首都北京之后,上都开平成为了元朝皇帝的行宫,并作为继续举行蒙古萨满教仪式的主要地点。由此可知武宗皇帝是在行宫上都下这道圣旨,然后分写发到各地的。也正因为在蒙古萨满教传统仪式的行宫拟定圣旨,因此,圣旨罗列了从成吉思汗到武宗7代汗位皇帝,一贯保护宗教的主张和权威。汉文庙号元武宗皇帝,蒙古名字为海山,年号至大,蒙古庙号曲律汗,是忽必烈的重孙。其在位时间4年,即公元1307—1311年。也就是在他去世之年降下这道圣旨的。而到段隆立碑时,已是继武宗的普颜笃汗仁宗、格坚汗英宗之后的也孙铁木儿泰定皇帝时代。处在元代中期的这时,元王朝已经在庞大的多民族、多元化的中国,建立了一个综合汉制和蒙古制度为一体的切实可行的政治制度,宗教上也处于从蒙古和汉地佛教源流中来推进正统的时代。这也就是元武宗皇帝降旨保护大理崇圣寺的时代背景。

《大崇圣寺碑铭》序文中说:“大理崇圣寺者,在郡之点苍山下,蒙氏之所创也。寺既灾,武定公为大檀越,出己财缮治,庄严经像,殿庑焕然复新。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望之如昆阆间物。舍田供僧,日百许人。住持僧曰觉性也,两被玺书覆护,寺益显矣。”崇圣寺已毁,段实出资缮治使崇圣寺焕然复新,而且“巨丽与山,望之如昆阆间物”,可知规模非常宏大。并且元朝两次下旨保护,有主持僧觉性和僧人百余,显示了重新恢复的这座原大理国皇家寺院和白族佛教繁荣发展的景象。作为第一代大理总管段实(1261—1297年),在位36年。第二代段忠(1298—1299年)在位1年。第三代段庆(1330—1306年)在位6年。第四代段正(1307—1316年)在位9年。到第五代段隆(1317—1328年)。从段实在位启年到段隆《大崇圣寺碑铭》立石的1325年,时隔64年。由此可知崇圣寺的重建是在段实在位时期完成的,到段隆立石的年代,标志着大崇圣寺和白族佛教在历时64年以来一直繁荣和发展。

宗教是社会形态的一面镜子。元代大理总管府时期,统治区域相继续,《大崇圣寺碑铭》中述:“中统初,武定公入觐,上嘉之,锡以金虎符,俾领旧土。”此其一。其二是统治者相续,碑文中述:“段氏族属皆在保宥,使永其世纪。”其三,统治机构部分相续,大理总管府的行政规模几乎是一个王国行政规模。其四是军队相续,大理国归统后,常备军队以爨僰军的形式保存下来。正如《僰古通纪浅述·总管》云:“兴智失国,弟实复为总管,到段明,凡十一代,今子孙尚有袭州正佐者,视吴越之钱氏,较为昌大。”因此,可知《大崇圣寺碑铭》和《大崇圣寺圣旨碑》作为大理国的宗教相续的见证,也标志着元代大理白族佛教文化的盛兴。读崇圣寺元碑,使我们看到段氏在元代虽然革去帝号和大理国名,但在大理总管的130余年里,仍然完善地保持着南诏大理国的区域历史文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