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傣族等信仰的宗教。佛教的广泛传播,使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区出现了一村一寺或二村一寺的佛寺布局。虔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男子,人人都要到佛寺内去过数年(少数为一生)出家修行的生活。不出家修行的男人,会被人们视为没有教化的“岩黑”,终生受人岐视,难以找到伴侣。因此,男童年满7岁,便被父母送入寺内当预备和尚“科永”,学习傣文字母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礼仪,接受出家修行前的教育。当“科永”的男童对佛教礼仪与教规有一定了解以后,便在“播帕”或“赕鲁皎”(意为升和尚)期间,集体举行出家仪式,诵经剃度,脱去俗装,改披黄色袈裟,送进佛寺在佛祖像前受戒为僧,成为“帕囡”(小和尚),正式出家修行。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全用傣文书写,所以每座佛寺都把学习傣文作为出家修行的人从事佛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家修行的和尚,在佛寺内集体食宿,每日清晨都集中在一起,在大和尚与佛爷的指导下学习傣文,进行拼、写、阅读训练。佛寺成为傣族男童学习傣文的场所。佛寺的这种教育形式被人称为“寺塾”或“佛寺教育”。∵

出家修行的傣族男人,在寺院中学会了傣文,成为有文化的人。“佛寺教育”在传播佛教思想理论的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批精通傣文、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傣族知识分子“康朗”,为推动傣族文化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西双版纳知名的傣族歌手康朗甩、康朗英、波玉温都曾经受过“佛寺教育”。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与童年、青年时代接受过“佛寺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寺教育”传播了傣文,使许多傣族男子掌握了书面语言,从而把从古至今的生产、生活经验、民间传说、故事诗歌用文字记录下来代代相传,使傣族积累了号称有“别闷细版康”(意为众多)的经典文献。并使傣族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天文历法、医学、药学理论。许多傣族“赞哈”(歌手)还用傣文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歌,傣族画家描绘了不少栩栩如生的壁画、布画、幡画、插图,使傣族文化宝库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摘自《贝叶文化》)∵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