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少林寺的世俗化

《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刊载了美国普渡大学杨凤岗教授的《少林寺“世俗化”了吗?》一文,全文约7000字。作者有感于很多人常常用“世俗化”一词批评少林寺而采取用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方法来检验少林寺的“世俗化”现象,用衡量宗教组织世俗化程度的最根本标尺——力来检验少林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世俗化概念的诸多歧义。文章指出,“世俗化”一词包含一些非常不同的含义:(1)宗教的衰落(2)宗教影响的减弱;(3)宗教出现多元的并存或分裂;(4)宗教从其它社会制度中分化分离出来;(5)宗教跟周围社会文化的张力降低;(6)宗教从神圣转变为庸俗,(7)宗教从出世转变为人世。作者指出前五种是“世俗化”一词在国际学术中原有的含义,后两种是在中国语境中出现的特别含义。在汉语语境中,除上述五种含义外,“世俗化”一词有时也用来指宗教从神圣转变为庸俗,有时从出世转为人世。不少人认为宗教的“市场化”或“商业化”是宗教庸俗化的典型。“人世化”则是指宗教从原本的消极遁世转变为主动走进世俗社会人群,投身到社会服务和社会改造当中去。因此,在使用“世俗化”一词时应首先明确定义,或者使用更为具体的概念而慎用“世俗化”一词。

2、少林寺的“世俗化”检验。文章根据“世俗化”的含义,认为少林寺在过去二三十年里的发展根本没有第(1)、(2)、(3)、(4)项含义的“世俗化”。对于少林寺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措施被批评为走向“庸俗化”,失去了神圣性,特别是其商业经营和媒体炒作备受诟病等,作者认为说少林寺市场化、庸俗化了都不是科学的分析,而是价值判断,不足为取。对于少林寺的发展被称赞者赞为“世俗化”,即不走远离世俗社会、避世清规的路线,并且通过少林武功和互联网向国内外介绍少林寺的作法等,作者认为不宜将少林寺的这种作法称作世俗化,而应直接称之为“人世化”,只是到目前为止少林寺的“人世化”非常有限,仅仅局限在文化、旅游、经济层面的涉世,几乎没有关于伦理道德和政治等层面的诉求和表达。

当以上种种含义皆无法界定少林寺的“世俗化”时,作者最后用衡量一个宗教组织世俗化程度的最根本标尺———张力来检验少林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少林寺兴于文化,也损于文化。文章指出,过去二三十年来,少林寺提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产业,虽然本身没有什么经济项目,却带动了旅游、武术等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得了***的支持,赢得众多媒体的青睐和关注,进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慕名前来学习武功的人。少林文化的经营带来了实际的经济利益,少林寺自身因此而得以集资修复殿堂和供养大型僧团,周围居民和当地***也获利良多。正是处于对经济发展的考虑,当地***对少林寺给予大力扶持。

只是少林寺在受益于文化的时候,也受损于文化,如今的少林寺主要是以少林武功名扬天下,以及被当成是一个有些文化资源的旅游景点,而作为有着1500年历史、高僧辈出的“禅宗祖庭”,其宗教属性却被掩盖和淹没,并受控于旅游、文物等***部门。

作者指出,一个对社会文化没有张力的宗教是完全世俗化了的宗教,由此可以说少林寺是非常世俗化的,而非常世俗化的宗教组织对宗教信徒是缺乏吸引力的。

(苗月摘编)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