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中的西夏佛教秘境:五佛寺

当年,斯坦因从中国掠走的佛经中,就有见证西夏佛教艺术的重要佛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如今,它被收藏在英国。目前,在中国大陆除和北京图书馆收藏10卷《金光明最胜王经》外,全世界只有英国、日本和前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等地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残卷。然而,这部在西夏佛教艺术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和席位的佛经,在黄河甘肃段内的一个滨河小寺里被发现了。

黄河从甘肃段内的车木峡出来后,立即进入一个相对宽阔的发裕堡谷地,河北是景泰县的五佛乡,河南是靖远县的双龙乡。建于北魏时期的五佛寺静静地卧在这个美丽的河谷,香火延续,佛音不绝。多少年来,黄河两岸的民众都把五佛寺当成了宗教的圣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古老的寺院和西夏的渊源。

一个滨河村庄里的西夏秘密

当地人至今叫五佛寺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千佛洞寺,一个是沿寺。前者是因为古寺在遭到破坏前留下了5尊佛像;后者是因为这个古寺滨临黄河,也有人说这里古代是运盐的重要驿站而得名。《景泰文史》这样记载五佛寺:“位于五佛乡兴水村西南,从沿寺渡口引射出两条古路:一条是盐路,一条是丝路。”由于当地人把河边叫河沿,所以这座河沿边的寺院,习惯上都被叫做沿寺。沿寺就是它的俗名,古老的丝绸之路北路就从这里进入河西之地,寺院旁的发裕堡渡口,早在汉唐之时就是古丝路北路通往河西的重要渡口之一。对这一带历史颇有研究的当地退休干部唐灿说:“北魏时佛教盛行,凿窟之风波及西北。当时,这里的佛教信徒们,以虔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一寸一寸地向山崖掘进,建造了这座单体石窟,继而逐步形成寺院,同时也是内地步入河西的第一处拜佛烧香、进行佛事活动过往来客云集的场所之一。西夏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蒙古政权采取的政策使这里出现了‘蒙古驼不过黄河,中原马不走沙窝’的情形。当时,沿寺本身实际上既是船渡码头,也是中原与‘塞外’进行商业交易的重要场所。”

1983年夏天,石窟北壁因地下水渗透严重,墙壁被水泡软塌方,景泰县组织有关人士进行抢救。在清理抢修时,从墙壁里面的填土中清理出西夏木制蜡台一个,并发现西夏文残经卷一部。当时,在场的人对那种古怪的文字一个也不认识,一些人因为这些经卷上文字的陌生,加上沿寺一直是当地人心中信奉的宗教圣地,所以,不少人认为这是“天书”,是由于“文革”时期对这里的破坏导致了上天的惩罚。于是,当场就有人损毁了一些经卷,等县上的有关文物保护的人赶到时,只剩留了7片残经,计文字673个。最后,经西夏文专家破译,结果为《金光明最胜王经》等经文残页。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几卷《金光明最胜王经》竟然现身这里。

如今的沿寺石窟

走进沿寺石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千佛洞,千佛像,千佛洞里千佛像,佛洞千古佛像千古;看河楼,看河流,看河楼上看河流,河楼万年河流万年。”这个经典的对联,描摹出了当地人对佛洞的尊崇心理。

整个寺院的布局大致为东西两排。西排以石窟千佛洞为主,坐西向东,东排以天王殿为主,隔一条狭长的小院,坐东面西与石窟相对。天王殿是砖土木混合结构的两层飞檐翘角的硬山顶楼阁。

走进石窟,我丈量后发现,石窟进深9米、宽7米,中间有正方形的中心塔柱直顶窟顶,塔柱每面宽约5米,每面距地面1.2米处开龛,龛内各塑佛像一尊,均为吉祥坐,手脚各异。沿着石窟的壁面全是大大小小的模制影塑佛像,有7~9排,足有千尊之多,千佛洞完全名副其实。前面的释迦牟尼佛为石窟里供奉的主尊,这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塑的。其余的三尊看其造像特点,大概也是清代的作品。窟内后面的南北两角各塑一尊大佛,佛在莲花台上结迦趺坐,螺髻,造像高大,金面丰腴圆润,方额突出,体态丰满而不臃肿。内着僧底衣,下着裙,裙带结为活扣小结。整个楼面宽三间、高三层,一楼出廊,四明柱。南侧有木梯可登二楼。二楼东、南、北三面出廊,西面紧靠悬崖的红崖面,中间全用“木装修”构成阁厢。三楼纯用木结构装修,为八角钻尖宝顶的阁楼。站在楼顶,就能领略到佛寺前的那副对联的内涵。20多年来在河边摆渡的艄公唐作财告诉我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这里是黄河两岸最大的宗教集会,数十万的宗教信徒们云集这里,使这里形成了周围地区最大的庙会。近两年,景泰对这里的旅游开发,使这里每年来的游人逐渐增多。”

沿寺石窟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整个石窟艺术宝库中,它是一颗不可忽视的珍珠,是丝绸之路北路向河西伸延的一处明显标志。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西夏佛教艺术在这一带的传播。在整个黄河流域,甘肃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炳灵峡石窟里面出现过西夏文字,是目前中国境内西夏文字出现在黄河边寺院的最西端。此外,宁夏中宁县境内的石空寺出土了大量的西夏佛像及宗教用品。五佛寺出土的西夏经卷将这两个地方串连了起来,证明了西夏佛教艺术在“西进”时是沿着黄河而行的。

西夏佛教艺术怎样到这里的?

景泰是西夏故地,《甘肃省景泰地名志》这样记载:“宋为西夏占有,西夏贞观十一年(公元1111年)属西寿保泰军司。”西夏军队与佛教艺术是怎样传来的呢?

公元1003年,西夏军队最早发起的向西扩张的军事运动中,据《西夏地图》显示,党项军队向西扩张是从今银川出发,经过今中卫,沿着腾格里沙漠南缘行进,经过今景泰县境内,占领景泰后,兵分三路西北路完成了对凉州的攻占,继而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西路翻越松山,攻占了今天祝县境内,继而越过大通河,向青海境内进发;(2005年8月下旬,我在天祝发现了当地文化馆收藏的两件西夏实物)西南路则是《景泰文史》所记载的“北大路”:“北大路是西夏王朝从兴庆府(银川)通往兰州、西宁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路线为;出银川,经中卫,到景泰,至皋兰,抵兰州。到景泰境内,较早的路线为:从甘塘子到营盘水,经大格达,翻天涝坝梁,由白墩子到三眼井,穿魔鬼峡,经寺滩三道趟的东南面与古丝路交叉而过,向西投入古丝路走武威。”

而在这条线路经过的景泰县境内的一些地方,就出土过不少的西夏军事与民用制品。在该县漫水滩乡,一位农民前年还发现了一枚军令牌。该县的白墩子是着名的盐场,西夏军队西进,选择取道景泰县,不仅与这里的地理位置重要有关,也和夺取盐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距离五佛寺往西40多公里的该县寺滩乡永泰城南1.5公里处,有一个老虎城遗址,当地人俗称旧城子,城平面略成正方形,在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中,唯有这里的时代被标明为“西夏”。在距离沿寺往西不到20公里的芦塘(曾经是景泰县的县城所在地),发现过一个西夏时期的弯腰古碑。《创建芦塘城碑记》中这样记载:“西夏杨公皆人誉壮猷,发谋协虑,剪灭其族而覆之巢。”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