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东林寺

提及田园诗人的联系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与东林寺住持释慧远的交往。的确,陶渊明与东林寺自挂印归田,隐居田园后陶渊明成了当地最有名的隐士,在东晋时代隐士是:“隐居以求其志”,是为人所接受和推崇的。慧远景仰其“清风高洁”的品行,特邀请陶渊明入白莲社,陶渊明闻之问住持“弟子性嗜酒,法师许饮即往焉”,释欣然允之。成为唯一允许带酒参加东林寺开光和佛影台竣工大典之人。

当时释慧远创办的白莲教宣扬佛法慈悲之心去感动芸芸众生,并相信一个人如果不信仰佛教,不相信有来生和因果报应,就会去危害社会。佛学思想的宣传客观上对当时东晋的社会进步有一定益处。但陶渊明不相信有来生,“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不在乎生前名誉,更不在乎身后有人讴歌,而且他认为:“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将生死看得很淡,由于理念相差悬殊,所以陶渊明婉言谢绝。相反为了反驳释慧远的佛法无边的思想,他提出自己应对的理念,以自己的生活原型,以北方流民带过来的避乱传说,一起创造出了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是中国最早的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

针对释慧远做《佛影铭》宣扬神不灭论,陶渊明特意做了《形影神》三首,指出形神俱灭,如:“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在《自祭文》中说:“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可见陶渊明是位继东汉王充后中国古代早期坚定的无神论者。

虽然有理念上的差距,但陶渊明是释慧远的交往还是紧密的。比如:“虎溪三笑”之美谈。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释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至今现在东林寺门前依然有虎溪。

陶渊明与东林寺不仅有思想上的交往,还有躬耕生活上的关联。陶学专家魏正申曾考证陶渊明在东林寺附近有四处田亩。《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中有诗云:“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归园田居》中亦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及《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陶学专家已考证田亩四处皆在庐山东林寺附近,分别为“南亩”、‘“西田”(西畴)、“下巽田”、以及42岁新开之“南野”(南村,今九江市郊区赛阳镇附近)。距离东林寺不到100米的西林寺曾是陶侃第八子,陶渊明族叔的陶茂舍宅,因为陶侃曾任江州刺史,可见东林寺附近有陶渊明祖产或封地,在此耕种也不足为怪。

陶渊明不仅在东林寺附近有田亩,而且还有住宅。见《和刘柴桑》诗云:“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西庐:庐山东林寺西边。另外东林寺与陶渊明46岁时从上京迁居的南村居里近在咫尺。

考证了陶渊明与东林寺的密切关系,再加上其他的佐证,可见陶渊明的故里只能是在离东林寺不远的九江县境内。(李训刚)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