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寺断想

浪溪坑山位于长白岛之北,面临大海,它的西侧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一条余脉兀然伸向海中,形如探入海水的龙爪,又如一只巨大的蟹脚钳,从而形成一个凹形的海湾口,北林寺就位于这个凹口上的浪溪坑山脚边。

我们的汽车沿着一期工程刚修成的盘山公路,颠簸着自上而下好不容易绕到北林寺跟前。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北林寺的规模竟是如此之小,小得还不如一个大户人家的家祠,它孤零零地坐落在浪溪坑,面对着那个海湾口,周边绝无一户人家。由于门楣太低,以至于连一块寺名的匾也只能挂到殿内一侧的墙壁上。这还不算,奇怪的是,正殿的龛内供奉着几位峨冠博带、色彩鲜艳的人物塑像;照壁上悬几件琴瑟之类的物品,廊柱上的楹联以及殿侧的石碑内容含义似乎是对一位名医的歌颂。无论从哪个角度揣测,这应该是一个庙宇,而它却堂而皇之称呼为“寺”,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在我国,一般以供奉佛祖的才称为寺院,最初称寺的是纪元元年前后即二千年前的东汉汉明帝敕令建于洛阳城西的白马寺,它是我国的佛教发源地,故也称“释源”,从白马寺始,我国的佛教僧院才都泛称为寺,所供奉的大都是以佛教人物为主;而“庙”一般只是传说中的神仙或历史上的名人神化后供奉的场所,如城隍庙、火神庙、岳王庙、关帝庙等,或者直接是本族祖宗牌位的供奉场所。根据寺庙的分类和楹联石碑内容来看,这个北林寺格局无疑只能是供奉某位名医的庙宇而已。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访问了一些当地人,从老人们的叙述中了解到,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演地方戏的草台班子在赴长白演出途中遇风翻船,一船人全部落水遇难,海难者的尸体随风漂流到这个凹形的海湾口聚集在一起,一位好心的长白人见到后,将遇难者的尸体就近归葬浪溪坑山脚下,即现在北林寺的位置。若干年之后,墓地上疯长出一片荆棘,长白人称之为“刺棚”,人莫能近。有船夜航过此海湾,渔工每每能闻听到山脚下刺棚中隐约鼓乐喧闹,铿锵之声不绝于耳。旧时草台班子出身卑微,且四海漂泊居无定所,很难断定每个人的准确居籍之地,可能海难冤魂故乡难归,以此喧哗不止。建造北林寺的动机,可能就源于此:一则可使海难冤魂得以超度,二则以法力无比的佛法,保一方海域平安。当初一定是以供奉佛祖的正宗寺院,这或许就是北林寺的由来。

至于北林寺因何成为现在这样的一种庙宇式的格局,且供奉的是民间的医生?村民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就只能是凭个人想像力的发挥了。我大胆地认为:当初那位好心的长白人为何能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现海难者?他一定是一个在深山中采药的乡间郎中,他在掩埋海难者时,肯定还发现了个别一息尚存者而进行了全力的救治,幸存者本人或者是幸存者的后裔,在若干年甚至可能若干代发迹以后,为图报救命恩人重访旧地寻觅这位长白郎中或他的后代,却不但恩人早亡,且北林寺也因规模太小地处偏僻无人修缮而倾圮,为纪念这位恩人了却心中之愿,这位幸存者或他的后裔便出资在寺院的原址上建起了供奉恩人的庙宇,他一定也认为,死难的同僚肯定也会全力支持他的这一善举的。而匆促的过程也没来得及为庙宇定名,而北林寺却一直被沿袭地叫了下来……一句话:北林寺是长白人所建,而这个庙宇为后来的幸存者所建。只有这样,才能对此寺的寺名、寺中楹联和石碑中对一位医生感恩的内容、北林寺的供奉对象、以及寺中的琴瑟摆设等疑问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管见。

长白人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可以引伸到悠远的历史深处。只有生活在海岛之上这样的族体才具有大海般的情怀!哦,北林寺,寺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恢复对草根人物的纪念供奉才是你的初衷,你坐落深山,面对广袤的大海,是在永远地向人们述说并发扬着人类亘古不竭的人本精义。我为长白骄傲!

作者:庄世维

舟山日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