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向山寺

奚援朝

第一次上向山寺,好像是十年前,缘于《天台报》上一篇介绍该寺的文章。当时我问过好多人,找了好多天,走过好多路,爬过好多岭,最后顺藤摸瓜,总算登上了坐落在天台宾馆后背的山峰上的向山寺。

早些时,我去观看毛头岭路廊,顺便又爬上了向山寺。

上向山寺,先登毛头岭。十几分钟后,山岭右边出现一条杂草乱生的小径,拐进这条只能见路影的小径一直往上走,看见山上房屋,便是向山寺。

向山寺的山门朝西。虽然里边传出朗朗的诵经声,但两扇大门却严丝合缝般紧闭。我绕到后墙外,想从东门进院。后墙的外壁上,仍有几处留言,其中一首歪诗曰:

晨曦茫茫众仙急,瓶壶匆匆争绝壁;

川流不息疑天水,东岙泉头茅篷脊。

哦,这是我写的。当年我找到向山寺后,觉得这是个世外桃源般的福地,有一时期就经常上下山锻炼脚力。那时的向山寺,房屋基本是泥墙瓦顶,一些辅助用房,却是简单的茅篷草顶。院子后墙是用黄泥抹平的,一片土黄色,上有很多人“到此一游”的字迹。大概是2000年秋,向山寺为了抗击暴风雨,东边墙面加砌了一层青砖,屋面加装了板材顶棚,屋顶全部换上青色土瓦,墙面里外抹上水泥白灰,院墙还盖上了釉瓦。

这次改头换面,完全掩饰了茅篷的原迹,除了东边的一段院墙是一目了然的石砌外,其它墙段的黄泥墙体就丝毫不露本质。向山寺翻新后,我突发邪念,也想在后墙上留点什么,有一天清晨在东岙游玩,遇见几个提着大壶小罐装水的相识,议论东岙水质情况,并要我第二天陪同到源头察看。当晚,我苦思冥想,脑海里总算挤出几句以为得意的诗句,翌日上山,便用木炭把它们画在向山寺新粉刷的后墙上。

向山寺形单影只地矗立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院落坐北朝南,长、宽各约20米。院内前部为自然土质的道地,春季樱桃红,夏季枇杷黄,秋季柑橘熟,几只母鸡悠然自得地在土里刨食,偶而追逐打闹,平添几分生气。后部五间房屋一字排开,中间为佛堂,后墙画有观音菩萨等神像,靠墙放有柜桌、供桌,上有香插、烛台等物,屋内还有板凳、蒲团,以便念经拜佛。东边是厨房,开有一扇小门,挨着卧房。西边是仓房,没有房门,靠着客房。院子墙外秀竹绵绵,雨时婆娑起舞,如青龙翻滚;竹笋破土后,日新月异指蓝天。屋后是树林片片,风中松涛齐鸣,似猛虎长啸;松花飘舞时,铺天盖地洒金粉。东边园子里:萝卜青菜绿油油,土豆茁壮爬隔垄,云豆垂挂篱柴上,冬瓜躺在藤蔓下。西边坡地上:白术行行花吐芳,大葱根根尖朝上,腥草胡乱伏地皮,番薯笑脸地缝嬉。

由于位置所在,向山寺的前方被茂密的山林遮挡,无法目睹县城的芳容。出寺东门,顺着平坦的小道走半里许,踏上另一条上通塔头寺、高明寺,下达传告村、坝头村的弹石台阶路,山下风光就一览无遗。远方银矿盘山公路节节攀高层层叠叠,龙山水泥路时隐时现蜿蜒曲折;新城的行政楼、立钻楼鹤立鸡群,中央花园、银轮国际平分秋色试比高。近处始丰溪上“彩虹飞架”人流车流川流不息,人工湖里碧水荡漾小船竹排穿梭漂移;上三高速车辆奔驰井然有序,国道省道大汽车小汽车三轮车二轮车交叉穿行争先恐后;古城里上下左右瓦片犬牙交错处处显旧房,古城外东南西北水箱银光闪闪幢幢是新楼;眼下的佛教城森严壁垒金碧辉煌俨然皇家气派,博物馆石墙石屋包罗万象珍藏亿年风光。近在咫尺的国清寺,望眼欲穿却不见踪影,要想见识还得披荆斩棘再往东南的山岗。

这条弹石路,紧靠东岙山泉源头的山沟。山沟两边生长着各色各样灌木杂树,有的冬天落叶,杜鹃叫时嫩芽旁绽放出一朵朵鲜红色紫蓝色的迎春花。有的四季常绿,春天来临枝条上挂满了一串串米白色米黄色的清明花。洋金花(此花有毒,请勿尝试)色泽金黄,花朵硕大,别处难得一见,这里却同迎春花、清明花争芳斗艳,独领风骚。中秋季节,野生的毛栗麻栎随处可见,只是交通不便无人采摘多数任其自生自灭。号称中华物宝的乌药(树),稍为留意常常出现,可惜没有山锄无法挖掘难得看见(药)。传说抗癌良药的藤梨,荆棘丛中时有发现,但果子早被手脚灵敏的猕猴抢摘。山沟上下,错落不齐地分布着几十块旱涝保收的冷水田。不知何故,平路下方的田块全部荒芜,长满野草逐渐被荆棘侵吞,如今演变成山麂的牧场。上部靠近毛头村,大多数种植水稻、毛芋和油菜籽。田埂上稻草人随风摇晃,那是忽悠飞禽走兽,避免劳动果实的损失。

我围着向山寺前后左右转过许多圈,屋里屋外四处张望无数次,竟然没有发现任何电线。这里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太阳能,没有淋浴房,没有煤气灶,没有热水器。做饭用镬灶,山上木柴取之不尽;饮水有山泉,沟中琼浆用之不竭。这里有近百根毛竹劈开搭接而成的水笕,长度是否堪称世界之最。这里以前照明靠煤油,现在煤油销声匿迹,晚间需要时只好拜托残蜡剩烛。

现在的向山寺主人是一对来自象山县的老年夫妇,年届古稀。据说已在山上居住了二十余年,每天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想当年上山居住主要是护林,防止不法之徒盗伐树木。而如今首要任务是防火。国清寺每月供给相应的大米素油,还有几百元的零用钱。如此,上世纪80年代还凑合,现在却离小康越来越远了。由于年龄增加和体力不济,他们已另有打算。

这种单调,寂寞的日子,他们竟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度过了二十多年。每天除了巡山护林,偶而下山领取食物和购买用品,其他时间都消耗在山上。可能正因为单调和寂寞,他们学会了念经,学会了拜佛。男主人做课时有声有色,身披黑色袈裟,不时敲击木鱼念经,双手合十拜佛,口诵佛经,一身诚心诚意。女主人穿着随便,空闲时光也许都在喃喃地念着“观世音菩萨”中度过。有游人上山,主人就相当高兴,倒水端茶劝饭敬酒,显得格外亲热。我留意后墙,这几年竟没有增添“某某到此一游”字样,向山寺成为被当代社会遗忘的角落,实在惋惜。茶水之余,胡思乱想,也算灵感,四句歪诗冒出,我又写到后壁的墙面上———

深山古寺松竹亲,僧尼声声颂国清;

智耐寂寞谋生计,世外桃源思游人。

向山寺的大门朝西,很普通的双扇木门,向山寺的小门朝东,很普通的单扇木门。而寺名的所在位置却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在两门的门盖石板外下方,各有五个大字:“向山大寺门”。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