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张宣慰登泰山记碑

东平府路宣慰张公登泰山记

奉高晚生王祯书

皇帝中统之元载,擢用宿儒宣抚十道,公首与其选。公治河东,考为天下最,上亲召,劳以卮酒,至以字呼,朝野荣之。越四年,上复命公为东平宣慰使,不期岁,吏循其口,民服其口。尝曰:“曲阜实夫子祖庭,泰山为中原之神岳,此皆在境内,官所当亲祀之者也。”以至元重九前三日办严以行,由沂州门出,时天宇晦冥,左右更谏不能止。翌日到林庙,拜三圣墓竟,雨气犹未艾,信宿抵岳祠。明旦登西华门,云则载阴载呖,雨则间作间止,咫尺三观在水墨泼染间,刹那千百其变。公喜甚,沾醉而下,醒谓所亲曰:“登顶之约盖不敢定,苟晴矣乃行,否则恐劳而人。”既而五鼓将作,阴为之解驳;三唱未终,星为之芒错。于是州刺史张汝霖、奉符令张俭、司户王天挺及从者三百,指具肩舆,辇公而上。已而过黄岘,饭于护驾泉,次御帐少憩,去天门犹不翅十五里。路渐狭隘,树林四合,就其罅望之,天光凝碧,如绀珠簿。暮至绝顶,由东以望,见山影耽黑,偃卧无际;倾观李斯碑,仅得数字,其余漫不可识。下自登封台,皆历代磨崖,亦复剥落殆尽,惟唐开皇御制《纪泰山铭》,其字大如碗,深几寸,泥金错落,犹有存者。日没少倾,寒气已逼人,如仲冬时,从者燎薪围坐以待旦。参甫中,公起坐,盥涚毕,步自玉女池,登日观峰,六合褰开,肃然无纤滓。立待蒸黍时,东方昽昽,乍离乍合,不移晷,日露半边许,恍然如入无量金色界中,凡在行者莫不叹诧。及回,又得西影,直抵昧谷,若与昆仑争长雄。公辄奋髯警叫曰:“吾此行凡三见岱宗面目,吾愿足矣。”噫!予自壬辰北渡三十余年,凡九来,未尝睹此奇事,虽欲勿纪得乎?古者有天人之辩,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真知言哉。公纯诚人也,盖无往而不协,无动而不吉,无祷而不应,是行之异乃一节耳,平生如此者盖每每也。虽然天下之事固有邂逅相合者多矣,昔卫旱伐邢,师兴而雨,或者谓适与雨会,则非也,此特纯归之天,乌在所谓由人乎哉!至于挥剑成河,变昼为夜,或有此理,如韩吏部开衡山之云,苏端明借海藏之春,皆吾辈之余事,安用诧为。因公此来,盖不得不辩征,书诸于石,以示来者。济南杜仁杰记

至元二年二月望日。

副官范居正,知宫王志朗,楼真大师、副提点侯志崇,保和大师、东岳庙副提点刘诩从,崇真明道圆融大师、泰安州道门提点、东岳庙住持宗主张志伟,同刺史张汝霖立石。高又玄刊。

【说明】

此碑立于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碑高126厘米,宽74厘米。碑阳文25行,满行35字,凡804字,字径2厘米,正书。额题“东平府路宣慰张公登泰山记”2行12字,字径5厘米,隶书。碑阴刻五岳真形图。明万历间刻。碑文所称“宣慰张公”,即张德辉,其生平事迹《元史》有传。碑文书者王祯,是中国元初着明农学家,本人自称为奉高(今泰安)人。碑原立岱庙延禧殿,清乾隆间移置县署土地祠,1977年移回岱庙院,1983年9月移置岱庙碑廊。铭文剥蚀严重,碑阳右下角残缺,不可认读者104字。

此碑铭文唯《岱览》有着录,但错误较多,现据原碑拓本纠正如下:

第2行:碑为“皇帝中统之元载”,《岱览》缺“之”字,以下缺“不期岁吏循其□,民服其□”11字。

第5行:碑为“泰山为中原之神岳”,《岱览》缺“之”字;碑为“此皆在境内”,《岱览》缺“此”字;碑为“官所当亲祀之者也”,《岱览》为“所当亲祠”。

第6行:《岱览》缺“左右更谏不能止”7字;碑为“翌日到林庙”,《岱览》将“翌”误为“翼”;碑为“拜三圣墓竟”,《岱览》缺“竟”字。

第7行:《岱览》缺“喜甚沾醉而下醒”7字。

第11行:碑为“路渐狭隘”,《岱览》误为“路渐隘”;碑为“树林四合”,《岱览》为“林树四合”;《岱览》将“簿”错记为“薄”;碑为“暮至绝顶”,《岱览》为“莫至绝顶”。

第12行:碑为“亦复剥裂殆尽”,《岱览》缺“殆尽”2字。

第14行:碑为“参甫中,公起坐,盥涚毕,步自玉女池”,《岱览》缺“坐盥涚毕”4字。

第15行:碑为“日露半边许”,《岱览》误为“日露强半”。

第18行:碑为“以谓人无所不至”,《岱览》缺“以”字。

第19行:碑为“无动而不吉”,《岱览》误为“无动而不孚”。以下漏记“平生如此者盖每每也”9字。

第22行:《岱览》缺“盖不得不辩徵”6字。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