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山,招隐寺

□∵王礼刚

1964年到1968年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居住在珍珠水库下的这一群铁路职工子弟,游玩的地点多在招隐山一带。

记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没有多久,招隐寺就有了部队进驻。

那时到招隐寺感到特别新鲜、神奇和神秘。顺着山道,不到面前看不到山门,到了山门也看不到半山的招隐寺,可能体现的就是一个“隐”字吧。

快要进山门时,就感到特别的幽静,就是我们经常从宣传资料上看到的一样:竹籁松风,境至幽绝。

一进山门就有一座石牌坊,横额是:宋处士戴仲若先生隐居处。对联是: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戴颙,字仲若,他与他父亲戴逵、哥哥戴勃都是当时有名的隐士。

《至顺镇江志》记载:“禅隐寺,在招隐山,即宋戴颙居之地,梁昭明太子读书之所。”《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兽窟山,一名招隐山,即隐士戴颙之所居也。”∵招隐山本名不叫招隐山,而是叫兽窟山。就是因为隐士戴颙居此间,戴颙百年后,他的女儿舍其居宅改建为寺,于是,此寺就名为招隐寺,山,就名为招隐山了。

未进入山门时,就听见泠泠汩汩清泉流水声。水的来源除了下雨的山水外,主要是虎跑泉的泉水。那时我们见到的鹿跑泉已经干枯,只有虎跑泉有泉水。特别是雨后,虎跑泉泉水翻涌的劲头显得更足。我们常把一分二分的硬币丢在翻涌的泉水上,看它一开始的漂浮,随着泉水的翻涌沉入水底的有趣过程。

泉水顺着山溪,顺着从寺中到山下的路,曲曲折折地流到山下。泉水把静态的,清幽绝俗的招隐山变得异常生动了。元微的诗句形容说:“山泉散漫绕阶流。”昭明答左思的《招隐诗》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把个招隐山形容得鲜活起来了。

招隐寺在招隐山的半山腰,那时只有一条路上下。路是由青砖铺成的,一层有若干级台阶,大约有4、5层才能到达大雄宝殿。路的两旁松荫夹道,并有石凳让人坐息。高大的松柏和幽静,让人立刻产生清幽绝俗之感。

大雄宝殿虽然没有现在金山寺大雄宝殿那么高大,但是,却显得宏伟壮观。大雄宝殿内供奉着如来、罗汉和观音菩萨。大殿内还有一口高大的大钟。显示得肃穆、庄严。对我们这些懵懂少年来说,大雄宝殿和整个寺院就显得神秘了。大雄宝殿前面是一块青砖铺就的平台,有铁铸的大香炉,旁边有两棵石榴树和松柏。平台前面是陡壁,更显出大雄宝殿的气势和壮观。

大雄宝殿的右侧不远处,就是径流不息的虎跑泉。左侧和右侧都有路可登读书台和增华阁,左侧还有一条羊肠山径,通往珠泉亭和珍珠水库。时间久了,这条路就成了我们到招隐寺的专线。十年下放回城后,再去招隐寺,遗憾的是大雄宝殿已不存在了。

我们经常到招隐寺去玩,当时看到和尚既感到稀奇、害怕,又想和和尚唠叨。时间一长,和尚了解我们心思,有时还喊我们进去坐坐。我们记忆中和尚饮食很简单清苦,经常看到和尚双腿盘坐在增华阁前,有时稀饭,有时馒头,吃的是自己腌渍的野苋菜。

据传,昭明太子所选辑第一部韵文散文合集的文选,就是在增华阁完成的。清代诗人王士祯有一首咏昭明太子读书台的诗:“王孙读书处,樊宇自萧森。无复维摩室,空余双树林。荒台梁碣尽,夕景楚江阴。古像悲犹在,风流不可寻。”∵千百年来,有众多吟咏招隐寺的诗人。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招隐山,水、石、风、木自成天籁之乐,自成静、幽、自然、和谐之氛围。招隐寺,隐士文化,昭明太子选辑文选等等传说和典故,无不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奇、探奇的情趣。

城市记忆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