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佛教名山—金鼎山位于金鼎山镇人民***所在地—牛蹄场2公里处,山分九支,犹如九龙环拱,故历史上曾名“九龙山”,海拔高1608米,山势磅礴、群峰峻峨、削立万仞、直插天际,南宋播州(今黔北一带)被尊为播州“群龙”祖山。《遵义府志、山川》记载,九龙山人皆呼曰金鼎山,在郡城北四十里,早在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30年左右,)即有僧人在此设佛宣教,南宋播州土司官杨选,元代杨价倡导奉教,从此,日渐兴盛,明清时期,佛事大兴,清道光皇帝赐封金鼎山名曰“小峨眉”,增建寺庙,∵从山脚至山顶二十四峰间,曾修建有三教寺、二皇寺、报恩寺、财神庙、万福寺、普陀寺、玉皇殿(即顶峰金桶寺),由清朝到民国寺庙名称有更改或新建。如清朝光绪17年(1891年)遵义土坤曾任驻日本公使的黎庶昌捐资万金修建大庙依顶山势,∵施山梯成五进四合大院建筑群,飞檐排珙、金黄琉璃瓦,可见当时大庙建筑宏伟壮观。又如踏脚寺,该寺就山势椅形建筑,大殿及寺院大门,古色古香,寺门层楼高大,大殿起飞羽,琉璃瓦闪光,三简叠背,大殿共奉的如来佛高一丈三尺,两侧共十八罗汉,后殿供文珠、普贤香火兴盛。

鼎盛时期金鼎山曾住僧人577人,主持方丈19人,有出家人(带发修行)364人,护庙武僧13人,先后曾举办僧人剃度受戒盛典四次,受戒金鼎山僧人三百余人。各填寺庙大多亩产或坡土众僧勤耕自身。

起盛一千多年历史金鼎山寺庙群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想影响,庙宇被拆毁,僧众强制下山安排附近农村劳动,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初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贵州省宗教局先后两次拨款总计10万元,加上四方信教群众善男信女捐赠、资助,山上庙宇在各级***宗教支助下,相继修复庙宇。道路得到维修,陡坡修成水泥梯坎,修成水泥梯坎,泥路路面水泥硬化,道旁栽种桂花、杉、柏等风景树已成活阴,全山林木经过封山育林专人看管现已郁郁葱葱。如今金鼎山寺庙修复囿于资金限制,总体建筑规模和历史原貌初具规模,相比还有差距。短暂恢复期寺庙佛象诸神塑造庄严肃穆、气势恢宏,令朝拜者敬慰。

每年农历元月十九日为香会期,令朝前后一个月内,由于四方信徒虔诚拜佛的广泛性和延续性,文革十年,被毁寺庙旧址上,仍烟香缭绕未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佛教登山观光旅游的同步发展,每年佛教香客达10万余人。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