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灼南的《乔后井华盖寺长联》

提起洱源县乔后井罗坪山的华盖寺(亦名高寺),最令人难忘的,是曾在乔后井任过教,深受朱德赞扬的剑川县金华镇西门下营盘人康灼南撰书并刻成碑的《乔后井华盖寺长联》。

康灼南,白族,是朱德的忠实朋友之一。1909年,由李根源、李烈钧、杨友棠等创办于昆明翠湖西岸的云南省讲武堂首次招生,然当时只收云南籍生,而朱德却不是云南籍人,报考云南讲武堂难上难,正在这关头,康灼南向朱德献计,设法将朱德的籍贯改成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人,并和住在昆明市龙井街开临阳栈的四川人肖大妈等向李根源“证”实朱德的确是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人。李根源平时与康灼南关系密切,深信不疑,就将朱德录取选进炮科学习军事,为深受孙中山革命理论影响,决心从事革命的朱德后来为革命事业而奋斗打下更牢的基础,朱德为此感激在心。1951年,剑川县劳动模范王举才被作为白族代表参加国庆观礼团上北京观礼,朱德总司令特地向他问起康灼南的情况,王举才说:“他在乔后井教书,正健在。”朱德便通过王举才寄给康灼南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问康灼南“是否愿调到北京工作?生活有何困难?希望提出来,一定帮忙。”但因康灼南祖籍都在乔后井盐矿做事,康灼南也和乔后井结下深情,没有提出任何困难和要求,继续在乔后井小学任教,并作了《乔后井华盖寺长联》,然后书写在石上,刻立在乔后井华盖寺内,各地人士纷纷来观赏、抄录。

上联云:“古寺耸虚空,好舒眼界。倚栏远望,喜茫茫景色无边:看,东枕罗山,西临潓水,北连雪岳,南接苍山,叠石层峦,不让蓬莱胜景。况残霞薄雾,齐收来峻阁飞楼;更明月疏星,倒射入珠帘画栋。莫辜负半山花木,百亩桑麻,万灶云烟,二城风雨。”

下联云:“幽斋稽往事,难释胸襟。抱膝长吟,叹堂堂宗邦非昔:想,英吞缅甸,日割***,俄瞰满蒙,法据交趾,攘夷扞国,全资豪杰仔肩。凭伟略雄才,扫尽那黄毛碧眼,便神州大陆,常留此文物冠裳。当赢得历史威名,两间气节,群黎感戴,千载馨香。”

读来意爽神驰,令人感念无穷,不虚此行。上联描述绝妙的乔后井风光,醺人欲醉,特别是“不让蓬莱胜景”一句,更是点睛之笔,把乔后井风光与蓬莱胜景相媲美。下联描述英雄的乔后井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保卫伟大祖国的史实,一霎时把人们带进了往昔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看到了“伟略雄才”的乔后井军民齐心合力“攘夷扞国”的情景,“赢得历史威名”的荣光,显现出一种浩浩乎的气魄,无处不使人生发出对乔后井人民的敬仰之情。全联形象、生动、韵味、气魄皆具且字迹神韵跃然石上,长联成功,还与康灼南在教学之余与有志之士不遗余力地勘察、挖掘乔后井的旅游资源分不开。难怪人们把这副长联称为“海内外难得的名联。”

“文革”中,因朱德与康灼南的交往竟成祸端并被抄家,其冤案直至“文革”结束后才澄清。1980年5月2日,康灼南逝世,终年93岁,葬剑川县城西弩弓园。由康灼南撰书的这块《乔后井华盖寺长联》碑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砸碎。可石碑不在口碑在,散发出艺术光辉和人文精神的长联,深深影响着后人的长联还是保存下来了。

来源:∵大理日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