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山居》赏析

作者:姜剑云∵闫玮

头陀真趣在山林,世上谁人识此心?

火宿篆盘烟寂寂,云开窗槛月沉沉。

崖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

不假修治长具足,未知归者谩追寻。

山林烟水自古就与中国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魏晋以后,那些“美”自天然的山水形胜,更成为了诗人们理想的隐逸避世之所和涤情荡志之地,自此山水隐逸诗盛行一时。唐宋以后,大自然已经是尽收诗人笔底,化入诗人心胸,于是产生了多少名传千古的山水诗人,又产生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作。

然而读得此诗,却分明有着一种不同的感觉。它不同于单纯的写景诗,仅仅是由景生情或寄情于景,而是“景”、“情”、“趣”、“境”俱佳。意蕴深邃,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作者诗僧明本(1263-1323),号中峰,杭州钱塘人,十五岁于吴山圣水寺出家后,苦修十年,他二十四岁从高峰原妙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并随侍十年,深得原妙禅法旨要。后历游名山,于庐州弁山和平江雁荡山结庵传禅,晚岁居于天目,朝廷屡召不出,由于他悟道精深,颇具道望,遂有“江南古佛”之誉。圆寂十二年后,元帝敕封“普应国师”之尊号。

我们可从他的这首《山居》,一睹这位禅学“国师”绝妙的禅思诗情。

《山居》诗共十首,此诗为第一首,诗僧自注“六安山中作”,便是对“六安山”其“景”、其“境”的描绘。

诗的开篇便已经“禅”味十足,点明佛教之徒只有弃除世俗的熏染,才能在山林造化之中求得人生的真谛。“头陀”是梵语,本指一种苦行僧,在这里泛指僧人。与道家思想一致,佛家也讲究一个“真”字。何谓“真”?就是指万事万物本原的状态,而佛家之“真”重在内心,它指无始以来的本我,指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极其重视人的真如、法性。深邃幽静的山林之中,一切呈现着造化的恩赐:天空清朗似人们本真的胸怀,山泉清澈似人们无染的思想,万木葱茏似人们旺盛的生命,鸟鸣啾啾似人们无欲无求时吟唱的清音。这才是远离垢染的清净之地!是本性无染的心灵的寄予之所!而这一切只有参禅悟道之人才能彻底的领悟,世上那些“俗人”又有谁能参透这其中的玄机呢?

紧接着诗人描绘山林中香烟袅袅、月朗星稀的寂静幽深之景。“篆盘”,是指香烟向上盘旋上升时,其形状特别像篆书的笔画,故称“篆盘”。这样寂静幽深的景象带人走进了一个无声无色的“空”、“无”世界,使人平心静气,使人无欲无求,真是景中有境啊。反过来,一个自性清净之人看到的也只能是轻轻飘荡的香烟和掩于寂静中的朗朗月色。因而“意”与“景”谐,“景”触“情”、“情”造“境”,体现出诗僧超越世俗、心性澄明的境界追求。

此诗中“崖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一句,写景最佳,不由得让人拍案叫绝!李白笔下之“崖”不过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李白笔下之“瀑”也不过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然可谓是妙笔生花,气势飞扬。而诗僧笔下的“崖”、“瀑”不仅有形、有色、有声;亦有情、有趣、有境,亦堪称千古妙绝。山崖上垂下来的青藤枝叶在崖壁的映衬下多么像一轴长生不灭的水墨画,瀑布的响声又多么像无弦的古琴所奏出的美妙音乐。如果不是超越世俗的本“真”之人,又怎么会有如此绝妙深邃的妙悟美喻?精神的涅盘才能获得“长生”,彻悟的生命才能欣赏“无弦”的“太古琴”之美妙。老子说,“大音希声”(《老子·四十一章》),声音的美并不在于可闻的五音之声中。所以诗僧是真正领略到了永恒的天地万物的灵动之声,那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天籁之音。

此时,“景”、“情”、“趣”、“境”俱足矣。诗僧还有何求呢?《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诗僧早已经看破红尘,悟得了人生真谛,别无所求矣。而那些“未知归者”,也就是那些没有彻悟生命本性的懵懂之人,还要苦苦的“谩追寻”。这可是一条无尽的修行大道呵!

当你置身于香烟袅袅的山林之中、栖息于月朗星稀的寂静之夜,你又作何感想呢?当你面临着眼前的悬崖峭壁,聆听着不远处瀑布的淙淙声响,你是否也像诗人那样识得了自然的真趣呢?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