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异今昔,水火济刚柔——九峰山拾趣

陈兆珠

南平九峰山,闻名遐迩。它屹立在闽江上游起点处的右岸,与市区隔江相望。建溪、西溪在九峰山下汇入闽江,浩浩荡荡,奔流东海。

九峰山自下而上连绵九座山峰而得名,而一峰高于一峰,峰顶海拔三百八十六点四米,是市区周围群峰之冠,其横断面恰好也有九座山峰,真是天然巧合。(图见封三)

九峰山下,流传着许多古老的动人传说。它对岸延福门码头附近水域深不见底,古史记载晋代有龙泉、太阿两支宝剑落入水中,“神剑化龙”。此后,南平地名演变无不与“剑”字密切相关,历史上有过剑津、剑浦、剑州、南剑路、南剑州等称号;据《南平县志》记载,九峰山西侧还有“化剑阁”、城内有“剑浦驿”等建筑物;现今延福门码头近旁仍有一小场名曰剑津,无不与此传说有关。

九峰山是文物众多、名人留迹游览胜地。古时南平着名的八景中“九峰月朗”、“三寺云深”、“猿洞秋风”三景都在九峰山上。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珍贵诗文。明朝工部尚书刘璋有诗赞美“九峰月朗”云:“月到九峰上,清光映郁葱,广寒宫殿里,突出翠芙蓉”。“三寺云深”,以始建于唐末龙纪元年(889)的宝云寺而获名。寺的前身,原为南峰普济院,到元代改为三寺,后又复名宝云寺,当时建筑宏伟,寺旁古木参天,白云起处,景物若隐若现。“猿洞秋风”在九峰山腹地,有个“闻猿洞”,据载“两猿往来相狎,风晨月夕,时常清啸”。今录旧《南平县志》咏此洞的许多诗中的一首为证:“石洞月华冷,玄猿啼一声。秋风起天末,宋玉不胜情。”又载洞“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佳木阴森,景物幽雅”。宋代四大名儒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常游息其上,石旁有泉水,四时不枯,甘甜异常,他们便取,《易经》蒙卦象词意,名为“育德泉”。在育德泉下方建“延平书院”(今为“四贤祠”),这里成为当时理学家广收弟子讲学的场所,(图见封三)蔡襄、辛弃疾、宋慈、海瑞等历史名人先后都在南平及九峰留下履痕。山的北麓有地形名“金交椅”,背山面对闽江,“椅”内有座“园通寺”,据说元朝陈友谅祖墓择葬于此,认为是块风水宝地,说它“日受千人拜,夜临万盏灯”。①只是因为大量下游来的船,都要逆水荡桨,那船工动作都象鞠射下拜,夜里可观赏码头上下的万盏灯火。作为南平山城标志的“双石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隔江扼踞正南面的东西两岸山头,其西塔恰建在九峰山东部,十分壮观。(图见封三)郭沫若《咏南平》诗二首②更是如图如画般地描绘出九峰山及其四周山川景色的优美。

关于“双石塔”,民间流传着有趣的传说。九峰山下三江汇合,环绕州城,恰似一个“人”字,风水家们便以水灾多为患,于是便在“人”字形的江水两侧上部建造双塔,添上两点,变成“火”字,作为压胜。不过,从此古城的火灾却频频发生。其实在旧社会旧时代、南平之所以经常发生水涝火警,其根本原因在于统治阶级不重视冶水,山城街道狭窄,木屋居多,他们对防火亦无良策,加上对人民生命财产漠不关心,人们便借用“水”与“火”的生克传说,来反映严重灾情的历史真实,对统治阶级进行抨击。

地势险要的九峰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入闽,攻占南平一带,驻军于此。南宋文天祥扼守九峰险关,屏障福州上游,而在延城设都督府。即郭沫若诗所云,“信国曾开府,黄巢此筑营”。明末邓茂七率领农民起义军占据九峰作为攻城阵地。民国时期,十九路军在闽反蒋成立人民***,在九峰山上修筑工事,建起火炮阵地,扼关坚守。当年与蒋军鏖战的壕堑,今仍历历可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不足四十载,但起了翻天复地变化,古城换新颜。登上九峰顶,周围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底。山城郊野的工厂烟窗林立,新建筑的混凝土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九峰山下,火车日夜奔驰;三江上的轮船、木帆船、竹木排星星点点在航行;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公路、航道构成了交通网络的枢纽。1978年九峰山辟为公园后,植树十二万多株,业已郁郁葱葱,盖了亭台楼阁及儿童乐园十六座,建了一座占地五万多平方米的动物园。还有个特别吸引海内外游客的《南平文物陈列馆》连接九峰山与市区的“九峰索桥”,其跨度为全国最大,似彩虹倒挂。九峰山下靠悬索桥旁建了一座设计别致受老年人喜爱的活动场所在——耆寿宫(图见封三)全省十五个风景点之一的九峰山,以它为中心的旅游业正在形成。在它周围有江滨、扬真、火车站,玉屏山等四个公园。九峰山南面有唐代大中三年建的林重寺,东西有清康熙卅一年筑的明翠阁,西面有五代梁武帝年间盖的开平寺,北面是茫荡山风景区。在茫荡山风景区内,有宋代修筑的闽赣古道“三千八百坎”,尤其罕见。途中立一大石碑,碑上镌刻着爱国海军名将萨镇冰书写的“义声载道”四个大字。坎顶的岩头古堡古朴坚固。整个工程十分浩大。民间广为传说“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黄金”,因而处处遭受挖掘,后经重新修过,今改为五千四百四十二坎了。

站立峰巅,极目远望,激起人们抚今追昔。有首歌谣道出解放前南平衰败景况:“南平南平,道路不平,电话不灵,电灯不明”。然而,这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了。君不见“如今南平,街道坦平,电话自动,电灯光明”!已根除了往昔的水火二患,真是“山川异今昔,水火济刚柔”了。

注;

①三江上民船摇橹作拜伏状;市区依山建筑,层层叠

叠,夜晚万家灯火。

②(一)廛市因山成,南平势不平。山围八面缘,水绕

二江青。信国曾开府,黄巢此筑营。昔传双剑

合,今见万家荣。

(二)双江合流处,二塔耸江头。山川异今昔,水火济

刚柔。造纸中心地,住家虚脚楼,车船无日夕,

彷佛在渝州。

参考书:

《南平县志》、《闽北概貌》、《城建志·园林》、

《引进》、《南平九峰山简介》等书刊。

《福建史志》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