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天下第一名山”

芦苇

太姥山屹立于东海之滨,地处福建省北端的福鼎县,离城四十五公里,三面临海,巍峨秀拔,气势雄伟。山上奇峰突兀,怪石峥嵘,登临绝顶,远眺东海,蔚为奇观。主峰摩霄峰海拔917.3米,整个风景区面积达三百多平方公里,主要景观区为八点五平方公里,有五十四峰,四十五石,二十四洞,共三百六十馀景。

太姥山从汉朝开始闻名于天下。《福鼎县志》记载:“太姥山,旧名才山,在县南八十里,容成先生尝栖之。尧时有老母,种蓝于此,后仙去,因名太母山。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改母为姥,封为西岳之神。”《福建通志》称:“其地千岩万壑,悬崖飞瀑,不可胜数。”根据现代地质部门考察,太姥山岩石为粗粒花岗岩,属燕山晚期地质史中生代白垩纪的产物,距今有九千多万年至一亿年。

太姥山以石景奇伟壮观着称于世,游人称之为“天然石雕宝库”。在摩霄峰前有座白云寺,寺前有块摩崖石刻,大书“天下第一山”五字,因其年代久远,被疑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书。

登临太姥,从最初展现眼前的“仙人锯板”、“云际飞石”、“金猫捕鼠”等景观,给人第一个印象便是“伟壮奇绝。”入山愈深,石景便愈呈神奇,诸如“石僧诵经”、“九鲤朝天”、“三伏腰”、“一线天”、“金龟爬壁”……一步一景,集神工鬼斧之大成,令人叹为观止。

大凡名山,都有“一线天”,而太姥山“一线天”却独步天下绝胜。由于地层断裂使整座大石山,由南向北划开一道延伸二华里、高达二百馀米的天然石缝。进入石缝里看苍穹,天光犹如闪电一线。特别离奇的是,人通过缝间洞底的天然栈道,要用各种姿态方能通过;或立行,或蹲步,或上窜,或下跳,时而要侧身贴壁,时而可阔步直前。如过“卡脖子”时,须侧首弓腰。若是胖子,还须双手压腹,挤过去。人们出“一线天”后,互说起自己过罅隙时种种方法和姿态,无不捧腹大笑。

俗语说“登泰山难上南天门,登太姥难登摩霄岭”,摩霄岭之险峻,只有亲自尝试,才能领略。当游客登到摩霄岭中段的“回音谷”时,回眸一望,一组组雄伟奇美的景观已令人惊叹。其中有九座巨岩簇聚一起,好象在争奇竞秀,全都是高数十丈直插兰天,气势磅礴;如遇晨雾缭绕,观之宛若九条鲤鱼争跃龙门,所以称之为“九鲤朝天”。在它的东边,还有一座岩峰形如“胖和尚”,手捧佛经,正襟危坐,整整占去一个山头,故称之为“石僧诵经。”更神奇的是,路转山回,步移景换。就以太姥山最大的石景“石僧诵经”来说,从前述的正面看去,是一个“和尚”在“念经”,如果换从太姥山国兴寺边缘走廊往上看,却又象一个男人背着一个女人在急步下山,俗称此景为“和尚背尼姑”,而僧家则称之为“目连背母”。游人倒愿意叫它“夫妻峰”。如果改从西侧看去,其形态又改变成“两个和尚”一上一下地走着,叫做“二佛谈经”。

“金龟爬壁”奇观,是在一座峭壁之下紧贴着一片隆背的巨石,它的形象逼似在努力攀壁的乌龟,前爪紧贴百丈石壁,昂头伸颈,仰望峰巅,极富动感,栩栩如生。其他景物如“十八罗汉上山”、“韦陀把天门”、“玉猴照镜”、“猪八戒上山”等只要顾名思义对照起来无不维妙维肖,那种天然的浑朴味,那种具象的形和细微的动态,将使名工巧匠自叹不如。所以太姥山获得“天然石雕宝库”之称,”确是十分恰当的。

名山多古刹,太姥山也是如此。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座寺院,其中以白云寺、国兴寺、香山寺、瑞云寺、灵峰寺、芭蕉寺、天王寺的规模最大。白云寺又名摩霄庵,俗称“上寺”,位于摩霄峰前,《太姥山志》称: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白云和尚所创建,故称白云寺。国兴寺又名兴国寺,俗称“下寺”,据传唐开元十五年,都督辛子言入闽赴任,船到东海,适遇风暴,因太姥山神示梦得以避免,乃绘图奏报,唐明皇李隆基于仲秋之夜供图于花萼楼上,下诏在太姥山中敕建国兴寺,至乾符四年(877),辛子言奉旨督建完工。该寺现只剩有残存石柱三百六十根,森立在遗址的蓬蒿之间,但仍可从其占地面积和石柱的规模看出当年寺院之宏伟。香山寺,位于太姥山仙桥脚,现已修饰一新,“犀牛倒地”石景在寺的左侧。瑞云寺,位于凤山下,层峦迭嶂,古木参天,环境十分清幽,它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是闽东着名古刹之一。灵峰寺,也称“兰溪寺”,有“小雪峰”之称。宋淳熙年间,湖南提刑杨楫《重修灵峰寺碑记》云:“寺之建不知何所始,考寺记则咸通元年杨氏舍田以为子孙植福之地也。”由此可见,灵峰寺建于咸通元年(860),距今也有一千一百多年了。

太姥山云海为一大奇观。清晨,站在白云寺前百步远的长廊上,纵观云海,可以大饱眼福。只见面前雾海迷茫,山峦隐匿。清晨七点,山下早已阳光普照,而太姥山上还在大雾笼罩之中,真可谓“雾满龙岗千嶂暗”。可是,这“暗”中有瞬息万变之妙。开始的时候,游人只觉得云雾障塞,浑然一体,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地,也不知太姥五十四峰、四十五岩藏到何处去了。霎时云动天开,眼帘外展现万道白光,阳光透过云层,云层慢慢往下沉,沉到脚下,峰峦渐渐吐露尖顶,九鲤峰跃出云海波涛之中,远处群山宛若千帆竞渡,犹如岛屿纷列。升到云层上面的太阳立即用它的烈焰和威光,激活了荡漾的云涛,眨眼间,翻腾汹涌,裂变聚合为朵朵云团而升散纷飞。这时景迁物换,地动山移,目穷变化,神驰八表,真是观感上的巨大享受。

太姥山观日出,更是天下奇观。太姥山摩霄峰前有座八百米平伸向东海方向的平台,名叫观日台。凌晨四点,站在“观日台”上看日出是最好的时机。开始时,天风浩荡,寒气袭人,疏星渐泯,万籁俱寂。正东方那一抹淡青的天,愈来愈柔和而明亮。转瞬间,变为粉红,又变成桔红,绽织起鲜红的朝霞,把无边无际的大海和天穹,完全溶合成一幅金红灿灿的锦缎。一会儿,在那勉强可辨的天海之际沸腾起来了,太阳开始露出它血红色的额头,海水每抖动一下金光,太阳就向上一跳,很快就挣出一个圆圆的大脸庞。她环顾四周,光芒万道,照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金黄,尤其是,初阳倒映海面,出现双日竞走,更为奇观。所以游客们都说“观日出,太姥山可称天下之最。”

太姥山,除了峰险,石奇,洞幽,景胜之外,水秀也有超群之处。因为山衬海,海托山,故有“海上仙都”之称;登险峰,观沧海,赏新月,看日出,世称“山海大观”。《福鼎县志》称:“跃鲤溪源出太姥磨石坑,东南过白鹤溪,东径下洋桥;又东过望狮潭,南入葫芦汇。”还有“兰溪”,源出太姥。相传“每岁八月,水变兰色,取水沤兰,染帛最佳。”在太姥摩霄峰顶“石船”前,有个“仰天湖”,而在“鸿雪洞”里还有“鸿雪清泉”。今后规划在香山寺南向建一人工湖,到那时,“十八罗汉”、“九鲤朝天”都将倒映入湖中,更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还是太姥三奇瀑——“东折瀑”、“西折瀑”、“飞虹瀑”,虽然离主景区有十多里路,但毕竟还是在太姥山区之内,尤其是“溅雪瀑”,瀑布曲折回旋,宛若长虹飞卷,飞虹喷珠。

太姥山上,还有奇花异禽。诸如空谷兰、紫罗兰、方竹、墨竹、倒枝竹、云雾草、五色杜鹃花,“绿雪芽”茶和珍贵的“四足鱼”、“提壶鸟”、“鹰头龟”、“白鲤”等等,不仅使人增加见识,而且还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太姥山周,一派平川,田畴万亩;山下秦屿镇世称“古镇雄关”,是明代抗倭重镇,又是今日米粮仓,市井繁荣,建设一新,加之“一日两头鲜”,鲜鱼美酒足以款佳客,壮君游。

《福建史志》1988年第1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