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山名刹与古囊列山献

□吴山

各位团友、同志们!今天,我带你们去莆田县着名侨乡江口镇,游览莆田24景之一的“古囊列山献”与千年古刹囊山寺。现在车从莆田出发,径北沿着福厦公路,到了石庭往左拐进水泥村道前行二公里多便到了目的地。

前面那怪石重重叠叠的山峰便是囊山,就是名山古囊列山献。此山为什么称囊山呢?唐代莆阳文章始祖黄滔有句诗云:“山有重囊势。”意思说其山势犹以重囊,故名曰囊山。山上怪石嶙峋,形态多异,峰峦重叠,洞穴不少,故有“古囊列山献”之誉。山麓的古建筑群便是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的慈寿寺,俗称囊山寺,离城有20公里。现在大家下车先游此寺。

囊山寺座北朝南,背靠囊山,面临南北洋平原。寺的布局与莆田诸名刹基本相同,主要建筑物座落在中轴线上,依势而建,自下而上,有山门、佛殿、大雄宝殿等六进。左右两厢还有殿宇屋舍。面前第一进巍峨壮观的山门是1996年新建的,结构为城楼格式。上面的“囊山慈寿寺”题额是现代世界华僧会副会长释寂法师所书。再上去第二进是80年代所建的山门。我们拾级而上第三进便是天王殿,中供奉弥勒佛。他笑口常开欢迎游客和信众前来观光朝拜。弥勒佛座后,那尊神像是韦陀爷,是寺院中的保护神。殿两侧四尊高大的神像是“四大天王”。

我们绕过放生池再登阶上去,那是第四进大雄宝殿,它是寺的主要建筑部分。殿中供奉“三世佛”,中间那位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琉璃光佛,他能为众生医治疾病;右边是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寿佛。大殿两旁是十八罗汉。大雄宝殿的建筑物是清末按原式重建的,80年代进行整修。大家来看一下殿前那副石柱楹联:“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这副楹联反映寺的兴建始末。寺初建于唐中和元年(881年),名为延福院,像是我邑名僧黄妙应所建。相传因为他驯服二虎,常骑虎来来往往,所以后人称“伏”虎祖师,上联所指的便是他。光启二年(886年)重建,因闽王王审知为祝母寿,故改名为慈寿寺。光绪8年(1882年),僧通源决心重兴慈寿寺。他率领众僧手敲木鱼、口念佛号,四出化缘,鸠集建寺资金。经过几年的奔波,得到涵江商贾、侨胞和信众的支持,光绪11年(1885年)重建大雄宝殿。故有“敲鱼重振古囊山”之联名。目前,寺的建筑规模是在侨僧等的支持下逐步扩建的。现有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大小殿堂30多处,屋舍150多间。大雄宝殿后面那殿宇是第五进法堂。左边殿堂为“妙应祖师堂”,供奉唐代开山祖师黄妙应。

现在暂不上辟支岩第六进祖师殿,先参观寺内一些文物古迹。寺内那块“虎石”碑刻,传说是伏虎祖师用竹杖所书。大殿左边下廊庑后面空地上有口千年古井,相传是唐景福元年(892年)妙应祖师率众僧开挖的,后人称为“唐井”。另一古井相传为宋代所建。“唐井”旁那大石槽刻有“无咎”两字,下刻“熙宁岁在已酉十二月谨题”。此物系是宋熙宁间(1069年)所造,至今也已近千年了。我们再到大厨房里参观三口大铁鼎。各个鼎直径一米高,一次可煮大米饭100斤,据说是明代铸造的,足以说明当时寺之兴旺。

现在我们从寺后沿着石级登上辟支岩参观第六进祖师殿,同时观赏古囊列山献胜景,山坡路陡请大家慢慢走。祖师殿建在妙应祖师当年开山时静修处,是近年才建的。整个殿宇用36根石柱支撑屋面,殿尚未全面完工。右旁是新建的云涛轩。

辟支岩下方有块特大巨石,俗称“姆石”,高约百米,宽60米。这块巨石有“特异功能”,随着天气的变化,石色也随着起变化。这块花岗岩天气干燥晴朗时,石呈白色;受潮湿空气影响要下雨时,石变为湿灰色,南北洋平原基本可以看到,是一块天然的“晴雨表”。

辟支岩西约一公里莲花石之处,那是天元岩、民国初年建筑殿堂清基时发现一块古铜钱,有“天元”二字,故名天元岩。大家可依槛向前方眺望,眼前南北洋平原的村庄、沟渠、田畴和城涵两地高楼大厦历历在目,是一幅很美的天然如墨鱼图。往车外望去,兴化湾外海天一色,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此地真是一处登高远眺的好所在。天元岩后面山上群石累累。你们看那一块大石头如屋盖,下有岩石顶住,形成了大少岩洞,洞洞相通,有百廿间之称。进洞寻幽探奇,如置身于仙境。

囊山寺、古囊山自古就是莆阳名山胜景。寺前是古时驿道,有不少名人来此游览,并留下不少诗句。据载,自唐以来有莆田文章始祖黄滔,宋代名臣蔡襄,南宋着名诗词人刘克庄,宋绍兴状元黄公度,宋理学家朱熹,明景泰年间状元柯潜,明万历间宰相叶向高及近代名人等来此游览或借宿寺中。朱熹往同安任主簿时曾投宿囊山寺,有诗为证:“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寺”。

团友们,今天旅游到此结束,欢迎下次再来,祝大家心情愉快,一路平安!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