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室:让你进入时光隧道

□民间信仰∵■郭永仙∵文/图

名山室并不大,它坐落于永泰县大洋镇棋杆村境内的高盖山,其主峰海拔1187米。在过去的岁月里,它是有些寂寞的,尽管名气早就有了,但探访的人并不多。山上留下的许多摩崖石刻、佛教造像,默默地在流逝的日子中等待,等待能读懂它的有缘人。

名山室真正一鸣惊人,并引起有关方面关注的是因为一个人,这是一个与名山室有缘的人!他就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洛阳龙门研究所名誉所长、着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先生。1992年12月4日,我有幸陪他上名山室,同去的有时任永泰县文化局局长的林景海等人。

想不到这次上名山室,揭开了千百年来不解之谜。温先生面对灵龟洞中的摩崖石刻,反复观察、考证,认为极有可能是“莲社七祖图”造像,即为创立于南宋民间宗教“白莲菜”的宗门之祖。此造像极有可能为我国仅存的一处“白莲菜”造像遗迹。真是一语惊人!

1993年∵4月∵11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温玉成先生写的《福建永泰发现“白莲菜”造像》,同年4月28日《福州晚报》全文转载。

名山室始建于唐文德元年(888年),在唐五代十国时期,被闽王王延钧敕封为大闽西岳,将其与我国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相提并论。尽管名山室为闽国的西岳,在悠悠岁月中多少官宦、文人墨客造访过名山室,终究没有成为旅游胜地,这是幸事,所以名山室唐宋等朝代的珍贵文物才能保存到今天。

名山室还有一条足以惊人的宋代古道。上山走过的每一块阶石都是文物,都有宋朝的气脉隐藏其中。能够保持如此完整的宋代古道,在福建省并不多见。每一块石阶都有或清晰可见,或模糊不清的文字,讲述了当时民众为修建道路捐献钱款的姓名和时间。当年民众的修路热情,从这一块块的石阶上透射出来,这是通向宋朝的道路吗?那些一批批匆匆上山又匆匆下山的人,能有这样的感悟吗?我想只有文人才有这样的情思,他们能从这一块块看似普通的石块上,让思绪神游于宋朝,与前人作心灵的交流。

上名山室的山道并不难行,清一色石条铺就的登山道,像一册册整齐的线装书,有一千余级。到了一线天,已走了一半的路了。一线天入口的石壁上,有北宋太常博士陈祥道(闽清人,1067年进士)、状元许将(福州人,祖籍闽清,为宋朝福州第一名状元)等人的题刻。想必他们都曾在此石阶上小憩过,从福州就算骑马到名山室脚下,也颇费时间,就算走官道,也不过是大一点的山道,可想而知当时名山室的名气。这状元也算是大官了!元至正乙己春,隐居于永泰塘前官烈的元朝潮洲总管王翰,与几位友人一同游览了名山室,并留下了题刻。王翰几乎游遍了永泰县所有的山,都留下了题刻。

行至”登云梯”顶时,右侧石壁上有“第一山”摩崖阴刻三字,系临摹米芾字体。它忠实地记载了前人的信息,让我们去品味,与古人对视。

过了半山亭,再往上走,就见一只惟妙惟肖的“迎客龟”伸长了脖子,在向行人致敬。再行约四百多米就到了名山室。与方广岩、姬岩的一片瓦相似,这里也有一个一片瓦,下方盖有一道观,供奉徐、赵二真人,正殿有一龙首,龙口长年不绝涌出清泉,被称之为仙水。东西二石室,建于唐文德元年。北宋哲学家陈祥道、清教育家余潜士等人曾在山中书斋楼(现已毁)读书,巧的是这两人研读的都是宋理学。陈祥道还写了《高盖山珍珠帘》诗:“东风飘拂雨纤纤,吹向空中草木沾。记得传宣三殿日,恍疑天半散珠帘。”闽剧鼻祖曹学佺游名山室并留宿山中,留有《宿名山室》诗:“四野凄风甚,重林暖气余,虽如岩上宿,宛尔室中居。一夜梦魂好,千年踪迹疏,栖栖日行役,终愧古人书。”可见古时的名山室的魅力与文气。历代文人墨客造访名山室,为名山室添了不少文化味。

名山室的建筑小巧玲珑,盖得紧凑,像一篇妙文。在高盖山的半腰间,能有这样一片地,实属不易。它是清修的好地方。难怪历代会有一些耐得寂寞的文人隐于此处读书修身。既然此处为道家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胜景,比如霖雨潭、血盆洞、观音洞、一线天、飞升台等。

范围不大的名山室,几乎是一个小型的宋代博物馆。许多珍贵的古迹,如东室灵龟洞中的宋代摩崖浮雕造像群,高3米、宽10米的峭壁上雕刻有大象、狮子、老虎、鹤、喜鹊、龟、鱼、船等;各种神态的佛教人物,组成了一卷连环画一样的长卷,其内容有讲述佛教故事中的“天人赞鹤”、“石佛浮江”、“萨埵那太子舍生饲虎”、“鹿野苑说法”等。曾经让温玉成先生眼睛为之一亮的,是壁面中部上方刻“阿弥陀佛”立于莲花之上,佛着袒左肩袈裟,右手下伸作接引状。沿莲花梗向下,并排刻着七身比丘,皆圆首,穿交领袈裟,宽袖,拱手而立,七比丘头部以上,刻莲花多枝。当时温玉成先生认定,这一造像来自民间,以“莲社七祖”为崇拜对象,反映宋元时期民间宗教组织“白莲菜”,极有可能为全国仅有的一处。

位于摩崖石刻左侧岩洞内,有一尊男身石雕观音及石雕佛龛、香炉等。在香炉座上刻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七月记年。男身石雕观音形象特别,面容清秀祥和,头戴冠,双目微闭,似在参悟。双手自然交叉于石案上,赤足,足蹬于莲花上。如此造型观音,又是男身,在福建省极为罕见。

出了观音洞,丹诚子道长带我们一行前往血盆洞参观。西室血盆洞不大,据说昔时因石壁上长年渗出红色的水,故名。血盆洞中有一小型佛殿,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构造,为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历经近千年风霜雨雪,其木构件至今不腐不朽,实属罕见。它成为福建省尚存的四处宋代木构之一,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具有相当高参考价值。

名山室是一位历史老人,它见证了唐、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墨客以及官宦的到访。一处处的题刻,给了名山室深厚的文化意韵。名山室因其特殊的文物价值,2006年8月,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离开名山室,丹诚子道长送我们到下山的路口。那像一册册叠排着的线装书一样的石板条,又在我们眼前展开。走在这条古道上,心是平静的,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中的宋朝年代,身边似乎有来来去去的文人墨客向我们招手……

本文来自:福州新闻网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