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寺∵远离尘嚣

本土实力作家·朱丹枫专栏

出报国寺右行,沿着公路前去不远,只见丛林茂密,古楠参天,一座殿宇隐约显现。伏虎寺,大脑一闪念。对,“密林藏伏虎”的伏虎寺就要到了,顿时有了几分兴致。

伏虎寺最初建于唐代,南宋绍兴年间改建,名叫神龙堂,明末被毁;清代重建,前后历时20年,直到康熙年间才建成。因寺后的山形像伏着的老虎,故名伏虎寺,我左观右望,的确相像。也有传闻,在建寺以前,曾有恶虎为患,于是僧人便把庙名叫做伏虎寺,意为镇压恶虎,以免继续为患。这寺,殿堂高大,金壁辉煌,是目前全山最大的一座庙宇。

进得寺内,漫步细看,生怕漏掉了什么。在一座17层的铜塔前费了我不少的时间。该塔铸造于明代万历年间,立于大雄宝殿的右边,新建的一座高亭将其笼罩。塔高6米,塔身铸刻佛像4700余尊和《华严经》之经文,故名叫“华严塔”,也有人称之“小金塔”。经文字体工整,明晰可认,只是把我的双眼都看花了。全塔结构严谨,铸工精细,为罕见的文物精品。此塔是元代至正年间,由永川居士万华轩邀众捐资铸造并存放于圣积寺,又名“圣积铜塔”。对各寺废毁后与大钟等一同迁移到报国寺,以后又再迁于此的。几经迁徙变换,铜塔不仅抗住了岁月流失与人间苍桑带来的种种磨难,还将历史文明的积淀和艺术创造的瞬间永恒地凝固在它的身上。我感叹前人的创造。

穿行于寺中的门庭院落,伏虎寺清幽秀雅、一尘不染的景致令我好奇。寺庙一般都建于树林中溪水旁,树叶常常散落于屋顶庭院,打扫起来颇为不易。伏虎寺虽在密林之间,却从来不积存一片落叶,干干净净的。是什么原因?一番细察,方悟出些道理。原来,这种奇特的景象是因为该寺处在群山环抱上中,山风吹过这里,产生了环形气流,在屋顶旋转吹拂,乘势就把落叶都带走了。此景又为伏虎寺增添“离垢园”的美称。这真是科学与自然融合的结晶。

出寺,天正放晴,由伏虎寺后面向罗峰山远远望去,只见白云飘浮在苍翠浓荫之间,如诗如画,分外好看。这也许就是人们叫做峨眉山十景之一的“罗峰晴云”,一问便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在至雷音寺的路上,我常常看到各种色彩徇丽、形态不一的蝴蝶。尤其是珍奇的枯叶蝶。时值炎夏,草地上花丛中都有它轻盈美妙的舞姿。当它伫立树枝,那黄中透黑的双翅酷似一片枯黄的树叶,横贯双翅的一条黑褐色条纹,很像树叶的中脉,两侧的翅脉又像是树叶侧脉,末端的“尾巴”好似枝叶的叶柄,我分辨不出是蝴蝶还是枯叶。它的自我保护功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据说,峨眉山的蝴蝶种类繁多,共有200多种。枯叶蝶这种具有自我保护功能的珍稀动物,虽能蒙蔽它的天敌,却未能逃脱人类的残害。因它本身具有的观赏性和经济价值,使得一些捕蝶“能手”至此大肆捕捉,转手出售,获得高利,现已日见稀少了。但愿大理蝴蝶泉的悲剧不会在这里重演。

登山过林,爬完一个山坡,便到了解脱桥。这里是两峡的会合处,山峰陡险,仰不见岭;山间树木茂盛,岩上灌木丛生,路旁各种山花,四季次第开放。我过此,有渐入佳境感,于是乎尘虑全消,身心宁静。

过桥是解脱坡。名虽有些难解,却亦道出了世间的某些真缔。这坡长而陡险,若无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和松其盘骨的准备,欲上恐怕是一番“磨难”。望着这条弯弯曲曲、细长陡险的山坡,我的思絮随它一直延伸到山上那一片迷人的树林里去了。

朱丹枫(编者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男,先下乡插队,村小代课,进厂做工;后参军戍边,退伍返城,求学拜师;再步入文博,文艺研究、文化管理;写作纯属业余,有散文游记、戏剧评论、文化研究300余万字,着作多部。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