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少林寺

唐高宗和武周时期,少林寺进入了一个佛日增辉的时代。

此时,唐先后灭掉了西突厥(658?659年)、百济(663年)、高句丽(668年)等国,版图空前广大,东自朝鲜半岛南端,西至咸海,北达贝加尔湖,南抵越南北部,国力日强,与西亚崛起的大食帝国(阿拉伯),成为世界上两个最繁荣、最富强的国家。

唐高宗李治信奉佛、道,尤以佛教为念。他当太子的时候,就敬仰玄奘法师,曾为他作《述圣记》。显庆元年(656年)生皇子李显(中宗),他赐号“佛光王”,请玄奘为戒师。他还请玄奘就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并改宫为寺。显庆五年(660年),他下诏书从岐州法门寺迎“佛骨”至洛阳大内供养。麟德三年(666年),又令天下各州建寺、观各一所。

咸亨三年(672年),唐高宗和武则天皇后驾临少林寺。擅长书法的唐高宗亲自用“飞白体”写下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八个大字,并施舍幡幢、佛像及其它物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文,由王知敬用正楷书写,刻于碑石,字字贴金,号称“金字般若碑”。1980年于少林寺内出土了两通残碑,其一是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石碑,刻于咸亨三年,王知敬书。残碑高200厘米,宽135厘米,厚17厘米,约为全碑的三分之二,可惜未见碑首。碑上的字很大,每字高约1.5厘米。这大概就是唐高宗所施的“金字般若碑”。碑首上应有唐高宗题写的飞白书,可惜至今未

见。

同来的武则天皇后则视察了为亡母杨氏(?~670)在少林寺所作的功德??十层的下生弥勒佛塔。此时该塔由于资金不足,尚未完工。武后见状,“万感兼集”。她自十二岁丧父,母女相依为命,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武元庆、武元爽也常常欺负她们。母亲虽也荣封过“应国夫人”、“代国夫人”、“荣国夫人”,但父亲武士*(577?635)去世后,一直寡居,含辛茹苦。杨氏去世时,追封了“太原王妃”,武士*追封了“太原王”,并将东都教义坊杨氏旧宅舍为“太原寺”(后移至积德坊,改名为“大福先寺”)。此时武后想到外间纷纷扬扬传说母亲与贺兰敏之乱伦,罪孽深重,更须超度,而母亲的三周年忌日将近,佛塔仍未峻工,不免悲恨叹息。

此后不久,武后派侄儿武三思带着她的亲笔信及金币、丝绢等物到少林寺,恳请寺主和尚加紧修建,希望在母亲三周年的忌日,即673年九月甲申,终此功德。

《少林寺志》依碑刻《大唐天后御制愿文》收录了这封感人肺腑的信。信中说:

“弟子前随凤驾,过谒鹫岭,观宝塔以徘徊。睹先妃之净业熏修之所,犹未毕功,一见悲凉,万感兼集。攀光宝树,载深风树之哀;吊影珠泉,更集寒泉之思。

弟子自维薄祜,镇切梵衿。每届秋期,倍轸推心之痛;炎凉递运,愈添切骨之哀。未极三旬,频钟二忌。恨乘时而更恨,悲践露而愈悲。虽托福田,少申荒恩。今欲续成先志,重整庄严,故遣三思赍金、绢等物往彼,就师平章,幸识斯意,即务修营。望及讳辰,终此功德……”

《大唐天后御制愿文》残碑亦于1980年出土。残碑高76厘米,宽66厘米,厚18厘米。碑首六龙盘绕,碑边上绕以卷草纹。刻于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九月廿五日,由“司门郎中、太孙谘议王知敬”书。

武后为亡母作功德之事,也见于《新唐书?武士*传》:“荣国卒,后出珍币,建浮图缴福。”《旧唐书?武承嗣传》也说:荣国夫人卒,武后出大内瑞锦为之造佛像追福。又据新罗国崔致远撰《法藏和尚传》,荣国夫人奄归冥路,武后广树福田,度僧若干,又舍宅为太原寺。法藏即于此时剃度为僧。这法藏(643?712)本是西域康国人,后来成为华严宗的开创者。

武则天在少林寺为亡母杨氏所造的功德塔,推测就是西塔院内的“十级方塔”。这是一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顶上有石制的仰覆莲花状覆钵及摩尼宝珠,形状很像西安的小雁塔。此塔第一层南向开门,塔额作“下生弥勒佛塔”。一层西侧面嵌有宋代石铭一方,实系后来补作的。石铭云:“上祝当今少帝(即宋哲宗,时虚龄十一岁)万岁,太皇太后(即宣仁圣烈皇太后高氏,1093年崩)、皇太后(即宋神宗高后,当时临朝称制)圣寿延远,安乐吉祥,国泰民康,荣生无恼。元丁卯(1087年)中秋,少林住山广庆谨志。”有人依据这方宋代刻铭而称此塔是宋代所造,其实不

然。

永淳元年七月,病重的唐高宗下令造“奉天宫”于嵩山之阳。次年正月及十一月,他两次幸“奉天宫”,祈祷于太上老君;又作飞白书,大写一个“飞”字,送到少林寺。寺僧将它摹写于寺壁之上。然而,佛道不祜,唐高宗于这年十二月“升遐”。武则天又为唐高宗追福,在少林寺大造功德。但具体项目不详。

垂拱年间(685?688年),少林寺的冬竹抽笋,塔院后又有藤生,被视为祥瑞之兆。武周证圣中(695年),“圣神皇帝”武则天派中使送钱于藤生处,用以修理台阶,修缮“普光佛堂”。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