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学家罗台山研究的几个问题

赖海燕∵段福德

罗台山是清代着名的理学家、佛学家,目前学术界对其佛学思想多有研究,但对其生平事迹及思想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在进行田野调查与族谱考察的基础上,侧重以其家史资料、家族口传资料为依据,对罗台山生平交友及奇异经历作出解释,并评述这些经历对其诗文创作、理学与佛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罗台山;生平经历;思想考评

[中图分类号]B2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066-04

赖海燕(1965—),女,江西省赣南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段福德(1968—),男,江西省赣南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江西赣州341000)

一、罗台山交友考

罗有高(1733-1778),字台山,江西瑞金人,生于清世宗雍正十一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亨年46岁。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少慕马周、张齐贤之为人,习技击,读兵书。及见来道原,聆其教,乃潜心理学。既又师事雷?,学凡数变。初以优行贡京,及归,忽登楼纵火自焚,家人惊救,得不死,狂走入山数月,服僧农趺坐。

罗台山的好朋友应为彭允初。罗台山与彭允初同为乾隆时举人。彭允初,名绍升,号尺木,又号知归子、二林居士,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家世清华,簪缨相望”,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他的父祖都以科第仕宦,曾祖彭止庵(定求,号南)是康熙时状元,父亲彭启丰(芝庭)则是雍正朝的状元。彭绍升18岁会试中式,进士及第,被授县官,他辞而不就。24岁殿试中式,由于其父“怀盛满之惧”,而不就选。彭允初最初研究宋明理学,又从道士学修炼之术,三年无验,后从友人薛家三(起风)听闻佛法;入京师试,得识瑞金罗有高,因有高好佛书,自是日以佛学相切磋。及读明高僧《紫柏全集》,始归心佛法;继读莲池、憨山、?益诸人着书,遂深信净土法门(《四大师传后纪》)。他因私淑莲池,誓愿往生净土,自号“知归子”。彭允初受皈戒后,素食净行。彭允初、罗有高及汪缙(字大绅)都治理学,为清代理学中的一个流派,张之洞将他们三人称为“国朝理学别派”,都是“理学而兼通释典”者。①三人学佛以后又成了亲切的清净法侣,而汪缙对罗台山也是“心折之”。

他们的友谊之笃,一时传为美谈。罗台山早逝,彭允初为他编集遗文,刻行于世。彭允初的《一行居集》卷四有与罗台山书三通,皆有劝其念佛语句。卷七《书罗台山》记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正月之行迹。罗台山于乾隆四十三年卒,卷八有《祭罗台山文》,写于乾隆四十四年(1799)七月。彭允初的文学,得力于佛学处甚多。他自言自读佛经,始得为文之旨,特别是受了《华严》、《般若》及《四十二章经》的影响。他称这些佛经,有如千寻飞瀑和静夜钟声,发人深省而汲之无尽。罗台山在《复彭允初书》中评其文字:如梅如莲,寒香寂静,和风扇物。

二、罗台山生平异事考

罗台山平生经历之事较为奇异。光绪元年《瑞金县志》有关于罗有高的记载:

罗有高,字台山。由优贡生中式顺天乡试。幼为词赋,当拟司马相如、杨雄之言及壮为古文辞,出入韩欧间。言易虞氏翻,礼主郑氏康成。旁及兵符技击,皆精治焉。闻赣郡邓自轩先生元昌,其学宗于朱子。其言守前明薛文清公。国朝陆清献公与道貌岸然大适,因偕新城鲁士骥、于都宋华国,裹粮从游。后更师事宁化雷翠庭,学益纯粹。都中彭芝庭、朱石君、王兰泉诸先辈,咸辟心折之。旋下扬子、度钱塘、过甬东,同年生邵双桥适家居,延至塾。数载去。游普沱,寓西湖,复走京师,及归而卒。阁学翁覃溪赠句曰:“君非今之人。眼有万万古,莫以汉学专,辄骂宋儒腐。”邑侯恽子居传曰:“台山于书无所不窥,精思造微。必汉隙而出。一时士论交推之。”长洲彭尺木进士为梓《尊闻居士集》为世。②

恽子居(时为瑞金县令)《大云山房集?台山外传》亦载云:“台山少好技击,兼治兵家言,嗣学于赣邓元昌,修儒者之业,于书无所不窥,精思入微,遂喜佛法。自京师归,忽登楼纵火自焚,救之得不死。遂狂走入山,服沙门服,不下发,趺坐,与人言孝弟,而歌泣无时。下扬子,渡钱塘,过甬东,多托迹佛寺中。奉化快手怪其服,合侪辈篡台山,台山徒手御之,不可近。因诣县,趺坐县庭,为禅语。同年生主事邵君洪,时家居,识台山,乃释之。遂游普陀,寓西湖,已复走京师,乃归而卒。”③

关于罗台山登楼自焚之事,笔者于2008年7月5日、7月12日两次赴瑞金密溪罗台山故居,征询于罗氏六世侄孙罗振坡老人。罗振坡先生认为此事是瑞金县文化馆刘姓干部的看法,其实,应源于恽敬所写的《罗台山外传》。笔者考究后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家庭方面引起的。王昶《罗君台山墓志铭》明确记载:“台山素贫,又家庭时有拂逆,故不能以家食。人或以是恨之。而台山处之怡然。其所得力可知矣。”④从此文中可以看出,罗台山长期在外游学不归,云游于粤闽吴浙川京等地,这是其隐忧之一,故“人或以是恨之”,这当指家人恨之,但罗台山则“处之怡然”,不像是一种定力,实属苦不堪言,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状态,只好在外以求得解脱。罗台山好友彭允初也间接地肯定了罗台山家庭方面的问题,认为“台山天性孝友,家庭间每有拂逆,处之坦然”⑤。这说明罗氏家庭存在不和睦的一方面,只是罗台山修养好,不去理会而已。关于这一点,罗振坡先生又认为罗台山不可能不友善家人及兄弟,因为他有很深的儒学根基。二是在外游学的日子里,虽有与友朋之间的亲善情谊,然而儒释兵技之间的矛盾及科场的险恶,使罗台山“外服儒风,内宗梵行”④,年少时又曾“概然慕剑侠者流,习拔勇,治兵家言。视同学蔑如也”⑤。可能因为种种学问、性情,罗台山文化心理上时而交织出现矛盾,导致其如此行为。这件事情的主要情节还见于王昶《罗君台山墓志铭》:“台山素习楞严,至是遂长斋,编读大乘经,以求所谓密因了义者。既还瑞金,率子弟入山讲肄,导之为善。”④

关于罗台山在宁波被困县衙之事,《台山外传》说是“奉化快手怪其服”,以此滋生事端,而反被制服,后台山主动去投案,“趺坐县庭,为禅语”,然后不能脱身,只好以所识的宁波同年邵洪相告,官府查有其人,而邵洪恰在宁波,以实相告才得以“释之”而获自由。但王昶《罗君台山墓志铭》则作如是记载:“度钱塘江,止奉化之西峰寺,县胥疑为盗,集众捕之。台山手仆三人,余骇走。乃自诣县。县令羁之。同年邵主事洪以白令乃得释。”④这里认为当时是误把罗台山当作“盗”围捕,到了县衙而“羁”的。作为当事人,邵洪在罗台山去世后来到江西任抚州知守、江西承宣布政使,其时“台山尚攒野次未卜葬”,邵洪念及这位“昔在京华,订文字交,最为相投契”、“人品学问,为海内士大夫所推重”的好友,“尤为感怆”,托宁都知州黄某“委致薄赙,用佐买山筑坟之费”,后来还应罗台山嗣子罗之明的要求题写“孝廉罗台山之墓”墓额,还写下了《题故友台山墓》,记录了对故友的情谊,在这篇文章中他是这样写及当时罗台山在宁波的情形的:邵洪“旋督学中州,以大母王太夫人艰归籍,而台山从扬州高文纵游天台,道逢不若,反鄞寓予家。乾隆丁酉阕,挽台山入都。”④关于这个过程,罗台山好友彭允初在《罗台山述》中记载更为详实:“偕同忝二僧渡钱塘、止奉化西峰寺。一日出白金易钱,县胥疑其盗,捕之。台山手仆三人,余皆逃。寻自诣县,县令升堂见之,叱其跪,不应。诘其姓名,不答。羁之,告成寺宁波邵海图者。台山同年友也,闻其事白于令而拆之。遂客海图家。”⑤这段记载因作者是当事人之一,可信度较大,也较详实。原来是罗台山拟以银两换钱时被疑为盗,被捕时以其兵技反扑了县胥,自首后又不答不应问话,才导致了这场误会,只得靠邵洪来澄清并保释出来,此后就在邵家成了塾师。这可能更符合罗台山儒释兵等诸家思想影响下的复合型性格特点。

罗台山是清乾隆年间举子。他是以优贡中顺天府试的,据罗振坡说:罗台山之所以不在江西原籍考举人,是因为之前游学京城时认识了彭允初,那年彭允初的父亲为顺天府主考。但另有一个主考,在为其母祝寿时,罗台山写好了寿联放在客厅台子上然后就去休息了。待此主考派家丁带着银子来催讨时,罗台山非常气愤地说:我绵江(瑞金县的河流)人来京城不是靠卖字度日的。然后拿着已写好的寿词拂袖而去,因此得罪了该主考。后来殿试时推荐本来应录为第一名的,哪知该主考在卷中找到罗台山把“琇”字的“口”写成了三角形,虽然平时书写常会写成三角形,彭允初父亲也据理力争,但该主考认为科举考试是非常严肃的,如果可以写成三角形的话,那么“和”字的右边也可以这样写,如此,当朝宰相和也就成了“私”,这样罪名就大了。故而台山只被取为进士第五名,未得任何官名,南渡归家,彭允初作《送台山南旋》诗告别。于是台山一笑红尘,遂弃功名,隐逸寺庙。这是罗振坡老人据家族口传故事所作的解释,具体原因难于详考。

三、罗台山的诗文及理学、佛学思想考评

罗台山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因病卒葬原籍瑞金密溪后,该村建有“台山园”和“台山学堂”以作纪念;民国时县城曾设台山路,其墓葬至今在密溪保存完好。

罗台山作为乡村知识分子,他的诗文中少不了常见的咏景写情之作,其诗文绝去依傍,务抒所独契,流露出较浓郁的悲愁气象,即便写景之作在描图绘景中也夹杂些感慨,如他的《梦中登翠微山得句》:“坭径绝猿引,欹峰倚天赤。中有辟世人,邻聚谈古易。春晴放鸡豚,烂漫桃花碛。雪意玉寒松,峭穿壁立。以此阅世运,蒙萝深寂历。夜静闻古琴,起步月浩白。漭哉化城游,酣嬉醉空碧。下界啼秋虫,俯仰一太息。”⑥而《赠季弟鼎臣》融经历、儒理、佛思与感受于一体:“浮生剧风波,中年忧乐半。纯素污所缘,高明鬼斯旻。三人成市虎,冒昧离祸患。立志苟不欺,可使金石贯。荆山剖奇珍,精神朗层汉。莲出火宅中,香光近逾烂。孟子道性善,大禹陈洪范。彝伦矩自天,怪变谁能乱。但期保耿耿,白发娱岁宴。”⑥《赠潘守愚思质昆弟》则更具空灵气韵:“结交乐昕暮,语默论深契。午夜供清茶,微言屑风桂。妙处辄粲然,纵脱无根蒂。仰首望青霄,莫遣浮阴蔽。”

罗台山于理学得益于赣南作为江南重要的理学阵地。他一方面受家学影响,又师事于理学家于都宋道原(字昌图)、赣县邓元昌(字慕廉),读宋五子书,成于胸;另一方面,赣南的理学氛围与实践也使罗台山大受启迪。他在《邓先生墓表》中作过这样梳理:“赣在万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宋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未闻从游之士有赣人焉。明阳明王先生讲学章门,而雩始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而中叔彭先生声华至落寞,守学明礼,与程山谢先生相应答。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⑦并以邓元昌的理学实践经验为例说:“年十七,得宋五子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出入禽门,忍不自返,何哉?’自是澄心默坐以观理;饬言动、严视听以?习;博考图籍,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端本于闺门,敦行孝弟睦姻任恤之行以求仁。确然沛然,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淡泊和平,以此自终。”⑦邓元昌之所以能如此,应是理学思想与操持实践的结果。罗台山概括道:“先主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挺为伟人。”⑦

罗台山因与彭绍升交游,遂信佛法,又从扬州高旻寺昭月、了贞参禅。可以说,他出入于儒释。彭绍升在为其挚友罗台山编订的文集《尊闻居士集》的叙言中曾说:

孔氏既没,学统歧,道术裂,二千余年,承学之士,递相祖述,专门名家,于是有训诂之学,有辞章之学,又进之为道德仁义之学。就其善者,莫不原本六经之旨,以孔氏为宗要,其浅深纯驳高下之别,则断不能以强同也。《论语》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夫文者,礼之外心也,礼者,文之内心也。微显交融,本同一贯,然而博约之间,内外本末之叙则不可以不早辩,故曰“文,莫吾犹人也”,又曰“予欲无言”,学者诚能廓见闻之町,反视听之原,得一以贞枢纽造化,然则明而为日月,流而为江湖,怒而为雷霆,蕃而为草木,莫非文也,即莫非礼也。其皆一心之自为发育也,而果可以外求乎哉。并吾世而攻训诂辞章者,往往有之,其能究极于道德仁义之归者,鲜矣。罗子台山躬明睿之姿,负进取之志,研精覃思,真积力久,豁然自得,发而为问,弥纶天人,昭晰空有,沛然莫驭。盖百数十年间攻文章谈道术者有之未有或先之者也。而或以台山之文,出入乎儒释,泛滥于庄荀,兼综乎训诂辞章,疑有累于道。夫是则台山之博也,其外心之着与,乃其所以约之者,非犹夫人之所能测矣。其于博约之间,内外本末之叙,辩之者早矣,而又何疑焉?⑧

罗台山的儒学与佛学思想试图汇通,其具体的途径在于将辞章与道德、礼义与礼心互为沟通。他认为,东西二圣贤之儒学与佛理权实互用,其根本大愿是相同的,即“全从大慈悲海流出种智,切实为人点透衣珠”⑨。所以,他“外服儒风,内宗梵行”⑩,试图融合儒释。

密溪村因罗台山理学思想的影响,后人更崇文教,思仁义。密溪的罗氏木牌坊亦犹此义,牌坊建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又于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建。它造型雄伟,雕刻精细,极富客家的人文理念与建筑特征。其高为5.53米,宽为2.15米,为杉木结构,两柱支架,青瓦覆顶,檐下有短木条组成的蜂巢图案。最为抢眼的是,横梁上镶嵌的木匾,上书“善行流芳”四字。这里有一个故事:明代密溪粮贾罗孟稳贩粮赴京,时遇天灾,饥民屡屡劫粮以充饥。罗孟稳进退两难,索性在沿途扯起赈灾济贫的旗号,将贩运的粮食全部救济给灾民。当地官府得知此事,奏报朝廷,奉旨为其建坊旌表,将“善行流芳”的御赐四字刻于牌坊匾额。据说,当年路经此牌坊,无论官位大小,骑马者下马,坐轿者下轿,以示敬意。

至今瑞金密溪村乡风淳朴,罗姓子孙以“理学传家”,以道义为先,这恐怕与罗台山的理学影响,与客家文化中的崇德尚学理念有着极大的关系。

注释:

①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国朝着述诸家姓名略总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②《瑞金县志(影印本)(卷七)》,光绪元年第234页。

③恽子居:《大云山房集?台山外传》。

④罗振坡:《罗台山家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存瑞金县密溪村罗振波处),第63至65页。

⑤邵洪:《罗台山述》,转引自罗振坡《罗台山家史资料汇》。

⑥徐世昌:《晚晴?诗汇(卷九十一)》。

⑦罗台山:《邓先生墓表》。

⑧彭绍升:《尊闻居士集叙》,转引自《二林居集》(卷六)。

⑨罗台山:《与彭允初》,转引自《尊闻居士集》(卷四)。

⑩王昶:《罗君台山墓志铭》。

【责任编辑:龙迪勇】

出自:∵《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9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