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庆寺石碑考略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珍藏有一通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法庆寺刊刻的石碑。该碑石灰石质,高91厘米,宽129厘米,厚17厘米。碑右上角残缺,题目仅存一“记”字。碑文系字径3厘米的精美隶书,未见着录,值得关注。兹将碑文标点断句如下(“□”表缺一字,“」”表转行),作一简要考证。

“□□□□□□记

□□□□寺主僧」□□□其师固庵」□□遗命,籍常住」□田庐资产为三」册,请藏其副于官,」府、县各一,而存其」一于寺,以杜私相」质鬻之弊。予既为」钤印而序之矣。旺」又砻石以刻其凡」最之目,而求记于」予。尝见昔人之为」释氏文字者,类皆」作彼法中语,非世」俗之所解。其间达」者之言,如苏文忠」公《四菩萨阁记》;近」世张稷若先生《济」阳释迦院记》,其尤」了悟者也。由张之」言,以无舍为舍,而」舍无穷;由苏之言,」以无守为守,而守」亦无穷。月犬皆为上」乘人言之耳!记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之」人而已矣。以福田」劝人之布施,以刑」法禁人之贪冒,岂」圣贤无为之法。固」月犬盖有所不得已」也夫!沙门衣坏,色」衣之食,而食何尝」以资产蓄积为事?」丛林之设,聚十」方学侣而衣食之。」以资其禅诵,且可」以赡困穷、无告之」民,亦法之善者也。」道俗猥众,不能无」容贪嗔于其中,则」或以檀施之资为」龙断之具。不畏佛」法,不恤公论,是岂」语言文字之所能」喻哉!今与大众约,」自刊石之后,倘有」不法僧徒交结匪」类,擅以寺产私相」典质买卖者,寺僧」及檀越施人等白于」县,各论如律。追价」入官,还其产于寺。」庶几乎以世法匡」佛法之所不逮,而」畏凶者强仁亦可」以知所忏悔矣。予」尤望旺之为,其不」可取者。如苏文忠」公之言,无徒以身」守之而已也!」嘉庆三年岁在戊」午十月既望,文林」郎知益都县事辽」阳海亮记。」法庆寺殿房一百二十六间,草房六十九间,大地二百八十亩零,内除河滩等地五十余亩。」丁家庙毛草殿房八十五间,大地一百九十亩零,内除沟底河滩等地四十余亩。」东小庄宅房十四间,另置宅基二所,大地五十一亩零。柳峪寺殿房三十五间,大地五十六亩零。」地藏寺殿房三十七间,地在法庆寺地亩数内。」书者牟仲武,刻者李希曾。”

碑文镌刻分为上、中、下三组格式。碑面左侧以字径1厘米的小楷附记法庆寺房屋、土地数目,所谓“田庐资产……凡最之目”。这是一份清清楚楚的寺院房地产石刻凭据。由此可知,嘉庆三年(1798年)该寺计有房屋366间,土地667亩余。当年寺院房地产数目共抄录了三份,青州府、益都县、法庆寺各存其一。碑文是益都(今青州市)知县海亮应法庆寺寺主僧旺之请撰写的。立碑目的在于“以杜(寺僧)私相质鬻之弊”,防止寺院房地产流失。明确宣称:“自刊石之后,倘有不法僧徒交结匪类,擅以寺产私相典质买卖者,寺僧及檀越施人等白于县,各论如律。”可见这块由地方官支持勒立的石碑,具有严厉的法规效力。

法庆寺:旧址在青州市区西郊营子村西侧。清初达法和尚倡建,初名“大觉禅院”,俗呼“丛林寺”。顺治三年(1646年),青州明衡王府被查抄,其财产一半归入寺中,寺院范围得以拓展。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载:“顺治中,敕赐今名(法庆寺),并颁帑金五百两大其门庑。”康熙年间,寺院香火最盛,有和尚100余人,土地800余亩。殿宇宏整,法相庄严,为一方佛门胜地。光绪年间,寺僧丽吉、中宝、天性相继重修寺院。该寺与长清灵岩寺、诸城侔云寺、五莲光明寺号称山东四大禅寺。清代高僧“宏觉禅师”道文心(1596~1674年)、“天岸和尚”本升(1620~1673年)、“儒僧”元玉(1629~1695年)均曾住持过法庆寺。据青州市博物馆藏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修青州万年桥募缘文》碑载,法庆寺僧成行曾经“舍身募化,苦行数载”,筹集资金重修万年桥,大为州人称道。清代着名文学家王士礻真、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皆曾莅临寺中,分别赋有《法庆寺阁上望云门山》和《题赠法庆寺方丈慈宽》,为寺院增色不少。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青州各界人士齐集法庆寺,举行万人大会,声援北平学生反帝爱国运动。1931年,益都县长杨九五改法庆寺为驻军营房,存世近300年的齐鲁名刹宣告终结。

据碑文,法庆寺有别院四座:丁家庙、东小庄宅、柳峪寺和地藏寺。其中丁家庙、东小庄宅,地点不详。柳峪寺故址在青州城西五里镇赵家河村东北。由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三《城外坊巷北关》知,地藏寺位于法庆寺东北400余米处。碑云“地藏寺……地在法庆寺地亩数内。”正因两寺相邻,其地才在法庆寺地中。光绪年间地藏寺仍存,不知废于何时。县志未载该寺隶属法庆寺,今赖碑文知之。

僧旺:法庆寺寺主,生平事迹不可考。碑文两次提到其名,即“旺又砻石以刻其凡最之目,而求记于予”和“予尤望旺之为,其不可取者”。按碑文首句有“寺主僧”三字,可推知僧旺是寺主,并且首句当为“青州法庆寺主僧旺……”。

固庵:法庆寺僧,事迹不详。从碑文看,固庵与寺主僧旺乃师徒关系,推测他应是法庆寺前任寺主。僧旺保护寺院房地产的举措,正是遵其遗命而行。

苏文忠公(1037~1101年):北宋大文豪苏轼。据碑文,他曾撰《四菩萨阁记》。此文作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载《东坡全集》卷三十五,记述了苏轼向成都大慈寺和尚惟简捐赠的四菩萨画像的传奇来历及建阁经过:长安有座唐明皇时建造的藏经龛,龛开四门,八扇门板正面画菩萨,背面绘天王,共十六幅,“皆吴道子画”。唐僖宗“广明之乱”,藏经龛被黄巢起义军焚毁。当时一位僧人在大火中拆下四块门板,历经千辛万苦带到风翔。迄至宋代,有人花十万钱购得此画,并转卖给苏轼,苏轼又将其献父苏洵。苏洵嗜好古画,奉为至爱。苏洵逝后,苏轼把四菩萨画像捐赠给大慈寺,惟简为此筹钱百万,苏轼又助钱五万,建成楼阁一座,予以珍藏。

张稷若(1612~1678年):清代着名经学家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明季诸生,入清不仕。笃守程朱之学,教授乡里终生,曾得顾炎武赞赏。张氏治《仪礼》最精,撰《仪礼郑注句读》。另有《周易说略》、《蒿庵集》、《蒿庵闲话》等。据碑文,他曾作《济阳释迦院记》,此即《蒿庵集》卷三中的《济阳释迦院重修记》。该文无年月,记述了济阳僧俗信众不惜资财,齐心协力重修“瑞像渐隐,堂草欲深”的释迦禅院的佛事活动。

撰文者海亮: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八《官师志四》载:“内务府正黄旗人,附生,嘉庆元年(1796年)任(益都知县)”。可知他是出身附生的满族旗人。从碑文及钤印进一步得知,他是辽阳人,字静斋。海亮所作法庆寺碑文,文笔流畅,叙事简明,主题突出。这是深受《四菩萨阁记》和《济阳释迦院重修记》影响的结果,二文虽出自大家名流之手,却未与大多数文人墨客那样在撰写佛教文章时大量使用艰涩难懂词语,故而受到了海亮的欣赏和认同。

书丹者牟仲武、刻石者李希曾:事迹均无考。通观碑文,隶法严整,笔势洒脱,颇具功力,兼以刻工精到、老练,确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上乘佳作。可以认为,牟氏虽名不见经传,但系当时青州之善书者无疑。

法庆寺嘉庆碑刻是目前所知该寺存世的唯——通石碑,为研究这座山左名刹的历史增添了珍贵实物资料。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