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勃拉邦林立的寺庙

许多欧美人一来琅勃拉邦,一小住就是几个月,有的还当了上门女婿,那是因为想用花最少钱的方式,来远离钢筋混凝土城市的喧嚣,来这原始、古朴和贫穷落后的地方享受清净的。中国人就喜欢逛寺庙,仿佛不逛寺庙就不是旅游。

琅勃拉邦市的寺庙很多,光在老城区内数得出名的就有三十六座之多,周围村寨里不知名的还有几许不得而知,虽说有名的几个寺庙都有故事,但要全部游览过来,不说得耗费一、二个月慢慢看,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但有几个地方一定要去,也值得一去。

这几个寺庙分别是:在洋人(西萨旺冯?Sisavangvong)街上的“迈寺”;在湄公河和南坎河交汇处的“香通寺”;在普西山后(Vatmou∵Enna)街“丁”字路口处的“马克莫塔”(That∵Makmo)和紧临的“维春寺”;在省交通厅对面(Vatthatlang)街上,从一个简易体育场就能遥看到的塔敦(Thatlouang)寺;去大广溪的(Vatpasaman)路“丁”字路口塑有老挝“盖松·维汗”半身雕塑像公园侧后面的吉奉乃巴特寺(Phraphouthabat)。

前面两处寺庙因有名得看,后面两处我觉得有特点也得看。

迈(Mai)寺于一八二一年在曼塔杜腊国王统治时期开始兴建,结束于一八九一年年萨嘎林国王统治时期。也有人说建于一七九六年,是根据阿努鲁塔国王(Anourouth)命令,要建造一座比其他寺庙都漂亮的新寺庙而建。

迈寺的受职厅是木制结构,屋顶是琅勃拉邦古典风格的五层木质结构,一八九四年∵“勃拉邦”圣佛转供奉到此寺。一五六0年塔提兰国王迁都万象,把佛象留在了这里,该神也成为琅勃拉邦及整

个老挝国家的守护神。

泼水节的第三天活动,朝拜“勃拉邦”圣佛仪式在这里举行。本来,我回国前花二十五美元在这附近的工艺品店买了个二十多厘米高的复制品,请人先行带回国做个纪念,没想到听帮我带的人说,在进中国边境时让中国武警没收了,说是外国文物不许带入,真冤呀,这东西,满琅勃拉邦的洋人街上大大小小摆得遍地都是,这也是文物,老挝有这多文物!

琅勃拉邦以前叫“蒙双”,“蒙”是市的意思,后又叫“香侬(坎)”与“香通”以后才叫“蒙帕邦”。

香通寺位于老城区半岛尽头湄公河与南坎河最末端处的湄公河边,很好认,因为隔马路的河堤上有一只半蹲着面朝大河的似豹似虎的石兽,据说这石兽也是古物,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可惜只剩一只孤独地看着淌了多少年的河水。

此寺庙由赛塔提拉王兴建于一五六0年,一八八七年曾遭到破坏,一九二八在西萨旺冯王的干预下,得到了修复,这座寺自建立以来一直受到王室精心保护,直到1975年,至今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

传说琅勃拉邦地区原来是个从无人居住地方,这里有一棵比所有的树都高大得多的树,树叫“脉通”,“脉”是树的意思,“通”是空洞,“坎”是金子之意。

一个叫勒西的苦行僧,来到这片到树林中修行,并为这棵树立了个碑,过去在老挝立碑要杀人祭碑,勒西则指树为碑未杀一个人,从此,城市的名称也由此演变而来。

古时,这里的黄金产量是相当高的,就是在十多年前,琅勃拉邦湄公河边也有许多家庭是以淘金为生。

到公元一五0一年至一五0二年时,维孙拉那国王从万象请来尊玉佛。玉佛叫“勃邦”神,供奉于“妈糯香通寺”简称“香通寺”。

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城市叫“蒙帕邦”,中国人慢读后就为“琅勃拉邦”。∵“琅勃拉邦”即佛象居住的地方,

香通寺是老挝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寺庙,寺庙浓缩了琅勃拉邦古老的寺庙建筑风格。这里除了主寺之外,周围还有数座小寺与小佛塔,每间小寺都供有一尊佛像,平常不供信徒膜拜,只有在“泼水节”庆典日时,才请出来让民众泼水祈福。小佛塔里则是安奉历代香通寺高僧的骨灰。香通寺外观全是精美的雕刻图案,每扇庙门都有精致的金色佛像浮雕,一看就深觉华丽。

每年泼水节期间,到要放河灯那天晚上,各个寨子扎制的各式各样大河灯都会集中在这里展出,那时,全市的人流都会呼家带口地拥向寺里和寺旁的河边码头上,真是万人攒动,水泄不通。

“马克莫塔”(That∵Makmo)和∵“维春寺”∵(Vixonnarat)其实就是一个地点,只是琅勃拉邦人

在介绍时,总是先提到塔。这塔也是琅勃拉邦较突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只是老挝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会称此塔为“西瓜塔”?

维春寺是由维逊腊国王于一五一二年兴建,该寺原为全木质结构,一八八七年被大火焚毁,后参照原来的独特结构重建,但取而代之的却是砖、水泥结构,入口处用白色大理石铺地,寺内用的是抛光黑色大理石。寺庙内有许多漂亮的小佛像。

每年隔此不远的南坎河里,就是泼水节举行赛龙舟比赛的集合和出发点,泼水节的闭幕式也在这里举行。

马克莫或西瓜塔是由维逊腊国王(Visounarath)的王后于一五八四年兴建,位于维春寺,由于雨水太大,此塔于一九一四年倒塌,内有许多铜制、金、银、宝石珍品,后珍藏在王宫内里。倒塌后的塔在一九三二又修复。

塔敦(Thatlouang)寺,是我刚到琅勃拉邦时的一天早晨,看翻译还在梦中,因为是休息天,就没打搅他好梦,悄悄一个人出门瞎逛发现的,当我回来将从寺庙大门上抄下来的老挝文和英文给他看时,他先看老文说是“塔銮寺”∵在万象才有,不信琅勃拉邦也有塔銮寺。后我有空又带过他去看,他才哑口,但我两人经过研究觉得为与万象的塔銮寺区别,就按英文的发音将其翻译成塔敦寺!

这也不怪他,他从小就跟随在国家人事部工作的母亲生活在万象,对琅勃拉邦的印象太少,也记不住。

我发现塔敦寺纯属偶然,是我去看过正对着(Xayachakaphatphanpheo)路口的老挝国第二代国家主席“盖松·维汗”的半身雕塑像公园后返回,遥见东边远离公路的一座小山包的绿树丛里,冒出了一座黑黑的塔尖,看准是在回家的方向,就大胆穿过公路下与那小山连接的旷地,一块像是足球场的平地在旷地中间显得极小,大概只有旷地的十分之一大,后来知道这里也是块运动场。旷地里没一棵树,全是茂密的草丛,让人有些生畏,生怕里面有毒蛇出没。

我刚进塔敦寺时,一群聚集在大门旁右边大凉棚内的妇女们刚举行完什么仪式,要散去。

大门内偏右有两道斜挡墙,各堵墙头卧一条“龙”,我不知是否该称其为“龙”,还是称为“蛇”。此龙

龙尾有几十厘米成直角向天,头有七个,中间的那个稍大些,两边各三个。

上坡后,右边平台上是一座两层的鼓楼,下层有墙,上层有柱无墙,横梁上吊有一牛身粗的大皮鼓。习惯地,我转头找左边对称位置的钟楼,不见。

鼓楼前有一个山脊式两分水小敞亭,亭的横梁上悬吊有一直径为四十厘米,长约人高的瓦灰色园柱体,我想当然以为是铜钟。

塔敦寺建在小山最高处,右边稍陡些,对着“盖松·维汗”的公园,胸高的围墙上,有一个小和尚背对寺院,反坐在院墙上,我想,小和尚是否在想还俗的事?

寺的左边坡缓一些,建有一座和尚用缮的大厨房;一座讲经念佛的经堂;三座小和尚住的宿舍。从开着的窗子里,我看见床头贴有许多大幅美女像。

宿舍前一棵绿荫如盖的大树下,四个小和尚正围在桌前,走进一看,正下棋呢。

寺的整个平台上,依次有一座白基座的金黄色佛塔;一幢泰式供奉佛的大殿;另一座就是我远远看见的铅灰色佛塔。

大殿前那座塔为方形,二十多米宽的底座高一米,座侧每边有三个凹进去的佛龛,内供神像。底座上建成有五座方塔,中间大些,高些,其余四座,建在底座靠边正中处。

经塔由姆指大小的金铂镶贴。据翻译后来告诉我,这差不多一厘米大的金铂,每块值泰珠二百,折合人民币四十多元。

主塔高约二十米,副塔高约三米。塔前地上有一尊体态丰腴,线条突现,右腿屈,左腿跪的女神。女神的右手紧握着从金冠里冒出来的粗粗发根,左手微下伸挽住快长拖到地的发稍,发稍里有一股细细的水流出来,仿佛是一个在湄公河里洗头的老挝少女。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老挝人崇拜的大地女神,说是她养育了老挝人,哺育了老挝的大地。

金塔后的大殿是一座九间三进的泰式神殿,两层高山脊的两分水建筑,正门开在金塔后的山墙处,不像中国的寺庙正门都在正面滴水檐下,侧面也有数道侧门,但我去那天所有的殿门和窗全关着,未得一睹其内貌如何。

神殿后的高塔要比金塔高大许多,底座方形宽约十米,整个塔身全是铅灰色,高近三十米。塔座也是方形,连底座带塔身共十八层,是否暗喻佛教的十八轮回不得而知。第四台平台上有莲花瓣状雕塑十四个,四角的稍大,中间小些,靠东边无,看来是已经损毁,因为我看见西边的一个也是损毁一半了。第五和十八台塔座四角各有一尊面向塔跪拜着手扶塔身这神像。

我看完出寺门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阵“咚—咚—”的闷响,回头看,才发现是一个清秀的小和尚在撞那我以为是铜钟的木钟。

每年,在这里举行的老挝“开门节”,对全国范围来说,这里的仪式场面也是最隆重最热闹和最有影响力的。

吉奉乃巴特寺也是我开始瞎摸到的地方。这寺与琅勃拉邦所有的寺都不同,建在靠湄公河边,“盖松·维汗”公园后面,可以穿过公园后面寻去,也可再往去大广溪路的路前行一些,从一条稍窄但能通汽车的土路进去。

这寺与众不同之处除因位于临湄公河陡岸边风景极佳外,还有两处,其白色的大门楼初一看,绝对以为是座教堂,完全是西式结构的,没一点东南亚的风格;第二处是我发现在门楼、大殿、院落和下到河边的曲折石阶边,都有许多中国汉字,是否是与中国人到老挝的历史有关还是由其后裔捐款修建不得而知,本想等有空带了翻译去再问,谁想再也没时间回访,真是遗憾呀!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