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观音寺及三元宫

盱眙县观音寺的三元宫,建于唐代高宗年间,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历史上的三元宫被毁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考证链接

【∵∵】

■石光辉

盱眙县的东北边缘,宽阔的三河南岸,坐落着一个三面环水的观音寺镇。

观音寺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汉代,这里叫诸庙岗属东阳郡辖。当时的观音寺镇集镇规模较大,街道长约一公里。相传到了唐朝的时候,有一名臣尉迟恭出巡此地时建起了“观音庵”、“三元宫”,供奉观音菩萨。此后这里就香客不断,观音寺的名称便由此而来。当时属安宜县辖,后属于宝应县辖。

观音寺境内的三河历史上仅为一条较大的涧沟,名曰“衡水”。因此,位于水边的观音寺当时又名为“衡羡庄”、“衡羡镇”。20世纪30年代,这里称为“宝应县第七区衡羡镇”。抗战期间,新四军挺进淮南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衡羡镇改名观音寺乡,属于抗日民主政权“高宝县”、“天高县”管辖。新四军军部进驻黄花塘时,观音寺为军部到盐城的必经之地,二师曾在观音寺设立兵站,负责人员、物资接待中转事宜;中央领导刘少奇及新四军将领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张爱萍、陶勇,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解放后,观音寺划归盱眙县管辖。

三元宫建于唐代高宗年间,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历史上,观音寺的庙宇在周围有很大的影响,除“观庵”、“三元宫”外,还有“梓橦殿”、“湖下寺”、“茶庵”。以“三元宫”规模最大,香火特别旺盛,每逢庙会,四面八方有数千人前来赶会,最远的江西、福建等地的香客都前来敬香拜佛。

该庙遗址在观音寺老街道北侧,雄踞三河南岸,前后四进三院,两侧为偏殿、厢房,共有房屋100多间,占地7200平方米,拥有庙产1000多亩。

三元宫大门前有一道“影壁墙”与街道隔开。大门前方两侧,东面是“灵宫殿”,屋内有王灵宫塑像,西面是土地庙,内有土地神塑像。第一进大殿一顺七间,正中三间有关帝殿,殿内正中面对大门的神台上坐一约1丈5尺高左右的关云长塑金神像,左右矮台上立着关平、周仓、张苞、关兴四人站立的塑像,他们神态逼真,气势威严。关帝殿东边两间,有一偏门,一间是通道,一间屋内是一泥塑马夫,瞪着两只大眼,一手举马鞭,一手牵着赤兔马。关帝殿西面两间也开一偏门为孤魂堂。第一进大殿后面院内,有一个很大的没有盖子的三足铁鼎香炉。

三元宫第二进的大殿叫火星殿,殿内正中神台塑有三只眼的火德星君的坐像,左右矮台上站着面目狰狞的四座塑像,有的蓝脸赤须,眼睛出脸外;有的蓝发红胡子黑脸,有一个手里拿着火鸽子,还有一个膀上绕着火龙。这道塑像后面有一道屏风,屏风后神台正中坐南面北站着韦陀塑像,面对大殿后门。面对大殿后门二面靠着山墙处各有一个菩萨,东西两边为财神菩萨。火星殿后是个大院子,院内可纳数千人,院子中间耸着一塔形天香炉。

塔形香炉正北是三元宫大殿,大殿高大雄伟,殿内正中神台上塑有天宫、地宫、水宫的“三元”大帝坐像,高约两丈,和常州齐宁寺里的神像差不多大,满身都有飞金叶子粘贴。佛龛东边靠北墙神台上,坐着李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位神像。

西边靠北墙神台上坐有风、雨、雷菩萨神像,三元宫大殿南檐无墙,有一排柱子;柱子向北2米处从东山到西山装有活动门槛,门槛上装有20多扇格子门,逢盛大活动,格子可以除掉。东山靠着格子门放着一大木架子,上悬挂一口大钟;西山对应处一大木架子上放一面特大牛皮鼓,大钟架北面矮长神台上,站有武判官等神像,大鼓架北面矮台上站有文判官等神像。

三元宫东厢偏房有20多间,均门朝西。关公殿东侧偏殿内有送子娘娘,催生娘娘,保生大帝,痘神菩萨,眼光菩萨,大肚弥勒佛等塑像。三宫大殿东侧的厢房是住持室,中间是“佛”堂,供有乾隆皇帝亲书的一个“福”字;南边一间是住持僧寝室。抗战期间,刘少奇同志路过观音寺,曾在此休息过。其他房屋为厨房和仓库等。

三元宫西侧的偏房均门朝东,最南边的偏殿里供有一批主管六畜的神像,如牛神、马神、猪神等,其他厢房则为僧人宿舍或空房。抗战期间,新四军二师曾在此设兵站,有10余名官兵曾长住在这些空房内。

观音寺三元宫,历史上每年正月十四日庙会最为热闹。鼎盛期四乡八镇共有108班会到此“登顶”。最远的大年三十晚吃过团圆饭就登程来赶会。乡民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除难,老少安康。庙会期间,各地还带来花船、龙灯、高跷、驴灯、千秋、抬阁等多种形式的演艺队伍,宗教活动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融为一体,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前来“看会”,使这里不仅成了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成了经济贸易的中心。

关于历史上的三元宫被毁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防止日寇侵占驻扎这里,人们不得不把大庙拆掉,以保一方平安;另一种说法是,当年为了支援抗战,拆庙宇上的木梁等供造枪托用。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