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发表,引起了世人对北京法源寺的关注。本文所谈北京法源寺火事轶闻,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刹。最初,唐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於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曾令於这里立寺,後来,高宗李治又下诏修建,直到武后万岁通天元年(西元六九六年),才完成建寺工程。当时武后执政,并赐名「悯忠寺」。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子寺的东南隅建塔一座。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史思明於寺的西南隅建塔一座。此後,节度使李匡威又在此建成观音阁。

《春明梦余录》:「悯旧忠寺建於唐贞观十九年,太宗,悯东征士卒战亡,收其遗骸,葬幽州城西十余里。为哀忠墓。又於幽州城内建悯忠寺,中有高阁,谚曰: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可见其阁之高大。悯忠寺在唐代已初具规模。

在唐代,悯忠寺至少遭受过两次雷击火灾。《春明梦余录》云:「舍利塔建於隋仁寿二八四五年,景福元年(西元八九二年)重藏舍利记,辽大安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金大定礼部题名正统七年(西元一四四二年)翰林院待诏陈贽碑,明万历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七年)谕德公鼎碑,雍正皇帝御制法源寺碑,乾隆皇帝御制碑等。

千年文字会说话。金石铭文,记述了法源寺的历史。也有一些没有文字的古物,也能记录法源寺的历史。例如正殿内有两个唐代的石雕的柱础,础石方九十六公分,上雕夏莲,莲分六办,直径九十二公分,高约八十公分,其上承柱的平盘直径五十八公分。石础的雕刻精致,柱径巨大,专家认定此为唐,悯忠寺观音阁之遗物。

法源寺设有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收藏有大量佛教经典,北京房山云居寺之石拓片大小近三万张,也收藏在法源寺中。法源寺设有中国佛教院,是为全国培养佛学人才的高等学府。集中了国内一些名贵的佛教艺术晶和善本书籍,使它成为了一个佛教艺术和文物的展览中心。世界各国的佛教学者和知名人士也常是这里的施主和客人。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像回国巡展时,也曾在法源寺陈列,供佛教善信瞻仰。

?法源寺的绿海

法源寺的花木,古老的植於唐代,宋元明清都有增补。法源寺的花木之冠是一株白皮松,相传为元代文物。古松原有两株,分列寺阁之左右。甚为壮观。一九一二年庙里驻军,不知保护,常把没有熄灭的煤灰倒在树干周围,致使古松遇火烧死。幸存的只有东边的一株,高数百尺,参天直立,树干一人合抱不拢,这株非常珍贵的寿逾数百年的古松,在北京是不多见的。民国初年,有位。叫慧亥的和尚,为死去的古松写了一首《双百松赋》,他不敢责备军阀,却只委於宿命。说那株被烧死的古松是气数使然,「不灭不生,即因即果」。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悲呜。一九五七年北京地区雷电活动频繁,法源寺一株古松遭受雷击起火,众僧冒雨救火,迅速扑灭火灾。事後,那株被雷击过的古柏竟然起死回生,枝叶茂盛。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间,寺内一株古银杏树被放火烧毁,後来众僧又在那株被烧毁的古银杏树址重栽一株年轻的银杏树。

法源寺的文冠果也是很有名的,是为法源寺八咏之清代诗人罗聘云:

首夏入香刹,奇葩仔细看。

僧原期得果,花亦爱名官。

朵朵红丝贯,茎茎碎玉攒。

折来堪首句,归向胆瓶安。

法源寺的海棠与丁香是北京最着名的。清人翁方纲题「四时卉萼即天花」,李鸿藻题:「胜地花开看雪海」。被誉为「花之寺」。古人为法源寺海棠和丁香写下了很多好诗。

北京是一个缺水城市,自古城内的水井多为苦水。清乾隆年间,法源寺有位叫天月的高僧,啓坛演戒,律行精严,宏阐道法,四十余载。相传他主持法源寺期间,调理水源,使法源寺之水井由苦水变为甜水,「质轻而味旨,虽玉泉不殊也。於时,四众闻之,欢喜赞叹,谓天月总持大觉,胜因长久,复能得人以卫灵宇,传慈灯於无尽也。」如今,寺内有「大王菩萨灵井记」铭记其事。

二○○二年九月一诚法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二○○三年九月八日,荣任法源寺方丈,一诚法师一九二七年二月生於湖南省望城县,一九四九年六月出家。他长期在法源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相信在他的主持下,法源寺佛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当前,法源寺的周边环境太差是美中不足。如东邻民居杂乱无章的景象,左邻新盖的宣武区俱乐部和对面的一些高楼,无论是建筑性质,还是建筑形式,都是有损於这一古刹整体艺术效果的。应当引起有关方面注意。东邻民居同法源寺毗连,无防火分隔,还是一处火灾隐患,法源寺六重殿字,纵深三百多米,假如民居失火殃及寺庙,消防车则无法深入救援。如能将住在寺庙东路的民居搬迁,寺庙的东部庙垣,并留出防火通道,将大大有利於消防安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