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都乘车沿着新建的高速公路前进,大约三个小时,即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峨眉山,远望宛如蛾眉,细长美艳、“水经注”曰:“秋月清澄,望见两山如峨眉焉。”故蛾眉山之名由此而来,并有“高出无岳,秀甲九州”的美名。

仰望峨眉山,山峰翠绿连绵。顶尖云雾飘渺,晃如蓬莱仙境。峨眉山的高度居四大名山之首,海拔3000多公尺,为普贤菩萨应现的道场。普贤菩萨,乃佛座前大菩萨,其名有遍具众德之意。专司“理”德。他发过广大行愿,故号”大行“。菩萨住处——峨眉山与华严经、菩萨住处品”的描述十分相似与吻合,而“华严经”是在东晋时传入中国的,故从那时起,佛弟子便把峨眉山当作菩萨的住处与道场来崇敬朝礼延续至今。

峨眉山的山脚,有座丛林——报国寺,山顶则有华藏寺,而万年寺则在山的半山腰。行车到了接近半山腰处,必须下车,改乘缆车,扶摇直上万年寺。在缆车里,望不尽的碧绿青葱,看不完的山光林景。据知树林中活跃着珍禽异兽,遍地是宝贵的天然药草。这些都一一的在脚下瞬间,瞬间掠过。

到达半山腰,下了缆车,必须穿过一个宓静的树林。两边不知名的树木,高耸笔直,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天然一致,树叶茂盛,将阳光挡于天外。行走在树林小径,凉风习习,顿感似声声梵音低唱,齐声赞佛般,令人心旷神怡。

穿过了小密林,到达万年寺山门下,必须踏上陡直的阶梯,才到达山门,层层阶梯,让旅人一阶梯,一信心的增长向上。山门前,有一碑题“第一山”,乃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手笔。

万年寺,建于东晋时代,慧持禅师为开山祖师。特供普贤菩萨。原名普贤寺,历经各朝,屡废屡建。至明神宗时,御题“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沿用至今。

寺前有一水池,名为明月池,也称白水池。乃当年李白与广凌和尚弹琴吟诗之处。李白曾作“听蜀僧弹琴”一诗。

进了山门,来到第一重殿,天王殿,笑脸迎人的弥勒菩萨欢迎我们这些由海外造访的佛弟子。他老人家这一笑,笑走了我们登山时的疲劳气喘。与其他丛林不同的是,弥勒菩萨背后供奉的是一尊观世音菩萨圣像。而一般的丛林,多供奉韦陀菩萨。

礼拜过二大菩萨,到达第二重殿,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经过了第二重殿,走过若大的坍墀,上了阶梯,来到万年寺的主殿——普贤殿,也称砖殿。砖殿为印度式,殿顶竖立着藏式的白色小塔五座。圆顶四方墙,表天圆地方。圆顶绘有飞天奏乐彩画,窗口乃明代设计,全殿不用梁栋,故称“无梁砖殿”。殿内四周供奉着三千个小铜佛。殿正中坐着铜铸的普贤菩萨骑象造型。这位大菩萨头戴五佛金冠,胸佩璎珞,身披法衣、手执如意,坐在盛开的莲花座上,由六牙大白象托驮着。菩萨宝相庄严,体态匀称,衣纹冠服,玲珑剔透。面容闲静安祥,造型优美,显示了古代冶金工艺的高超技术。一见菩萨慈容,笔者顿时欢喜万分,又是顶礼,又是祈愿,好一阵子,才觉得自己失态,尽像俗人般喃喃自语。一定给菩萨笑话自己愚痴无知,尽是些俗人的忧虑烦恼。赶忙绕过菩萨出砖殿,再上另一重阶梯,到达了巍峨殿,也就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明代的三尊铜佛像,此为三身佛。三尊大佛,体态丰盈,颔眼俯视,面容慈祥安好,莫不令游人起恭敬心而顶礼。

礼拜过了三身佛,匆匆找访当家师父。当家师父倒不在。一位小和尚,听明来意,一言不说,就带我们到法堂去,开锁后,让我们到法堂楼上,参观三样宝物:“贝叶经、金印与佛牙舍利”。贝叶经乃明代时,由一印度僧人带来北京,赠予慈圣皇后。皇后转赠给万年寺僧人。金印乃篆刻“普贤愿王之宝”于印正中,上方有楷书“大明万历”,右刻“敕赐峨山”,左刻“御题砖殿”。此印乃明神宗皇帝所赐,因母后当年到峨眉山降香求子而生得一子,故交代皇帝赠印。佛牙,乃过∵去佛“迦叶佛”的佛牙舍利。当年宋代,由峨眉山一僧人由室利兰卡带回供奉。牙是金黄色,光润如玉。一见佛牙,众人即刻礼拜,各人都口诵经咒,而笔者在顶礼时,脑袋一片空白,忽然脑际灵光一闪,顺口念诵了“药师神咒”几遍,祈愿忏悔。离开了法堂,谢过小和尚,心中有无比的欢喜,踏着轻快的脚步离开万年寺。回望砖殿,笔者偷偷地告诉普贤菩萨,我一定要再来参礼。

此刻漫天彩云,霞光万道,似乎是菩萨颔首同意。菩萨真的在倾听,倾听……

末了,在此衷心感谢第五世噶玛古钦法王的带领,也感谢本社导师广超法师的联系,和成都大恩法师的安排,让笔者有缘朝礼了万年寺。再次谢谢他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