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旅──狮山行

/黄中豪

自从去年九月的双溪慈晖农场之旅后,新雨佛教文化中心***分处利用元月二十一、二十二两天的例假日,举办了第二次轻松自然的户外活动,让社员们进一步互相了解及交换学佛的心得。这次游访的地点是狮头山,位于苗栗县内,它的景色宜人,空气新鲜,适中的海拔高度,使这次活动不仅清新我们的心灵,也活络了我们的筋骨。

上完半天班,二十一日下午两点钟,大伙儿带着出发前兴奋的心情集合于台汽客运北站,搭车前往头份。在头份与慈田等人会合,一起转车往狮头山,另有三位朋友乘自用车直往狮头山,总共有十四个人参加这次活动。驶出头份后,客运车迂回地行驶在山路中,热闹的市区逐渐远离视线,直朴的村镇与稀落的农家,点缀在绵延的山峦和青翠的树林之间,展现出苗栗的乡村景色。

客运车不到一小时就抵达狮头山脚,我们徒步往狮头山顶的元光寺前进,大伙儿轻快的谈笑声,沿着山中泛绿的石板与蔽天林木下的步道飘荡着,走到元光寺时已经傍晚六点多了。用完晚餐,我们借用元光寺的图书室,开始我们今晚的节目。

首先静坐十分钟,再由慈田主持今天的讨论会,讨论会主题是由江焕铭设计的“认识自我”,包含三个子题──我的人生观,我喜欢的事与不喜欢的事,影响我重大的几个过程。经由自己的观察,参考他人的看法与建议,使每个人了解自己,也促成人与人之间的认识。慈田首先介绍他学佛的过程,由于生活的历炼及修持的精进,他对“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句话具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动,逐渐地减弱自我的黏着,印顺导师的“妙云集”是对他影响重大的书,迅速地缩短在法海摸索的时间。显如法师以平实的口吻作答,其真诚与坦白令讨论生动。法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四念处的观察,他说四念处的观察对象是五蕴的前四蕴,由对前四蕴的观察与了解,来减轻“识”对前四蕴的执着。听到这里,我欢喜的记下来。有人问及出家与在家的差别,法师说明出家的真精神是摆脱“家庭式”(互相占有)的羁绊,过着简单的生活。第一次应邀来参加的庄海标提出“无常”的观点来看“自我”,但因他没有把“自我”定位,加上时间有限,同修没有进一步与他交换心得。焕铭说明设计这些子题的目的,并诚恳地剖析他学佛的历程,如何逐渐了解佛陀的本怀,又逐渐能将佛法与社会关怀衔接,因此佛法的实践变成他目前主要的人生观。山中的夜晚格外的清冷,当晚的讨论在焕铭的介绍后结束。

次日清晨五点钟我就醒了,与彻夜未眠的施中民聆听着大殿的早课诵经声。狮头山的早晨弥漫着蒙蒙的山岚,为寂静的寺院平添一层柔和的景色。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有些人结伴至山顶左后方的“狮山兰若”寻幽访胜,江焕铭、陈素玉与我,随着显如法师在起雾的山路散步。我趁着这个机会向法师请益四念处的问题。

清晨八点钟,大伙儿又齐聚在图书室内,静坐收心,开始第二天的讨论。前一天晚上大家讨论热烈,影响了进度,为了避免时间不敷使用,主持人先说明每个人限用的时间。今天是由我开始,首先我简单地描述自己的个性,我自觉四念处的基础薄弱,对感情的黏着强。当我说明自己对旧有感情的执着时,江焕铭适时地指出我未如实地做到四念处,他的点出,使我警觉到观察的死角,学社采用讨论共修的形式有其殊胜的地方。随后,每个人都提出个人的人生观或是学佛的历程,可惜因为时间有限,还留有许多问题等待下次在台北聚会时提出。

午后,我与黄仁封边散步边交换毕业后各人的经历与对佛法的看法。不知不觉中,我们逛进元光寺后山的橘子园中,浓雾仍罩住整个后山,满山的绿意点缀着橙红的橘子,又是一幅特别的景致,仁封与我回头召唤大家游览该地。元光寺的乘开法师特别送我们每人一本‘普献法师演讲集’。下山时,虽然落着细雨,仍不妨碍大伙儿的兴致,一路上,脚步轻快,伴随着笑谈声下山。

回程的车上,虽然身体有点疲惫,心灵却是喜悦的,可贵的是朋友的坦然、诚挚的交流,这份深刻的记忆是难忘的,只能以四个字形容我的狮头山之旅──“满载而归”。(1989.3.《新雨月刊》第21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