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喧嚣的都市进入五台山,沿南台南麓的盘山公路徐徐而上,万丈红尘似乎被一个巨大的消音器吸去,留给你的只有神秘、宁静。那盘桓在山岭问的白云,那横空掠过的苍鹰,满山的异花灵草,深谷的幽石寒泉,伴着隐隐传来的暮鼓晨钟,让你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恍然,感觉自己的灵魂正在一点点脱去红尘的羁绊,渐人化境。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那么人问会有神仙吗?

2300多年前,庄子在《逍遥游》中曾为我们勾勒过神仙的形象:“藐姑射之

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遂乎四海之外……”由此看来,所谓的神仙总是与山有着天然的联系。

此后千百年间,有无数的修行者千里迢迢奔名山而来,修行、炼丹,以求长生不

老,成神成仙。五台山也不例外,是想成仙者心目中的灵山宝地。明释镇澄《清

凉山志》载:

汉明以前,声教未到。台山圣境,闻者尚希……五峰无路,人迹罕通。其川原之处,皆黄冠所居。每望五峰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皆以为神人之都。

除了少数立志成仙者,大多的中国老百姓是恬淡宁静,安于现状的,加上科学知识的贫乏,那时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尚处于蒙昧阶段,对于隐匿于山林间的方士,理所当然地以为是神仙。

《古清凉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三年(310年),即309年,匈奴族刘耀等入侵雁门郡,该郡繁峙县(时称繁畴县)100多户人家仓皇出逃,躲人五台山避乱,方才看到原来以为的神仙是在此修行的道家方士,于是将五台山称作“紫府”,在山野岩畔居住下来,再不回返。居住在山下的乡人有胆大好奇者,人山寻访,不见踪迹,以为先前出逃的乡民已成仙成神,于是将山称为仙者之都,以至一部《仙经》中记载下这样的话: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

北魏以后,五台山人迹渐繁,仙人的真面目拂去神秘面纱而明朗起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道教独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一位身世显赫的佛受到人们的尊崇,被请入五台山,并以此为道场圣地,永久地“居留”下来,这便是文殊菩萨。

佛教的创建者是释迦牟尼,为什么五台山成了文殊的道场呢?

原来,文殊约在公元前6世纪出生于古印度舍卫国。佛陀在世时,文殊菩萨协助释迦牟尼弘扬大乘佛法,他们师徒心心相应,配合默契。

文殊与五台山的因缘,起源于佛教典籍的记载与传说。东晋时,《华严经》

被介绍到中国,《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1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五台山古名清凉山,佛教徒便把五台山看成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到了唐代,《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亦翻译到中国,其中有云:释迦牟尼佛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为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称振那国,而五台山地处振那国东北方,古代又称五顶山,因此,唐代澄观国师根据佛说、传说和五台山的特点、方位,在其《华严经疏》中把清凉山、五顶山规定成了五台山。从此,五台山就成了金口玉言的文殊演化之区。

今天我们到现场,不仅可以看到众多的寺庙和佛像,还可以看到一尊仰天巨佛。那佛神态安详,横卧于林涛之上,太阳从东方升起,万道霞光在大佛的额头熠熠生辉,佛光普照,就像当年释迦为弟子讲《楞严经》时“头顶放无量光”的

情景。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佛的睫注脚。经过时光的千年积淀,五台山也成为平常百姓心向往之的灵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