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狮山上觅古刹——昆明宜良岩泉寺

早就听说离昆明五十公里之外的宜良小城是一处清净之地,只是一直无缘拜访。一日,彩云之南网同事出差至宜良岩泉寺,带回一些岩泉寺照片,看后不禁感叹,这个清净小城里竟然深藏着这样一座既奇妙又饱含着众多历史文化背景的佛道合一的寺庙,更为重要的是,这座寺庙毗邻昆明,却不为多少昆明人所知,反而是每天成千上万的外地、外省游客在这里虔诚敬香的场面蔚为壮观。∵

这座创始于元代,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以岩涌清泉,山明水秀,环境清幽而闻名遐迩的佛道合一寺庙到底深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和传说呢?于是,我们立即决定动身前往宜良,了解这座寺庙背后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沿昆石公路直行,大约1小时的车程即来到宜良县,岩泉寺位于宜良县城西1公里的岩泉山(又称伏狮山)。踏入寺门,立即感受到这里不同于他寺的气氛。前来敬香的当地人也是赶了个大早,携家带口,带着各种供奉祭品,喜气洋洋地涌进寺内。我们站在寺门口看着不断涌入的人群,心里生起涌入一股暖意,上香敬佛似乎成了当地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看着他们手里的各种食物和脸上的笑意,就觉得他们像是把这里当成了一座公园,来这里是休闲、野炊的。∵

来到岩泉寺大门,高大的山门上是钱伟长先生于甲戌年(公元1994年)题写的“岩泉禅寺”四个大字。随着人群进入寺内,方知这寺庙之大,整座寺庙占地12平方公里,草创于南宋末年而建于元代,为我省着名高僧盘龙祖师开山。大约在公元1340年倾,祖师云游到此,结草为庵,弘扬佛法。祖师去后,徒众在此建祖师殿,世代供奉,举办每年八月初一至十五的“盘龙祖师会”传统庙会,至1949年停办。赴会香客最多时人数达三、四万人。后发展成为佛道合一的名山胜境。

岩泉寺高处林木茂盛的岩石间有一股清洌泉水涌出,长年不断。从而在明代中叶就有了“岩泉漱玉”的美名,引得许多文人学士不顾山岭的险陡,上山来汲水、品茗,留下了许多诗文,一代又一代宣扬、塑造了岩泉寺的形象。如清代中叶江苏学者陈孝治的《秋日游岩泉寺暮归》“为爱岩泉胜,迟归暮色交。乱猿啼峭壁,老鸦下危巢。月向峰头出,诗从画里敲。回看城郭近,灯火隔林梢。”∵

寥寥8句,写出了眷恋岩泉险峻景色而迟迟忘归以及那如水墨画般山林夜色。∵

这次我们能人住岩泉寺,从容观赏山寺建筑的庄严巍峨和伏狮山早晚的景色,不必匆匆来去,这份悠然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寺庙是依山构建,分为上寺和下寺两大部分。上寺供奉的是道教诸神,下寺为佛门诸佛。佛道和睦相处。由于山势险陡,去到哪里都得抬级而上。从山脚到山门前是一道长长的陡坡,再由山门上到天王殿前又得爬50余级阶梯,若是心不虔诚腿脚又不健,不待见到那威武狰狞的四大天王就会累得瘫倒了,再上往大雄宝殿,又是两道高陡的石阶。过了构筑雄伟精巧的“大雄宝殿”后,就是散布在后山的观音阁、玉皇阁、祖师殿、关帝庙、财神殿……∵

“岩泉漱玉”的半月形“剑池”则在藤萝缠绕的山高处。我们边走边看,虽然是走走歇歇,上到“剑池”仍然是气喘吁吁。这里海拔虽然只有1620米,但由于地势险峻,远眺那变得细小的城郭村庄,却有拔地而起之感。“剑池”不大,水却清凉,旁边只有一股瀑布如万千白练从山头喷涌而下;瀑布前有一尊塑金的、高达10余米的滴水观音,给人感觉那巨大瀑布是听从她的召唤而来。池畔立有一块“袁嘉谷品茗处”的碑。袁嘉谷是清末经济特科状元、近代名士,他远道来这里喝茶、赋诗,再次增加了这“岩泉漱玉”的知名度。他那首“风呜九夏半山绿,天落一泉双镜青。小坐花阴藤上下,吟诗留与老龙昕。”也就和者甚众,引得更多的游人来此。宜良的宝洪茶一向味如龙井,由于土壤气候水质特异,又有这岩泉水浸泡,给我的感觉甘美远胜龙井!

瀑布左侧石坡上是清初“天池道人”尹澈清结庐修炼处的“藏真阁”遗址。这阁楼原是两层,不知毁于何时,但抗日时期还在。1938年秋钱穆教授上山来写作他的传世之作《国史大纲》时,半年后,就从下寺移住这“藏真阁”。∵

1939年夏秋,他的侄儿钱伟长偕新婚妻子来山寺度蜜月,一住3个月,也是在“藏真阁”。我想,钱氏叔侄愿在此久住,不仅是高处清静,还就近有清泉可饮。遥想当年那些文人学士来此,一杯好水泡的好茶,怎不文思如涌?∵

石壁上镌刻有许多自明清以来的诗文,优劣皆具。我却喜欢那首:“去郭二三里,琳宫接翠微。古藤能隐几,野竹自成扉。洞底双龙屈,林边一鸟飞。在山泉可掬,茗饮欲忘归。”写景抒怀皆佳,颇有唐人意境。听说,作者钱筱舫是民国时期“滇越铁路”上一位警官,“一介武夫”能∵

有如此文采,很是难得!∵

当年的“藏真阁”如今只剩两株古青香树。树枝叶浓密,山风扑来,暑气全消。我与女儿鸽子在树下荫凉处的石几上缓缓喝着茶,迟迟不想离去,也是“茗饮欲忘归”!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